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中医 Tag

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也指根据个体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或方式对待。 中医有一个很重要的养生和治疗理念叫“三因制宜”,分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三个方面,其中的“因人制宜”与“因人而异”的成语意思非常接近,强调了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因人而异地考虑治疗用药或养生保健原则。也就是说,很多养生方法本身是好的,但必须适合自己的体质,辨“质”而养才能事半功倍。 气虚体质人群:说话没劲,经常出虚汗,容易呼吸短促,经常疲乏无力。这类人一般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比较胆小,容易感冒,生病后抗病能力弱且难以痊愈。平时要适量多吃点有益气健脾作用的食物,如黄豆、鸡肉、蘑菇、大枣等。少食具有耗气作用的食物,如生萝卜等。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大汗的运动。 湿热体质人群:脸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还容易生粉刺、疮疖。这类人一开口就能闻到异味,容易大便黏滞不爽,小便发黄,性格多急躁易怒,喜欢吃煎炸烧烤或嗜好烟酒的人群容易成为这种体质。平时要饮食清淡,适量多吃点甘寒、甘平的食物,如芹菜、冬瓜、藕、西瓜等,少食辛温助热的食物,应戒除烟酒。 阴虚体质人群:怕热,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面颊潮红或偏红。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容易失眠,经常大便干结,外向好动,性情急躁。易患咳嗽、干燥综合征、甲亢等。要适量多吃点甘凉滋润的食物,比如绿豆、冬瓜、芝麻、百合等。少食羊肉、韭菜等性温燥烈的食物。 气郁体质人群:身体较瘦,经常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地叹气。这类人多愁善感、忧郁脆弱,容易心慌、失眠、患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平时要适量多吃点小麦、海带、萝卜、山楂等具有行气、解郁、消食、醒神作用的食物。多参加集体性的运动,避免自我封闭。 阳虚体质人群:手脚发凉,不敢吃凉的东西。性格多沉静、内向。长期偏嗜寒凉食物也会形成这种体质。这类人易患水肿、腹泻等疾病。平时要适量多吃点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牛羊肉、葱、姜、蒜、花椒、鳝鱼、辣椒、胡椒等。比较严重的阳虚人群可以服用中医膏方进行调理,少食生冷寒凉的食物。 痰湿体质人群:腹部肥胖,皮肤出油,汗多,眼睛浮肿,容易困倦。性格温和稳重善于忍耐。喜欢吃甜腻食物、不爱运动爱睡觉、生活安逸的中老年男性这类体质居多。这类人易患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饮食以清淡为原则,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的食物,可适量多吃点葱、蒜、海藻、海带、冬瓜等食物。 血瘀体质人群:牙龈容易出血,眼睛经常有红丝,皮肤常干燥、粗糙。这类人常常出现疼痛的症状,容易烦躁,健忘,性情急躁。容易患中风、冠心病等病。可适量多吃点黑豆、海藻、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柚、山楂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少食肥猪肉等。 特禀体质(过敏体质)人群:对花粉或某种食物、植物过敏。易患药物过敏、花粉症、哮喘等过敏性疾病。饮食宜清淡,少食荞麦、鲤鱼、虾、蟹、酒、辣椒等辛辣之品,腥膻发物等食物。 还有一种比较健康的体质,那就是平和体质,睡眠好、性格开朗,社会和自然适应能力强。但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人就越少。所以,养生还是要因人而异。...

在中国,慢病发生逐年增加,各类疾病出现年轻化趋势。血脂异常达1.6亿人(含高血脂),高血压人口有2.7亿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超重或者肥胖症2亿人。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过去的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2倍,慢性病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致命因素。中医如何治疗调理慢性病?首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教授详细讲解并给出调理方。 中医药如何治疗慢病 所谓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点是病程长、并发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增加社会负担,一般需长期治疗或终身服药。在徐凤芹看来,所有疾病的诱发因素只有一种,就是机体阴阳失衡。出现阴阳失衡有两大原因,即内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和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按照中医逻辑,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人得病多半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和自身规律。所以,解决人体病疾的着眼点,就是调解人体身心和谐,将人导入到遵循自然规律的正道,身体就能恢复健康。 在防治慢性病中,中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防”和“治”两个方面。所谓“防”,中医药可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体的脏腑功能及免疫状况,且不良反应少。所谓“治”,中医药可直接治疗很多疾病,比如麝香保心丸、脑心通胶囊等均对冠心病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徐凤芹说,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目前中医常用的手段有认知、情志、药膳、经络、导引、功法等,通过调整内外因,使人体恢复平和体质。 “中医的辨证理论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就是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管理和治疗慢病。”徐凤芹表示,很多慢病需要西药长期治疗和控制,结合中医中药调理,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能有效降低长期服用西药的副作用。以糖尿病为例,西医以通过药物控制血糖为主要治疗手段,中医则从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调整思想情志方面消除病因;治疗高血压病方面,针对病程长、久病耗损等问题,可在冬季用膏方调理身体。 “治未病”是良药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徐凤芹表示,慢性病患者更要遵循这个理念,通过防病来治病。 调摄精神。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所以保持心情舒畅,勿大喜大怒大悲。中医七情本来是正常的情志反应,但反应过急就会损伤人体。现在焦虑抑郁患病率非常高,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等慢病。长期精神紧张会引起抵抗力下降、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等,还会使血压升高、心绞痛发作。举个例子,二战时期德军包围了前苏联列宁格勒,围困达三年之久。这三年里被围困的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情绪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从战前的4%上升到64%,被医学界称为“围城高血压”。 加强锻炼。汉代医家华佗创造的“五禽戏”,可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后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太极剑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强身健体,减轻体重,对慢病也能起到一定预防效果。2016年美国的运动医学会公布一项太极拳的综述研究,发现平均练习太极拳20个周,每周2~3次,可将收缩压、舒张压分别降低6个毫米汞柱和3个毫米汞柱。每周练习太极拳的次数越多,血压下降越好。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打太极拳就可让血压达标。 起居有常。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炎夏注重防暑降温,寒冬注重保暖,居住环境清静优雅,尽量避免喧嚣嘈杂、空气污染的环境,早起早睡,切勿劳力劳神。 饮食有节。疾病发生与饮食结构和习惯有密切关系,平时要合理膳食,多吃一些谷肉果菜之类的食品,勿暴饮暴食,并适当限制盐的摄入,还需忌酒戒烟。比如,吸烟会造成冠状动脉痉挛,使冠脉中血流缓慢、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肌缺氧,胆固醇、低密度酯蛋白的浓度升高,并使这些物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壁,加快冠心病发生。 此外,中医认为,四季养生各有侧重,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现在处于冬季,传统医学强调要“冬藏”,提出要精神内守,要使志伏匿,藏而不泄,以此平衡阴阳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