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1月 2017

世间万物,自有平衡。我们的身体也不例外。人体内存在着数量庞大的微生物群,它们定居在皮肤、口腔、肺部、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内,与机体相互制约,维持着健康的人体环境。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却会打破这些原有的“平衡”,招来疾病。 受访专家: 北京电力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胡建平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主任 冯起校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口腔诊疗中心副主任 赵强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病区医疗组副组长 邹玲 滥用抗生素破坏肠道平衡。人体内最大的“细菌部落”,非肠道菌群莫属,占总菌群的80%左右。北京电力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胡建平说,平衡的肠道菌群是消化、生长、免疫等生理机能的好帮手。如果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毒力强的致病菌就会大量增殖,突破肠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多种疾病。国内外研究表明,癌症、肥胖、糖尿病、肠胃炎等50多种疾病,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在各种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因素中,最严重的要数抗生素滥用。有些人稍一咳嗽、发烧就吃抗生素,虽能快速缓解症状,但时间长了,会给身体招致更大的麻烦。因为,抗生素在消灭坏细菌的同时,也会把好细菌一起“除掉”,肠道的保护屏障随之被破坏。不仅如此,滥用抗生素导致的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永久性的,一旦破坏就很难再恢复。专家呼吁,药名中带有头孢、菌素、霉素、西林等字样的药物要遵医嘱使用,不要擅自、随意服药。另外,多摄入膳食纤维,饮食少油少脂,加强锻炼,都能让肠道微生态保持平衡。 依赖抑菌产品破坏皮肤平衡。皮肤是阻挡外界侵袭的第一道防线,拥有仅次于肠道的第二大菌群。皮肤表面普遍存在表皮葡萄球菌,尤以脸部与手部多见;鼻翼、腋窝及腹股沟等处皮肤较潮湿,还可能有大肠埃希菌;皮脂多的部位常见丙酸杆菌。一般情况下,这些细菌与人体互相适应,保持友好相处。但在皮肤受损时,这些本应正常的菌群就会趁机入侵,引起化脓性感染。比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引起脓疱疮、汗腺炎;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可引起痤疮。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病区医疗组副组长邹玲表示,导致皮肤菌群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过度使用抑菌产品,比如抗菌皂等。今年9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多种抗菌洗浴产品加入禁售名单,并称经常使用含消毒抗菌成分的洗浴产品,会杀死正常寄生在皮肤上的微生物,削弱皮肤的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建议一般人群用清水或普通肥皂洗手即可。二是过度清洁,洗澡太勤会把皮肤表面的油脂及保护性菌群洗掉,容易伤害皮肤角质。建议秋冬一周洗2~3次即可,不要过于频繁。 吸烟使口腔环境失衡。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口腔诊疗中心副主任赵强表示,口腔菌群失衡会带来诸多问题:一是病理性口臭。患龋齿、牙龈炎等口腔疾病的人,厌氧菌过度增殖分解产生出的硫化物,会产生口臭。二是龋齿。龋齿中有变异链球菌,它能分解蔗糖,产生不溶性葡聚糖,将口腔中其他菌群粘附于牙齿表面形成菌斑。三是心脏疾病。拔牙时,甲型链球菌可能通过伤口进入血流,如果有心脏瓣膜类疾病或安装了人工瓣膜,细菌就会被阻留在那里并繁殖,导致心内膜炎。 对口腔微生态危害最大的就是吸烟。美国纽约大学研究发现,吸烟会严重干扰口腔菌群平衡,导致150多种细菌明显增多,70多种细菌大幅减少,不利口腔健康。例如,烟民口腔中的链球菌种类要比非烟民多10%,更易诱发龋齿。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戒烟10年以上的人,其口腔菌群与从未吸过烟的人没有差别。这说明,只要戒烟,口腔菌群能够逐渐恢复平衡。此外,定时刷牙,少吃各类糖果也能平衡口腔菌群。 频繁用洗液破坏阴道平衡。很少有人知道,女性阴道也有一个菌群。这个菌群包含40余个菌属,双歧杆菌、优杆菌、大肠杆菌等100多个菌种,重达20克左右。其中,乳杆菌、雌激素及阴道pH是维持阴道生态平衡的“三驾马车”。阴道上皮在雌激素作用下变厚、糖原含量增加,乳杆菌将糖原转化为乳酸,维持正常的酸性环境,以此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这个过程称为“阴道自净”。若菌群失调,此功能就会失效,进而引发各种炎症。 邹玲建议,日常生活中,女性要尽量避免下列可能导致阴道菌群失衡的行为:1.性生活过度。频繁的性生活会使pH值呈弱碱性,阴道自净作用会被破坏。2.频繁使用妇科洗液。这种做法容易将致病菌带进阴道内,而且会改变阴道内的pH值,破坏正常菌群的相互制约关系。还需提醒的是,男性的尿道口和阴部也有类似的菌落分布,平时要注意清洁,勤换内裤。 慢性炎症破坏肺脏平衡。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健康的肺部菌群是“有害菌”与“有益菌”不停“进进出出”的一种状态。然而,肺纤维化、哮喘等疾病会导致某些“有害菌”大量滋生,使得正常秩序被打乱。一旦呼吸道内的细菌群落发生紊乱,机体随之出现炎症,而炎症又会进一步加剧菌群紊乱。有科学家推测,慢性呼吸道炎症是打破肺部微生态平衡的一大元凶。可能的原因是,肺部的慢性炎症使得正常肺组织结构改变,肺逐渐“长疤”、“变硬”,导致肺功能丧失,有益菌纷纷逃离。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主任冯起校表示,肺部慢性炎症并非单指肺炎,慢阻肺、哮喘、慢性咳嗽等都会导致呼吸道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如出现胸闷、慢性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户外工作者、烟民等群体,要格外关注肺部健康。此外,肺部感染已成为高龄老人的主要死因。建议老人平时加强锻炼;雾霾天关好门窗,打开空气净化器。...

