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1月 2017

身体出现不适,人们常会大惊失色,开始求医问药。其实,每个器官都有一套天生的自我防御机制,可以应对衰老、损伤、变异、异物入侵等。一些不适症状其实是身体开启了“自身防御系统”,积极抵御敌人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每个器官是如何保护自己的。 受访专家: 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王琪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 贺运河 北京电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周国平 北京电力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郑建红 免疫系统发烧烤死细菌 发烧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贺运河解释说,一定程度的发烧可增加免疫系统中白细胞的活性,促进抗体生成,使身体处于“战备状态”,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身体发热时,体温超过了致病菌适宜生长的温度,能起到抑菌作用。此时不必过于焦虑、恐惧。体温38.5℃以下,别急着用退烧药,可喝适量的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同时采用物理降温。超过这个温度可酌情用退烧药,目的是减轻患者因发烧引起的烦躁和不适感。高热不退或持续低热,都预示着身体存在某些严重问题,比如自身免疫疾病、肿瘤、感染等,需及时就医。 眼睛流泪冲走垃圾 眼泪是一种弱酸性的液体,除98.2%的水以外,还有溶菌酶、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物质,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溶菌酶能在5~10分钟内杀灭90%~95%的细菌。当眼睛中落入灰尘等异物时,产生的大量泪液能冲走异物,并进行有效防卫,保护角膜和结膜不受损伤。从心理学角度看,眼泪能缓解精神负担。无论是悲伤垂泪,还是喜极而泣,都能有效释放情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显示,因感动等情绪留下的眼泪含儿茶酚胺,这是大脑在压力下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积聚太多会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不过,哭得太久有损记忆力和注意力,甚至降低免疫力。泪腺功能降低的老人、长期戴隐形眼镜、维生素A摄入不足、长时间看屏幕、长期待在空调房或暖气房、乱滴眼药水等,都可能导致泪腺分泌功能降低,造成眼睛干涩,不利于眼部健康。 胃呕吐赶走病菌 摄入有毒物质,或过杂、过冷、过热等刺激性食物,或暴饮暴食后,都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贺运河说,这是胃肠道防止病菌入侵、调节生理功能稳定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为了把有害物质排出体外,把对胃的刺激减到最小。呕吐时,胃的不规则运动加上胃酸大量分泌,上到食管,再到口腔,都让人很不舒服。但不宜武断选用止吐药物,以免让有害物质滞留在体内,进一步危害健康。若伴有胃胀,多为进食过量而导致的消化不良,可以适当服促胃动力药。喷射状呕吐多为中枢神经性疾病引起颅内压增高所致,常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等疾病。遇到这种情况,或呕吐反复发作,伴有腹痛、发烧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若经常干呕,排除胃肠道疾病,要考虑是否患有咽炎,尽早到耳鼻咽喉科就诊。 呼吸道咳嗽清除异物 北京电力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郑建红说,当呼吸道黏膜受到异物、分泌物(比如痰),或存在过敏性刺激、炎症时,就会反射性引起咳嗽,帮助清除侵入呼吸道的有害物质。喝水呛着时也会咳嗽,这都是保护性的动作。同样的道理,打喷嚏能将进入鼻子的异物(比如灰尘、花粉等)喷出来,阻止其进入体内。受凉时打喷嚏,则可以让全身肌肉猛然收缩,产生热量,抵御寒冷。很多人觉得,咳嗽、打喷嚏就是感冒,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鼻炎、哮喘、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心脏病等,都可能引发咳嗽。比如,睡到一半突然胸闷、喘不上气、咳嗽,可能是心脏病引起的。滥用止咳药、抗生素、感冒药来镇咳,会让脏东西滞留在呼吸道内,不利于消除异物,也耽误了查找病因。 大脑哈欠能补氧气 一次打哈欠的时间约为6秒。其间,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身心得到短暂的休息,具有重要的生理保护作用。通过哈欠的深呼吸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血液中的氧气,排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精力更加充沛,消除困倦感。困乏的时候往往哈欠不断,提醒你大脑已经疲劳,需要睡眠休息。当长时间伏案工作时,不妨伸伸懒腰,将头后仰,打一个大哈欠,能去除困倦感。北京电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周国平指出,频繁打哈欠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指出,过度打呵欠可能是迷走神经引起的一种反应,可能表明出现心脏问题。临床发现,大约70%~80%的缺血性卒中病人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的现象。有心脑血管病史者或老年人,如果不明原因频繁打哈欠,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皮肤鸡皮疙瘩御寒 受凉时,人会打寒战,浑身起鸡皮疙瘩。