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中医 Tag

在我国,内分泌代谢疾病患病率很高。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糖尿病、肥胖症、甲亢、甲减、血脂异常等疾病给国人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内分泌代谢疾病是导致其他严重疾病的重要因素,也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疾病的重要防线。中医药在调理内分泌方面有一定优势.擅长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综合内科主任医师李秋艳为我们详细讲解。 气血津液紊乱是病因 人体内分泌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调节控制系统,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肾上腺、性腺与胰腺等器官,负责维持人体各种激素平衡,保证健康。内分泌失调多为激素失调,人体内的器官均会分泌出相关激素,这些能够分泌出激素的器官统称为内分泌系统,如肝脏、胃肠道、皮肤、肌肉等。正常状态下,人体内的激素保持稳态,如果内分泌系统紊乱失调,某类激素就会增加或减少,身体跟着罹患疾病。 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性疾病归属中医学“消渴”“瘿病”“汗证”“痹病”“虚劳”等范畴,认为内分泌代谢疾病常由脏腑气化功能失司所致,影响气血津液运行,继而产生诸多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气运行不息,推动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维系人体生命活动;气的运动停止,意味着生命终止。与此同时,“气为血之帅”,保证血液顺利流通,津液在气的作用下分清浊,清者附气上输,浊者随气降泻。气的功能失常,脏腑气化不利,气血津液化生及输布受阻,则会引起内分泌代谢功能紊乱。此外,五脏六腑通过气化功能,使水谷精微在人体内正常运化、吸收并转化,因此脏腑的气化是人体内环境中物质与能量之间转化过程的关键因素。 “不难看出,气血津液代谢紊乱是内分泌代谢病的重要病因”,李秋艳说,相关病位与肺、脾、肾三脏有关。1.肺主气,司呼吸,输布水谷精微,乃生气之源,是气化的物质基础,调畅全身气机。2.脾主运化,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承担着人体内水谷精微与精、气、血、津液的相互转化及能量输送作用;此外,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是脏腑气化的物质基础与条件。3.肾主纳气,清气潜纳于肾,肾主水,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肾气的升降决定了气化的一系列活动。 三个处方调内分泌 “日常生活中,无论外邪或内伤,都会影响机体内气的运行,造成气化失司、气机紊乱,从而出现诸多不适症状。”李秋艳表示,临床问诊中发现,很多患者生活质量非常糟糕,酗酒、抽烟、熬夜屡见不鲜,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失调。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关键是先管好自己,需从三个处方着手。 饮食处方。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痛风、骨质疏松症以及营养性疾病大多与饮食有关。饮食治疗的基本原则: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量的基础上,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与膳食纤维。以糖尿病为例,该病的饮食治疗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控制总能量摄入,二是合理膳食。前者通过限制患者每日从食物中所摄入的总能量控制体重,后者应合理选择食物,按照一定比例摄入各类物质,具体包括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及维生素,控制脂肪摄入量,合理选择碳水化合物,限制饮酒、钠的摄入,建立合理的膳食制度(根据个人情况,每日安排3~5餐,定时、定量进食)。 运动处方。内分泌代谢疾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健康与体力状况,制订定量化的周期性运动。以糖尿病患者为例,该类人群可选择的运动类型多为慢跑、快步走、广场舞等有氧运动,运动20~30分钟为宜,最长不超过1小时,可安排在三餐后各运动20分钟,也可一餐后连续活动3次(间隔10~15分钟)。由于空腹后运动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建议糖尿病人群在餐后1~2小时进行运动。 治疗处方。相关疾病患者西医治疗后,病情虽平稳可控,但存在倦怠乏力、口干口苦等症状。选择中医药治疗,可一定程度上避免不良反应。西药治疗效果不错,同时会加重肝肾负担,有一定毒副作用。