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中医 Tag

在中国,慢病发生逐年增加,各类疾病出现年轻化趋势。血脂异常达1.6亿人(含高血脂),高血压人口有2.7亿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超重或者肥胖症2亿人。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过去的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2倍,慢性病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致命因素。中医如何治疗调理慢性病?首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教授详细讲解并给出调理方。 中医药如何治疗慢病 所谓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点是病程长、并发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增加社会负担,一般需长期治疗或终身服药。在徐凤芹看来,所有疾病的诱发因素只有一种,就是机体阴阳失衡。出现阴阳失衡有两大原因,即内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和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按照中医逻辑,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人得病多半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和自身规律。所以,解决人体病疾的着眼点,就是调解人体身心和谐,将人导入到遵循自然规律的正道,身体就能恢复健康。 在防治慢性病中,中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防”和“治”两个方面。所谓“防”,中医药可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体的脏腑功能及免疫状况,且不良反应少。所谓“治”,中医药可直接治疗很多疾病,比如麝香保心丸、脑心通胶囊等均对冠心病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徐凤芹说,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目前中医常用的手段有认知、情志、药膳、经络、导引、功法等,通过调整内外因,使人体恢复平和体质。 “中医的辨证理论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就是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管理和治疗慢病。”徐凤芹表示,很多慢病需要西药长期治疗和控制,结合中医中药调理,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能有效降低长期服用西药的副作用。以糖尿病为例,西医以通过药物控制血糖为主要治疗手段,中医则从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调整思想情志方面消除病因;治疗高血压病方面,针对病程长、久病耗损等问题,可在冬季用膏方调理身体。 “治未病”是良药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徐凤芹表示,慢性病患者更要遵循这个理念,通过防病来治病。 调摄精神。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所以保持心情舒畅,勿大喜大怒大悲。中医七情本来是正常的情志反应,但反应过急就会损伤人体。现在焦虑抑郁患病率非常高,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等慢病。长期精神紧张会引起抵抗力下降、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等,还会使血压升高、心绞痛发作。举个例子,二战时期德军包围了前苏联列宁格勒,围困达三年之久。这三年里被围困的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情绪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从战前的4%上升到64%,被医学界称为“围城高血压”。 加强锻炼。汉代医家华佗创造的“五禽戏”,可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后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太极剑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强身健体,减轻体重,对慢病也能起到一定预防效果。2016年美国的运动医学会公布一项太极拳的综述研究,发现平均练习太极拳20个周,每周2~3次,可将收缩压、舒张压分别降低6个毫米汞柱和3个毫米汞柱。每周练习太极拳的次数越多,血压下降越好。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打太极拳就可让血压达标。 起居有常。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炎夏注重防暑降温,寒冬注重保暖,居住环境清静优雅,尽量避免喧嚣嘈杂、空气污染的环境,早起早睡,切勿劳力劳神。 饮食有节。疾病发生与饮食结构和习惯有密切关系,平时要合理膳食,多吃一些谷肉果菜之类的食品,勿暴饮暴食,并适当限制盐的摄入,还需忌酒戒烟。比如,吸烟会造成冠状动脉痉挛,使冠脉中血流缓慢、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肌缺氧,胆固醇、低密度酯蛋白的浓度升高,并使这些物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壁,加快冠心病发生。 此外,中医认为,四季养生各有侧重,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现在处于冬季,传统医学强调要“冬藏”,提出要精神内守,要使志伏匿,藏而不泄,以此平衡阴阳气血。...