皮肤毛孔下连着一小束肌肉,叫作竖毛肌。冷风吹来,皮肤表面的温度感受神经把消息传给大脑,大脑发出命令,收缩皮肤上的毛孔,竖毛肌就开始收缩,汗毛就一根根竖了起来。这样做可以有效阻止体内热量散失,是一种抗寒的自卫性反应,提醒你该添加衣物了。肌肉的收缩还能产生热量,帮忙抵御寒冷。受到惊吓时,皮肤也可能出现鸡皮疙瘩,这是自我防御神经连锁反应引起的。 肠道腹泻排出毒素 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或肚子受凉,常会导致腹泻。这是肠道给人体发出的信号,告诉你食物里有“不友好的毒素”,要么赶紧喝点热水,要么加件厚衣服。腹泻能迅速排出毒素,避免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主任贺运河提醒说,不要一有腹泻就马上用止泻药、消炎药等。腹泻并非都是炎症导致的,很多消化道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等也有腹泻症状。滥用药物不仅阻碍毒素排出,还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延误治疗。如果腹泻严重、大便带血、腹部痉挛性疼痛,或伴有腹痛、发烧、呕吐等症状,应该立即就医。 耳朵耳屎筑起屏障 耳屎的学名叫耵聍,是油脂腺和汗腺分泌的产物,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王琪说,就像眼泪能润滑眼睛一样,耵聍也能对耳朵起到润滑作用,避免发干发痒,还能防止昆虫爬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发现,耵聍对某些细菌起到明显的杀伤效果。平时借助咀嚼、张口等运动,耳屎多自行排出。有时耳屎会凝聚成团,人们常常随手拿起挖耳勺、发卡、火柴棒、棉签等掏耳朵,这样做有很多害处。外耳道皮肤很娇嫩,与软骨膜连接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用力不当容易引起损伤、感染,导致疖肿、发炎、溃烂,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甚至导致耳膜穿孔。随意挖耳朵还可能把耳垢推得更深,难以取出。经常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给细菌生长提供温床。建议到有耳内镜的科室取出耵聍。...

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又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立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早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确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它清晰准确地标志了四季转换的过程。 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开始。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结束之意。中医学认为,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怎样调养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这段经文精辟地论述了精神调养、起居调养和饮食调养的方法,并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引入人体冬季养生的原则,它告诉我们,冬天是天寒地坼,万木凋零,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在精神调养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力求其静,控制情志活动,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的得以潜藏。 起居调养强调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正如“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人体阳气好比天上的太阳,赐予自然界光明于温暖,失去她万物无法生存。同样,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具体到餐桌上,我为大家选择了男女老幼喈宜的温和而又易做的几款食疗方。 黑芝麻粥《本草纲木》: [配料] 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 [做法] 黑芝麻炒熟研末备用,粳米洗净与黑芝麻入锅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至成粥。 [功效] 补益肝肾,滋养五脏。 注:本方更适于中老年体质虚弱者选用,并有预防早衰之功效。 虫草蒸老鸭《本草纲目拾遗》: [配料] 冬虫夏草5枚、老雄鸭1只、黄酒、生姜、葱白、食盐各适量。 [做法] 老鸭去毛、内脏,冲洗干净,放入水锅中煮开至水中起沫捞出,将鸭头顺颈劈开,放入冬虫夏草,用线扎好,放入大钵中,加黄酒、生姜、葱白、食盐、清水适量,再将大钵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小时鸭熟即可。(也可用气锅蒸) [功效] 补虚益精,滋阴助阳。 本方以虫草为主,助肾阳,益精血;以老鸭为辅,滋阴补虚。方中一偏于补阳,一偏于补阴,两者合用,共成补虚益精,滋阴助阳之权威药膳。 注:外感未清者不宜食用。 番茄砂糖藕: [配料] 番茄2个、藕1节、沙糖适量。 [作法] 番茄去皮,开水煮藕(3至5分钟),两者一并放入盘中,撒上砂糖即可。 [功效] 健脾开胃,生精止渴。 立冬之日 ,希望这两菜一粥能给你带来家庭生活的乐趣,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增强保健意识,并提醒大家对“流感”早作预防,这里教你一首民间流传的“神仙粥”歌,易学、易记、易操作。“一把糯米煮成汤,七个葱头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