加用中药治疗,可降低西药使用量。目前,西医尚无有效防治措施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如果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治疗,可有效防治并发症发生与发展。我国历代医家在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常用经典方剂有五苓散、生脉散、六味地黄丸等。 常见内分泌疾病的中医方 糖尿病。糖尿病的中医病名为“消渴”,基本病机是阴津亏耗、燥热偏盛,病因包括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与劳逸失度,中医治法的核心为养阴生津、清热润燥。对于“上消”肺热津伤证,常使用消渴方加减治疗,“中消”胃热炽盛与气阴两虚证分别以玉女煎、生脉散加减为方,“下消”肾阴不足及阴阳两虚则常分别使用六味地黄丸、金贵肾气丸加减化裁治疗。 甲亢。甲亢(典型表现是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体重减少、突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等)的发病与饮食水土失宜、情志失调、感受外邪、劳逸失度等因素相关,其病机为“肝郁化火生痰,日久损及脾肾”,气滞、痰凝、血瘀结于颈前导致发病,治疗应理气化痰、消瘿散结。对于肝火旺盛、阴虚火旺、气阴两虚等常见证型,临床常用龙胆泻肝汤、一贯煎、生脉散等加减化裁治疗。 甲减。甲减(典型表现是眼睑和颊部虚肿、表情淡漠、全身皮肤干燥粗糙脱屑、手脚掌呈萎黄色、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等)以肾气不足、命门火衰、三焦气化不利为发病基础,中医治疗重视温补肾气、培补阴阳、疏利三焦气机。对于脾肾阳虚、肝气不舒、痰郁阻滞等常见证候,分别需要以二仙汤、逍遥散、半夏厚朴汤等方剂加减化裁治疗。 血脂异常。血脂异常主要由于饮食失节、好静少动、七情内伤及年老体衰所致。痰浊使脉络壅塞不通而发生血瘀,痰瘀互结则往往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对于痰浊内阻、气滞血瘀、脾肾阳虚、肝肾阴虚等常见证候,分别需要以二陈汤、血府逐瘀汤、附子理中汤、杞菊地黄丸等方剂加减化裁治疗。 肥胖症。肥胖与先天禀赋、饮食失节、缺乏运动等因素相关,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对于脾虚湿盛、痰湿内盛、胃热滞脾等常见证候,分别需要以参苓白术散、导痰汤、保和丸等方剂加减化裁治疗。 患者饮食有侧重 糖尿病患者。阴虚者多吃养阴类食物,如百合、麦冬、沙参等;虚寒者常吃肉桂、生姜、羊肉等;热盛者常吃荷叶、苦瓜、蒲公英、苦杏仁等;肾虚者常吃山药、核桃仁、黄精等;伴有大便干燥者常吃火麻仁、黑芝麻、桑葚等。 甲亢患者。甲亢患者适合经常食用有补肾滋阴散结作用的食物,比如甲鱼。甲亢合并白细胞减少的患者,可食用阿胶、龙眼肉补血养血,平时也可用沙参、麦冬、玉竹、梨子等养阴之品煲汤, 使用菊花、莲子心等清热之品代茶饮。此外,甲亢患者预防低钾引起的周期性麻痹,可选择具有温补功效的中药煲汤饮用, 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黄芪、党参、太子参等。 甲减患者。甲减患者要经常食用薏米、赤小豆等具有健脾利水消肿作用的食物;适当进食富含硒的食物,如大豆、蘑菇、西红柿、芦笋等。...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站在全局高度,明确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推进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将有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为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对于普通民众,在未来几年,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切身感受。 1.医疗资源可及性大大提高 发展中医药,“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增强民众对中医药的获得感是“根基”,也是《规划》的核心任务。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考虑医疗资源可及性。对此,《规划》设置了“中医医疗机构数”“中医医院数”“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每千人口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等10个主要发展指标,强调提升中医医院、机构、科室及中医师总量,鼓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建设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鼓励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病区和中医综合治疗区,推进中西医协同发展。