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1月 2017

中医补血,被很多人理解为就是治“贫血”,这狭义了中医的补血概念在先,低看了中医在后。 即便是顶级补血药阿胶、熟地,也不如西医输血效果快,但无论是中医,还是中医托生的中国哲学,都不屑于后者,这一点,已经被孔子写进了《论语》:“君子不器”。 “器”字中间是个“犬”字,《说文解字》对“器”的解释是:“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能被狗看护住的东西,材质再高贵,也是可以被拘泥住的,有明显的局限性,无论于哲学还是医学,都不是最高境界,从孔子对“器”的否定,到中医补血的内涵,显示出的是中国人和中医的思维优势。 西医诊断“贫血”,就看化验单上的红细胞、血色素,低过一定数值就可诊断,标准清楚、客观。中医对血虚的判断,靠医生主观辨证和病人自身感受:面色萎黄或者恍白,手脚冰凉,头发枯黄,容易疲劳,头昏失眠心慌等,诊断依据模糊、主观,后者是中医被指不科学的原因之一。 晚近,像韩启德院士这样量级的科学资深人士不断发声:托生于科学的医学,面对人类的健康,只有8%的贡献而已,而很多奇迹,恰恰发生在科学不及之处。 去年年底,美国血液学会将“欧尼斯特·博特勒”奖,颁发给前卫生部长陈竺院士,表彰他用“三氧化二砷”将一种白血病基本“治愈”。事实上,“三氧化二砷”,早在上世纪70年代,已被中医用来治疗食道癌,那时候,它的名字还叫“砒霜”。 那个食道癌病人吃的药,是当地一位中医的方子,“砒霜”是重要一味,服药后,不仅能喝水,一顿还能吃两个馒头,检查也发现,他的癌肿萎缩,食道不再堵塞……后来,砒霜改为“713”针剂,更广泛地用于治疗癌症。只可惜,那时的“砒霜”因为没被科学认识而错过医学殿堂,不知道有多少白血病人,也就因此,错过了生机。 这样的问题同样出现在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的区别上:一个被中医辨证为“血虚”的人,可能并不“贫血”,这种人在西医无需治疗,因为没病;也无法治疗,因为没药。但在中医看来,他们急需用气血双补之剂扶助,明代张景岳的“两仪膏”就是典范,只有两味药:人参和熟地,但从两个层面体现了“君子不器”的中国文化主旨: 从技术层面看,补血的熟地与补气药的人参,各占一半,宛然一幅“阴阳图”:借补气药之力,点化补血之品而成“气”,这个“气”既包括血管中的血,更包括身体的用血能力,血因为有了“气”的统帅才成了可以为身体所用的活血。 从宏观层面看,中医血虚辨证中主观而模糊的感觉,往往先于清晰而客观的指标变化之前出现,换句话说,中医在人成为病人之前,就开始接手了,开始防范了,中医接手之处,也正是科学不及之处。 从这个角度上说,如果把中医的补血等同于西医的治“贫血”,至少违背了“君子不器”的古训,试想,用有形、有限之“器”,代替无形、无限之“气”,这于后者,是多大的委屈!对此,即便在西方哲学家眼里,想必也是看不过去的,比如尼采,他有一句名言:“生命僵死之处,必有法则堆积”。...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5.2%,约为2.7亿人。高血压严重地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它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同时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导致心、脑、肾、血管、眼底的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和损害,引起相关疾病发生。为了引导高血压患者了解高血压疾病知识,拥有健康的生活,中国健康教育中心联合相关专家讨论,发布如下指引: 测量血压,明确目标 测血压是评估血压水平、诊断血压及观察降压疗效的主要手段。高血压患者要注意关注自己的血压变化,每天早晨和晚上进行测量,每次测量2-3遍,取平均值;血压控制稳定者,可每周测量血压一次。 一般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65-79岁老年人收缩压应控制在150 mmHg下,能耐受,可降至140 mmHg以下;伴有肾脏疾病、糖尿病或病情稳定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可以将血压降至130/80 mmHg以下,脑卒中后的高血压患者一般降压目标为140/90 mmHg以下。处于急性期的冠心病或脑卒中患者,谨遵医嘱。 高血压患者舒张压每降低5 mmHg(收缩压降低10 mmHg)可使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分别降低40%和14%。降血压不要急于求成,降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更加安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耐受性,降压过程中定时测量血压,缓慢降压,一旦出现异常,马上就医。 严格控制盐摄入,注意隐性盐 钠盐是升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限钠盐可有效控制和降低血压。高血压患者应把食盐摄取量控制在每日3-4克,减少味精、酱油等含钠盐较高的调味品使用量。可以采用食醋、白糖等代替盐方法,以酸甜代替咸。 我们生活中很多食物都存在隐性盐,高血压患者在选择腌制食品、熟肉制品、零食、方便快餐时要注意食品标签中的钠含量,如果其中的钠含量过高,建议减少或选择不食用。 经常、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身体脂肪含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超重和肥胖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因子。合理平衡的膳食和规律性、科学性的加强运动以减肥,是控制血压的坚定后盾。 体重指数(BMI=kg/m2)大于24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的3-4倍。体重指数每增加3,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身体脂肪分布也与发生高血压有关,腹部脂肪聚集越多,血压水平就越高。腰围男性大于等于90 cm或女性大于等于85 cm,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倍以上。 管住嘴、迈开腿是最有效的减脂措施。饮食方面平衡膳食,控制高热量食物摄入,尤其是主食和油的摄入。制定一个每天30分钟的运动计划,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降低血压。推荐的运动有: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健身操等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前要进行热身,运动后要注意放松,逐渐减少用力,不要突然间停下来。 戒烟限酒 吸烟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害,从而增加高血压患者引发脑卒中的风险。主动戒烟有困难的患者,可选择药物辅助戒烟。 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升高,如果平均每天酒精摄入量超过36克(相当于360克啤酒,或100克葡萄酒,或30克白酒),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平均升高3.5 mmHg与2.1 mmHg,且血压上升幅度随饮酒量增加而增大。饮酒还会降低降压治疗的效果,过量饮酒可诱发脑出血或心梗。 放松心情也能降血压 一些不良的情绪会通过增加有关激素的分泌,促使小动脉痉挛收缩而使血压产生波动、升高,甚至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而愉悦、轻松的心境有益于稳定血压。因此,高血压病人应尽量避免各种强烈的或长期的精神打击和刺激,一旦遇到这些负性刺激,应学会“冷处理”。 为了缓解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要适时放松紧张的精神状态。可有目的地培养一些清闲、优雅、能陶冶情趣、宁静心神的个人爱好和业余活动,如观察花卉鱼草,欣赏轻松的音乐,练习书法绘画等。并可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适当参加一些诸如旅游、垂钓、跳舞等娱乐活动,从而达到消除紧张疲劳,放松心身的效果。如果是工作很忙的患者,可以选择工作间歇或上下班途中听舒缓的音乐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 六、谨遵医嘱,规范治疗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 不同血压也应选择不同的降压方式,一旦发现血压升高应马上就医,由医生制定降压处方,切勿自行购药或选择偏方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