60、70、80……几岁才算“老”?数字不是重点,身体运作的状况才是。除了白发、皱纹和老花眼,哪些状况提醒你开始变老了?又有哪些疾病常被误认是变老的正常现象? 本文综合台湾《康健》杂志的报道,整理出一些人老了的正常和异常信号。 眼睛容易疲劳。常眼睛干,一到晚上就看不清楚,对强光比较敏感等。 吃东西状况多。因为腮腺分泌的唾液减少,易口干。由于吞咽、咀嚼能力变差、面部肌肉松弛,吃东西容易呛到,进食速度慢,或抱怨食物煮太硬,咀嚼时常不小心咬到脸颊内侧的肉等。 口味比以前重。人老后味蕾减少、嗅觉细胞退化,食物吃起来变得较无味。尤其对甜、咸感觉不敏感,煮菜容易煮得较咸,对甜食的接受度变高。 血压比以往高。年龄增加后,动脉趋于硬化、狭窄且弹性较差,血压会比过去高。加上肾功能随年龄自然退化,影响排钠的能力,血压更容易因吃盐雾而升高。 身高变矮、体重变轻。人老后椎间盘萎缩、骨密度变低,加上肌肉流失速度变快、细胞水分减少等,老人的身高、体重会逐渐比以往下降一些。 生病后,复原较慢。免疫功能会随老化变差,受伤时,伤口愈合会比以前慢,感冒也需要较多天才会复原。 上厕所比以前久、次数变频繁。因肠道肌肉较无力加上肠道神经老化,人老后肠道蠕动减少,就容易有便秘、解便困难的状况。此外,人变老后膀胱容量会稍微变少,且调控尿液的激素分泌变少,导致排尿频繁,尤其夜间起来上厕所的次数变多。 睡眠习惯改变。包括比以往难入睡,睡眠时间比以前少(通常是起得较早),晚上容易醒,白天又需要补觉等。 常不小心跌倒或差一点跌倒。因骨骼退化、肌力衰退、脚踝关节活动度变小,走路时就会不自觉拖着脚跟,不小心踢到物品或被绊倒。 走路速度变慢。因心肺功能下降,加上肌力萎缩、关节活动度变低,步伐会比以前小,快走时容易喘不上气,或觉得累,想停下来休息。 年纪变大后,体力衰退、反应变慢在所难免,大部分都正常。但有些异常症状特别容易被当成自然老化的现象,很可能是需要赶紧治疗的疾病。 1.轻微手抖。人老后神经功能会轻度退化。研究统计,55岁以上的人,有40%会出现手抖症状。但95%以上并不会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不过,有些手抖有可能是帕金森。一般来说,帕金森除手抖之外,通常还有四肢与表情僵硬、步伐缓慢、平衡感不佳的症状,身体看起来有点驼背,且手抖的状况在静止或活动时都会发生。 2.记忆力变差、反应迟钝。年纪大后,因脑神经传导物质的减少,反应力会比以前稍慢,注意力较不集中,或偶尔忘记一些事。但大多数时候,记忆力不会变得比较差。如果发现长辈记性明显变差,如常常才讲过的事情又重复交代、忘记前一两天发生过的事、忘记过去一向熟悉的事,且有情绪暴躁、奇怪举动等表现,就要注意可能是老年痴呆。 3.经常跌倒。虽然因为肌力不足、关节活动度变小、反应变慢等,都会使老人不小心跌倒或绊倒。但步伐不稳也可能是由脑部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导致,像是脑中风、老年痴呆等,都有可能会造成手脚的不协调而跌倒。因此,当长辈跌倒,得确认跌倒时是否有头晕、头痛、肌肉突然无力、神经麻痹的状况。 4.容易疲劳、喘。人老后体力、心肺功能变差,有些老人从事以往习惯的活动,如买菜、爬楼梯、逛街等,会比较容易疲劳或气喘吁吁。但喘与疲劳也是心脏病的症状之一,要提高警觉。尤其是女性,据统计,急性心肌梗塞的女性中,有超过七成曾出现气喘、疲倦感、失眠、消化不良、焦虑的情况,反而没有胸痛感。因此,若老人出现气喘或疲劳的情况,不是在身体活动一阵子后才出现,且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无力感、胸闷的症状,最好还是去老年医学科或心内科做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