提出要建设一批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医疗资源总体数量、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将使中医医疗资源可及性大大增加。 2.中医优势病种更加明确 《规划》提出建设一批国家中医优势专科,优化完善中医诊疗方案,提升中医临床疗效。遴选优势病种目录,形成10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或专家共识。 预防保健方面,将针对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制定并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如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脊柱侧弯、肥胖等中医适宜技术试点,针对女性,开展围绝经期、孕育调养、产后康复等中医适宜技术试点,推广应用老年期常见疾病中医诊疗方案和技术,继续实施癌症中西医结合防治行动,制定中西医结合的基层糖尿病、高血压防治指南等。这将使中医在某些病种上的优势更加突出、明确。 3.医疗保健成本降低 《规划》提出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完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指出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中医医疗服务等按程序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将有助于减少个人就医支出。 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是《规划》重要内容之一,具体内容包括规范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展、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拓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市场、丰富中医药健康产品供给等。鼓励围绕中医养生保健、诊疗与康复,研制便于操作、适于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有利于人们获得更科学、可及的健康保健服务和产品。 4.中医药文化融入日常 推动中医药文化繁荣发展是《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的优势作用有目共睹,明确的治疗效果大大增加了民众对中医药的信心。 其实,中医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常常是“践行而不自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正如《规划》所述,要将其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大对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力度,要深入挖掘中医药精华、精髓,做好研究、阐释,用生动的文字、图画、视频传播出去,让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仅有力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更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孩子是每个家庭捧在手心的“宝贝”,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家长的心。随着家长们养育素养的提升,发热、感冒等一些儿童常见病已经能熟练处理,做到心中有数。但对于近年来高发的一些其他儿童病,比如抽动症、乳房早发育、积食等问题,不少家长焦虑不已。针对儿童病,中医有没有比较好的调治方式,从根本上改善孩子体质?65岁的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晓鸣教授详细讲解。 能自愈,就不吃药 “我毕业后被分配到儿科,这一干就是40多年。”被很多小患者亲切称为“王奶奶”的王晓鸣,主攻儿童保健专科、主治儿童发育性疾病。门诊时,她对孩子非常和蔼可亲,有的患儿刚进诊室很害怕,被“王奶奶”逗两下就熟了,任由她检查、把脉,看完后甚至想再留下玩一会儿。 除了与患儿拉近距离,王晓鸣还非常重视和患儿家长沟通。“中医强调辨症治疗,多向家长了解具体情况,才能找准病因;有时还会发现,孩子的很多病可能是养育不当造成的。”王晓鸣解释,比如,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的饮食,总觉得孩子胃口不好、吃不饱,针对这个问题,我很多时候是不开药的,因为有些食欲不振很可能是日常饮食问题伤了孩子的脾胃,比如零食吃得多、平时喜欢吃冷饮等。这种情况下,做好科普教育,要求家长回家养好孩子的脾胃就行。王晓鸣还时常嘱咐家长,复诊时可以把问题列在纸条上,来时一一问清楚,这样回去后就知道怎么护理孩子了。