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中医 Tag

夏季是养生的好时节。近年来,人们“未病先防”的养生意识逐渐提高,中医养生注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而夏天,尤其是农历的三伏天,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是调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机。 “冬病夏治”方法多 所谓“冬病夏治”,“冬病”指的是冬天容易出现或加重的疾病,常见的如风湿、老胃病、哮喘等病症,“夏治”是针对中医中春夏养阳理论,在天气比较炎热时采取外治法提升阳气,驱除体内寒邪,达到扶正固本、祛邪养生治未病的目的。 在临床上,冬病夏治的方法以穴位贴敷(即三伏贴)最为普遍,此外还有针刺、艾灸、理疗、按摩、泡洗,以及内服温养阳气的中药和食物等方法。其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虚寒体质。 “冬病夏治”首选三伏贴 据介绍,“三伏贴”是在“三伏天”的特定时间,通过用有温经散寒、逐痰平喘、通络止痛等功效的中药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贴敷,从而对肺脾肾等脏腑功能进行调节,以达到防病、治病、养生的一种传统灸疗法。经过研究,中医专家认为“三伏贴”是通过药效、免疫调节、脏腑经脉调节等作用而对人体防病治病起效的。 “三伏贴”治疗的范围非常广,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儿科疾病、妇科疾病等,对没有疾病但处于亚健康的人群也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具体疾病治疗如下: 1.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慢性顽固性咳嗽、体虚易感冒者。 2. 消化系统疾病:虚寒性腹泻、胃脘痛。 3. 儿科疾病: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咽炎、鼻炎、久咳、厌食、遗尿、腹泻及体虚易感冒者。 4. 妇科疾病:痛经、慢性虚寒型盆腔炎、宫寒不孕等。 5. 骨科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增生性脊椎病、增生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颈肩腰腿痛、痛风、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等。 6. 皮肤科疾病:冻疮、冷性荨麻疹、冬季皮肤瘙痒症、雷诺氏病、鹅掌风、神经性皮炎等。 “三伏”时机别错过 “三伏”是以农历推算,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十天后)为中伏,第五个庚日(再十天后)为末伏,均为一年内最炎热的日子,人体阳气最为旺盛。 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每10天贴1次,连续贴3次,建议连续贴三年。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今年的头伏在7月12日、13日,二伏在7月22日、23日,闰二伏在8月1日、2日,三伏在8月11日、12日。若错过了头伏,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三伏贴”普遍适用于所有人? 根据临床观察和近年的调查,“三伏贴”这样的“冬病夏治”疗法属于寒性疗法,更适合体质偏虚、阳虚以及风寒湿型痹症(疼痛)患者。 例如肺系相关病症,如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喘等病症防治,研究显示,对过敏性鼻炎等显效率达73%左右;痛症如颈肩腰腿痛、胃痛、痛经等慢性疼痛疾病,对颈腰腿痛显效率达70%左右;其他类疾病,如失眠、抑郁、慢性肠炎、消化不良、慢性盆腔炎、夜尿症、遗尿等,其中对失眠总有效率达72%左右。 然而“三伏贴”疗效虽好,但有一定的针对性,并非人人适用。“三伏贴”选择的中药都属辛温大热型,适合虚寒型疾病的治疗,不适用于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对于热性病患者,若热天再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同时,老年人中戴心脏起搏器的不宜敷贴;处于月经期、哺乳期的妇女不宜敷贴;儿童长水痘、出疹子的不宜敷贴。此外, 以下人群不宜贴药: ①孕妇; ②炎性疾病发热者; ③过敏体质患者,对药物过敏患者; ④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肝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糖尿病患者。 “三伏贴”的注意事项 在贴敷期间,要忌食辛辣油腻、冷饮,嘱多饮水;贴敷当日不宜游泳;注意皮肤清洁。若出现水泡,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还有就是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若皮肤出现红肿、水泡等严重反应,需及时到皮肤科就医。如果在贴敷期间有任何疑问或不适,需要在医院咨询专业中医师再行贴敷。 由此可见,夏季养生是门学问,时机和方法是关键,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冬病夏治”,才能保证“药到病除”。...

“我们没有特效药,但是我们中医找到了解决方案,解决了问题。”日前,新冠肺炎中央指导组专家张伯礼院士在与国外分享防治新冠经验时说道,“这也是中医整体观的胜利。身体生病了就像屋子里堆积垃圾生了虫子,我们不去抓虫子,而是去清除垃圾堆,通过改善身体机能来实现健康的目的。”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李佃贵表示,中医学把人体内脏和体表各组织及器官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不可分割的,同时认为环境变化对机体有重大影响。因此,无论治病还是抗疫,都强调人体内部整体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起源于《周易》的思维方式与哲学内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的学术思想。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的过程,强调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认为“医人”远比“医病”更为重要,注重身体阴阳和气血的平衡与调和,靠改善和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和抗病能力来疗疾。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自然宇宙之间,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黄帝内经·素问》特别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相通相应,无论春夏秋冬,不同地域的环境变化,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医认为,春季常见温病,夏季中暑多发,秋季容易得燥症,冬季常见伤寒,此次新冠肺炎的发生和暴发也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最低之时。当身体感受自然界邪气入侵,中医着眼的是机体症状,然后结合失衡状态,“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通过恢复内环境的平衡,消除症状、治愈疾病。 古往今来,不同历史时期,众多医家都一直将调节整体(多靶点治疗)贯穿于治疗疾病与康复过程中,所以中国从未出现过类似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等千万级别死亡的瘟疫悲剧。这次新冠肺炎,中医治疗上就充分体现了“整体观”。比如,有的患者虽然没有呼吸道症状,但还应观察是否有其他症状,从中医角度如果有“证”可辨,就应该对症治疗,“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另外,人的体质各不相同,每个人或多或少会有气、血、阴、阳的盛衰偏颇,对于一些核酸检测不转阴的患者,可通过调整体质来让机体自身清除病毒。(受访专家: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 李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