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古老的哲学智慧和健康养生理念,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之一。中医药传承离不开中医人才,名老中医是传承学术经验、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的重要载体,是为更多人解除病痛、彰显“中国智慧”的核心力量。为更好地让中医药走进百姓家,本报推出“中医名家”版,汇聚中医名家的养生智慧,引导百姓健康生活。 几千年前,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灵枢·天年》中讲道:“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使道就是人中沟,基墙主要是颧骨、耳旁骨骼的位置,如果人中沟显得深且长,脸部的骨骼略微突出而有力,说明脾气很足(脾主肌肉),肾气很足(肾主骨),这样的人一定能长寿。在科技不发达、认知有限的古人那里,已对长寿之人有了“面相”判断。 现如今,随着社会进步、科技发展,人们从未停止过对长寿的探索。什么样的人才能长寿?著名国学专家、中医文化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张其成教授给大家一些启示。 古人为何“过百而不衰” 《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黄帝问医学家岐伯:“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距今4600多年的黄帝很好奇,上古之人能活100多岁,现在(黄帝时代)的人为什么50岁就衰老了?而后岐伯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古人懂得天地自然运行的道理,食饮有节制,作息有规律,身体与精神协调一致,所以能长寿。《史记》记载,老子活了160余岁,或曰200余岁。 张其成说,对于古人能长寿到多少岁,一开始也有怀疑。后来,他便去了我国著名的长寿村——广西巴马调研。巴马人为什么长寿,有的说,巴马人以素食为主,常吃一种特殊的谷物火麻;有的说,巴马空气好,盘阳河的水好;有的说,巴马人的心态好,喜欢劳动……“我忽然懂了,但又喜又悲。喜的是《黄帝内经》讲长寿的秘诀没错,这里的长寿老人从来没离开过居住地,类似上古人的生活环境。悲的是,我们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了。” 有人问,既然如此,现代人还能不能长寿呢?当然可以!十几年前,张其成和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冯珠娣共同做了一个研究项目——北京市民怎么养生。他们在北京什刹海地区跟高寿老人聊天,发现那里的长寿老人都非常开心,喜欢唱歌跳舞。问他们有什么发愁的事,都说没有。很多老人天天爬香山、打泉水、吹拉弹唱,不亦乐乎。 生病多是心智问题 按理说,人应随着社会发展寿命更长,衰老更推迟,怎么后世的人还不如上古之人呢?张其成幽默地回答:“因为他‘想’得病,结果就‘心想事成’了。如果不想得病,那为什么要抽烟、喝酒、熬夜、暴饮暴食呢?”人的行为方式取决于思维方式,如果不想得病,行为方式一定能改。身体不健康的人越来越多,关键还是心智问题,内心不够坚定,遇到外界诱惑或干扰,用健康换一时痛快。 此外,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人们的欲望太多,不停地索取,与他人攀比,逐渐失去了平和之心,不满足、焦虑越来越多,导致人们不停地消耗身体来享受生活。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并不是说人们不应有追求,而是不应有过多不符合本心的欲望。与此同时,现代人运动少,气血不畅,身体容易瘀堵,再加上被物所累,心情波动大,久而久之就容易生病,很难长寿。 治病要先医心 64岁的张其成出生在中医世家,祖籍安徽黄山歙县定潭,为北宋名医张扩后裔。因张家药方治病效果绝佳,往往一剂(帖)药就能治愈疾病,明代嘉靖年间被誉为“张一帖”。张其成的母亲张舜华悉得祖传绝技,成为“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因为外祖父没有儿子,当时张其成的父亲李济仁被招入婿,其中的条件就是未来第一个儿子要姓张,继承“张一帖”的祖业。后来,父亲也成为一代名医,当选为“首届国医大师”、首批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2009年,“张一帖”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父母双双入选国家非遗继承人,“国医双馨”一时传为美谈。 张其成深受家庭影响,小时候和兄妹随母亲上山采药,一起背诵《药性赋》,回家一起磨药,但最感兴趣的还是听父亲讲《黄帝内经》等古书,知晓健康养生和治病救人的道理。 作为家中长子,张其成本应继承中医临床的家业。“后来我发现,人生病和‘心’有关,从事临床只能帮助患者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但最重要的还是‘心’病,要叫人修心,从根源上让人不得病,要‘治大病’。”就这样,张其成逐渐走上了中医文化之路。 想长寿,有四点启示 近年来,作为首席专家或负责人,张其成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项科研项目,提出 “阴阳中和是中医养生的核心价值”“养生关键在调神养气”。他认为,生病最大的表现就是气血不和、脏腑不和、经络不和,怎么调理呢?养生也好,或是开中药、针灸也好,都是把阴阳失衡的状态调整到一个阴阳动态平衡、中和的状态。想要长寿,张其成给出四点启示。 仁德养心性。一个人要想长寿,心态、心智、心灵非常重要。心态包括情绪、情志,心智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最高层次是心灵,也可叫心性。人们常说“老小孩”,即老年人的性情回到婴儿时心地纯净的天真状态,就容易长寿。我国儒道先贤强调以德养生,因仁德而长寿。这是因为,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他的心是坚韧不拔的,就像山一样稳固;一个有智慧的人像水一样,顺应万物变化。这样的人,必然能做到心神安定。 导引壮阳气。一个人年纪大,如果手心热热的,穿衣少,盖得薄,就是阳气足,容易长寿。怎么增加阳气?《黄帝内经》讲:“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句话强调人一定要晒太阳。人要长寿,元气就要生生不息,养生最关键的是养阳气。气从哪里升?元气是两肾之间的动气,也叫命门之气,这是生命的原动力。此外,老年人一定要做有氧运动,最简易的方式就是走平路,时而快走,时而慢走,快走时要用力摆开双臂,手臂过头顶,就像鸟儿在飞,达到微微出汗、呼吸加快、不觉得累就可以。 饮食少而杂。意大利一项研究表明,老人每人每天摄入700卡路里以内的热量最健康,容易长寿。《黄帝内经》中提到“饮食有节”,用到这里,就要求得吃得少而杂,要有度的控制。吃多了怎么办?要运动,帮助肠胃蠕动,排气、排大便。民间有俗语说,“若想长生,肠中常清”,最好睡前和清晨解大便,还要喝温水。 起居睡眠足。都说早睡早起最健康,但调研中发现,对长寿者来说,有些人的起居并不“守规矩”。有的早晨起得晚,或早上起来后再睡个回笼觉,时间不长。有些一天睡四觉,除了晚上和午觉,上下午都打个盹。这说明睡眠足对长寿非常重要,是养神的。除了睡觉,还可练习静功,安神作用更好。具体方法:打坐,调身(调整好坐姿)、调息(调整好呼吸)、调神(意守丹田)。意守丹田是为了不想其他事,如果打坐睡着了,想睡就睡。练静功就是要内守,不要过多的外求。故《黄帝内经》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张其成自创护阳养阳功 护阳养阳功由两个穴位、四个动作组成。两个穴位是下丹田的关元穴(肚脐下三寸)和命门穴(肚脐正对后腰的地方)。动作一:两手一前一后把这两个穴位慢慢搓热;动作二:双手围绕这两个穴位小转,顺时针6次,逆时针6次,转动圈数为6的倍数;动作三:围绕这两个穴位大转,双手以这两个穴位为圆心,在整个腹部和腰部慢慢转动,同样顺时针6次,逆时针6次,转动圈数是6的倍数;动作四:收腹提肛(会阴穴,在二阴之间),吸气时,屏住呼吸几秒,然后呼气放松,意念始终在会阴穴,感觉二阴、下丹田位置微微发热。...