总是站在家长患儿角度考虑问题的王晓鸣,“能自愈,就不吃药”是她的看病方针。 4种儿童常见病的调治 近年来,抽动症、乳房早发育、积食、便秘等疾病困扰不少孩子。数据显示,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率为1.7%~3.9%,多见于男孩;6~8岁的女孩中,5%左右出现乳房发育;积食、便秘更是时不时给孩子添点乱。针对以上问题,王晓鸣在防治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治疗方法。 小儿抽动障碍。抽动障碍典型表现是眨眼皱眉、咧嘴耸鼻、摇头抖肩等,有些孩子同时伴有焦虑、强迫障碍、学习困难等问题。王晓鸣认为,抽动症的病机是肝旺脾虚。一方面,小儿肝常有余,加之目前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导致了孩子小小年纪就压力大、情绪不稳定,连累身体肝气郁滞、肝失疏泄,引动肝风而出现抽动症状。另一方面,小儿脾常不足,现在很多孩子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脾虚情况很普遍,最终造成郁热积滞。针对抽动障碍,王晓鸣认为应调和肝脾、熄风止动,自创了“调和止动方”(主要药物有天麻、钩藤、蝉衣、僵蚕、远志、郁金、柴胡、白芍、枳壳等)。该方以天麻、钩藤平肝息风,蝉衣、僵蚕清热祛风,远志、郁金解郁化痰为主药;辅以柴胡、白芍、枳壳疏肝解郁、调和肝脾。 在调和止动方基础上,王晓鸣临证时,会根据兼挟郁热、痰湿、食滞等,以及抽动部位不同,佐使以相应药物。如心烦易怒,加焦栀子、连翘;喉间有痰,加胆南星、制半夏;口臭、苔腻,加炒山楂、鸡内金;摇头加葛根;眨眼加蔓荆子;耸鼻加辛夷;清嗓加玄参;抽腹、打嗝加代赭石、旋复花。 乳房早发育。单纯性乳房早发育指女童在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而无其他第二性征发育。此前普遍认为,此病多为良性自限性疾病,无需治疗。近年来,发现有部分乳房早发育会转化为中枢性早熟,因此要重视随访检查,或服用大补阴丸等中成药干预。王晓鸣说,该病与肝脾有关,肝郁化火、痰食郁结,足厥阴肝经循行绕乳头走胸胁,郁热痰凝、阻塞乳络,出现乳房肿块疼痛。 针对单纯性乳房发育的病机与症候,可用“调理肝脾方”(栀子、丹皮、白芍、柴胡、枳壳、姜半夏、郁金、僵蚕、麦芽)治疗。此方以丹栀逍遥散加减而成,栀子、丹皮清解郁热为君药,白芍、柴胡、枳壳敛阴解郁为臣药,姜半夏、郁金、僵蚕化痰散结为佐药,麦芽消食回乳为使药。临床中,如遇热盛患儿,加夏枯草、玄参,便溏、纳差者加茯苓、白术,口臭、苔腻者加鸡内金、连翘,阴道有分泌物者加生地、知母或黄柏。 小儿便秘。小儿便秘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周期不长、但大便难以排出,常常伴有腹痛、腹胀、食欲减少、口臭等脾胃症状,甚至导致肛裂出血等。小儿便秘大都属于功能性便秘,由于缺乏规律的排便习惯,未能建立良好的排便条件反射;还有,饮食结构含大量蛋白质或以精细少渣食物为主,对肠道刺激不够,进而导致便秘。 王晓鸣认为,小儿功能性便秘主要病机是脾虚气滞。小儿脾常不足,由于喂养无度、喜食夜奶、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饮食入胃肠积滞,气机不畅,或壅而化热,耗伤津液,致大肠传导失调,酿生便秘。小儿便秘往往属虚实夹杂之证,脾虚为本,食滞、津亏为标,应以运脾行气、润肠导滞为法,可使用“运脾导滞方”。此方为王晓鸣自创方,以枳术丸为君,健脾行气,重用白术以启通便之效;以瓜蒌仁、火麻仁、杏仁等“三仁”为臣,取自五仁丸润肠通便之意,佐以清热、滋阴、消食。如果孩子兼有郁热,需另加玄参、芍药;如果有阴亏、少津,需另加玄参、麦冬;如果伴有食滞,应加连翘、鸡内金;如果脾虚明显,另加茯苓、山药。 小儿积食。小儿积食证属痞满、积滞、厌食、胃脘痛、腹痛等,是儿科的常见病。《黄帝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小儿又“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节,家长常过度喂养,伤及脾胃,乳食积滞,郁久化热,内伤致病。 治疗小儿积食,可用“肝脾和方”,此方由白术、芍药、枳壳、陈皮、柴胡、半夏、甘草组成。白术、芍药、枳壳、陈皮为张景岳“和阵”名方芍药枳术丸,健脾理气、消痞和胃,用于消化不良证属脾胃不和者。柴胡可疏肝解郁,半夏燥湿化痰,此药多用于气机不畅、痰湿郁结者。甘草配芍药还能和中止痛。如果孩子还有食积的症状,需另加炒山楂、鸡内金;如果有湿热,应添加黄芩、米仁(薏仁)。 “两体论”辨体养子 “如何才能照顾好孩子”是家长的最为关心的话题。对此,王晓鸣有一套自己的儿童保健方法。她以明代医家万全提出的辨别小儿体质的“脏腑说”为基础,提出了小儿体质的“两体论”,呼吁“辨体养子”。 王晓鸣将儿童体质分为两类,平和体质和偏颇体质。在偏颇体质中,她又将其分为心肝有余(热体)和肺脾不足(寒体)两类。心肝有余的孩子易哭闹、面目通红、大便干结,脾胃不足的孩子胃纳不佳、面色发白、动则汗出。针对平和体质的孩子,王晓鸣认为,进行常规化调护即可;针对偏颇体质的孩子,在常规调护基础上,需着重增加以下内容。 辨体施膳。针对心肝有余、中轻度偏颇体质的孩子,建议家长可用绿豆、莲藕、马蹄、百合等甘凉滋润之品煮汤粥喂服;肺脾不足、中轻度偏颇的孩子,用白扁豆、米仁(薏仁)、红枣等具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煮粥喂服,同时少吃生冷食物。 辨体施养。针对心肝有余、中轻度偏颇体质的孩子,起居一定要有规律性,环境宜安静,睡前不要剧烈运动、玩游戏和听快节奏音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使用绿豆枕头。肺脾不足、中轻度偏颇的孩子,平时注意保暖,避免运动时出汗受风,睡眠时使用小米枕头。 辨体施治。如偏心有余者,宜清心导赤、泻火安神,可用导赤散加减;偏肝有余者,宜清肝泻火、熄风镇惊,可用柴胡舒肝散加减;偏脾不足者,用健脾益气、运脾开胃之法,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偏肺不足者,用补肺益气固表之法,方用玉屏风散加味;偏肾虚者,宜补肾填髓、壮骨强筋,方用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 王晓鸣提到,平时居家护理,家长们也可尝试穴位保健方法。她推荐了较易学习的四肢部按摩和大捏脊,方便简单,不受天气寒热限制。 针对偏颇体质中心肝有余的孩子:建议家长每日对孩子进行清心经(由中指根推至指端)、清肝经(由食指指尖推向食指根部)、清天河水(操作者食指、中指两指并拢,用指腹从患儿腕横纹推至肘横纹)、推六腑(操作者一手持患儿腕部以固定,以另一手拇指指腹自患儿肘横纹推向腕横纹)。 针对偏颇体质中肺脾不足的孩子:需要补肺脾经,捏脊(捏脊的部位为脊背正中线,让孩子保持背部平坦松弛,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夹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颈部推移),按揉足三里(位于外膝眼直向下四横指处)、三阴交(位于足内踝脚踝内侧突出的骨头尖上方四横指处),推三关(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面自腕推向肘),揉板门(板门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按揉板门穴)等按摩保健。...

当前,中国社会日益老龄化的态势已形成严峻挑战,如何健康养老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国家大局,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大问题,而对中医药来说,是又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日前,《“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发布。《规划》强调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发挥中医药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积极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服务等,在健康养老方面提出多条中医药相关的切实举措,为中医药大有作为提供了政策支撑。 中医药大有作为,首先要在“防”字上做文章。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医理论指引下,形成了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等延年益寿的丰富养生理念,发展出诸多中医预防保健适宜技术,这是中医“治未病”特色的生动体现,也契合国家倡导老年人树立的主动健康理念。那些中医养生的丰富理念和方法,一旦转化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将具有巨大的经济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 中医药大有作为,也要发挥其在“治”上的特色优势。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老年病、慢性病困扰着众多老年人。对诸多常见病、慢性病,中医药具有西医学所没有的诸多擅长。坚持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去其各自所短,融其各自所长,将为中国老年人提供最佳诊疗方案,确保老年人生活质量最优。 但也要看到,把中医药和养老服务融合好,必须确保中医药服务在健康养老方面的可及性,这就需要更多的细化政策措施保障和中医药基层人员支持。比如一些失能、失智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但就医不便。如何精准满足老年人的中医药需求?必须通过政策保障把服务端口下沉到基层首诊,开展好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服务,推广家庭医生签约中医诊疗服务。同时,可及性要求需要培养一支相应的人才队伍,因此,要从建设队伍发力,至少保证健康养老服务人员具备足够的中医药理念和技能。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世纪挑战,中医药人有责任、有义务发挥好中医药优势,为打造中国特色的医养结合模式贡献力量,让中国每一位老人皆健康地“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