最近,电视剧《理想之城》正在热播,剧中养生达人徐知平办公室放了不少中药,凡来他办公室谈事,他都要请他们喝养生茶。他有句台词“来来,久坐伤脾,喝杯养生茶”。“久坐伤脾”,中医有没有这种说法?哪些人容易“伤”?中医怎么破? 中医的“脾”属于人体五脏之一。《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脾胃之间功能不可分割,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脾胃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生命活动依靠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脾胃被称为人体“后天之本”。 人体脏腑功能以气机运动为主要形式。脾胃居人体中部,属于中焦,脾气升举而胃气通降。因此,脾胃是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作用非常关键,一旦“脾虚”则全身各个系统都会出问题,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造血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身体运动机能。而脏腑器官功能变化,往往是疾病开始的前期,是从亚健康向疾病的过渡时期。 脾虚的人,通常有6个异常症状,要引起重视。1.大便不成形。脾虚患者的消化能力受到影响,就会有大便稀溏等表现,同时多伴有腹胀。如果排便过程中发现大便黏腻、不成形,可能和脾虚有关。2.疲劳乏力。脾虚者气血往往不足,湿气偏重,表现为身体疲劳、乏力困重。3.身体肿胀感。脾虚无法运化体内水分,水湿潴留在肌表之间,人容易出现浮肿情况。尤其是睡前饮水多,造成晨起眼睑肿胀感等情况出现,要看看是否和脾虚有关。4.抵抗力下降。人若脾虚,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就会下降,当营养不足,身体卫外能力自然受限,抵抗力受影响,外邪容易入侵,导致爱感冒、腹泻等。5.面色萎黄。脾虚后,气血生化不足,容易出现面色萎黄、口唇色淡等情况。6.怕冷。脾虚者大多怕冷,不耐冷风空调,容易腹部发凉。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尤以手足最怕凉。 哪些人容易“脾虚”?一是缺乏运动的人群。“久坐伤脾”这句话出自中医《黄帝内经·素问》的“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久坐伤肉”中的“伤肉”其实伤的是脾。中医的脾主肌肉,运化精微供养肌肉,动能生阳,有助输布脾化生的精微,对健脾有利。而久坐者缺乏运动,肌肉失于濡养,脾运化的精微不能输布,聚而生痰成为脂肪,反过来累及脾。二是情绪压力大经常熬夜的人群。中医讲“思虑伤脾”,思则气结,气机运动枢纽转化运动不利,导致脾气不能通畅,久则伤及于脾。经常熬夜,尤其是许多年轻人,一方面是因工作忙碌,加班熬夜,另一方面则是娱乐过度,如玩手机、打游戏等,熬夜不睡,身体无法得到更好的休息,脾脏自然也休息不了,容易出问题。三是过度减肥的人群。过度饥饿非常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导致脾本身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从而导致脾虚。 如何应对“脾虚”?首先,饮食养脾。不吃生冷过度,不饥饱失调,饮食规律,搭配合理,营养均衡。可用食疗养护脾胃,推荐一个食疗方——山药薏米芡实粥。山药可补五脏,益气养阴;薏米健脾而清肺;芡实健脾补肾,有收敛固脱之能。平时还要常吃些有养脾功效的食物,比如粳米、糯米、豇豆、白扁豆、牛肉、鲫鱼、大枣、花生、栗子、藕、香菇、玉米、马铃薯、芋头、大白菜、胡萝卜等。其次,运动养脾。推荐运动有散步、慢跑、登山、打太极拳、八段锦,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对脾胃养生保健有益。最后,情绪养脾。饮食进餐时心情舒畅,不带着情绪进餐。平时管控情绪,少计较得失,多养徳助人,收获快乐。紧张时听听音乐,有一份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中获得乐趣有助养脾。 通过以上方法脾虚症状依然没有缓解,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服用中药调理。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 徐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