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 重阳养生:顺应天时,方能守护康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黄帝内经》的古训道破四季养生的核心 —— 顺应天时,方能守护康健。重阳,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既是寓意 “久久长寿” 的吉祥之日,也是深秋转寒的关键分界点。此时天地间阳气收敛、阴气渐长,秋风肃杀之气易侵人体,若熬夜贪凉、疏于保暖,很容易损伤身体。正如老辈人常说:“重阳养得好,冬天少生病”,这份代代相传的经验,藏着最朴素的健康密码。
起居是养生的根基,重阳前后阳气渐收,作息尤需贴合自然规律,才能护住身体元气。
《黄帝内经》强调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重阳后阳气藏得浅,熬夜最伤肾气,长期晚睡早起不仅白天乏力,还会悄悄降低免疫力。早睡能让肝脏更好完成夜间排毒,促进气血通畅;早起则可顺应阳气生发,开启一天活力。
午间也别忘 “充电”,饭后抽 20-30 分钟午睡,并非偷懒,而是给身体补养的好时机。尤其要提醒家中老人养成这习惯,睡好、起得宜,精神头自然足。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的俗语广为人知,但 “秋冻” 并非盲目扛冻,重阳前后气温昼夜差可达十几度,早晚冷风易侵体,早已不是 “硬熬” 的时候。
颈部、腰部、脚部是最怕凉的部位,老人更需重点防护,提前用围巾、护腰、厚袜子护住。在家别光脚踩地板,“寒从脚下起”,脚暖则全身暖。添衣不必过厚,根据温差灵活调整,才能有效抵御寒气。
《黄帝内经》认为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而热水泡脚正是疏通经脉的简便方法。脚是 “第二心脏”,离心脏最远,秋季寒气易从脚侵入,导致手脚冰凉、睡眠变差。
每晚用 40-50℃的热水泡脚 15-20 分钟,泡到额头微汗即可,老人需控制时间,避免头晕。若加些艾叶、生姜,驱寒效果更佳。泡完擦干脚,穿上袜子揉揉涌泉穴,等热气散尽再睡,养生效果翻倍。
秋季 “燥邪” 易伤肺,重阳饮食需围绕 “润燥、养肺、护脾胃” 展开,既要贴合节气,又要兼顾身体需求。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秋风起时,晨起口干、皮肤发紧,都是 “秋燥伤肺” 的信号,老人和孩子尤其易中招。
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会耗散津液,加重燥邪,易引发咳嗽、嘴角起泡;而酸甘味食物(如醋、山楂)能 “酸甘化阴”,缓解燥感。此外,中医认为 “白色入肺”,莲藕、百合等白色食材是润燥佳品,搭配粗粮熬粥,清淡又养身,比大鱼大肉更合时宜。
民间有 “重阳食糕,步步高升” 的说法,重阳糕不只是节日象征,更是老祖宗传下的 “补血养生食”。传统重阳糕讲究 “五谷搭配”,除了糯米,还会加入赤豆(补血)、核桃(养脑)、瓜子仁(补维生素),一口下去满是营养。
吃糕也有讲究:高血糖人群可选无糖版,减少果脯;孩子消化不良时别多吃,搭配温水帮助消化,既讨了 “步步高升” 的好彩头,又能补充营养。
“秋瓜坏肚,冬瓜坏脾,顺季吃果,才不伤体”,秋季阳气收敛,脾胃功能不如夏季强健,过量食用寒凉瓜果易伤脾胃阳气,老人和孩子更易出现腹胀、拉肚子的情况。
建议选择枣、龙眼、樱桃等温热水果,既能补充维生素,又不扰脾胃,尤其适合体质偏寒的人。记住 “秋伤于湿,冬必咳嗽” 的老话,此刻护好脾胃,就是为冬天的健康打基础。
秋季万物凋零,中医认为 “秋属金,对应肺脏,肺主悲”,人易生 “悲秋” 情绪,耗伤肺气。此时运动需以 “柔缓、养气” 为主,既能疏解情绪,又能润肺护阳。
《黄帝内经》说 “使志安宁,以缓秋刑”,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正是化解 “悲秋” 的天然良方。登高时极目远眺,层林尽染的秋景能开阔心胸,舒缓压抑情绪,比闷在家中唉声叹气更能顺应 “秋气收敛” 的规律,既应了节俗,又护了肺气,一举两得。
“动则气行,静则气止”,秋燥伤肺,不少人晨起干咳、嗓子发紧,都是肺气不足的信号。此时不宜剧烈运动(易耗气伤津),慢跑、健走是最佳选择。
清晨在公园快走半小时,或傍晚绕小区慢跑几圈,鼻吸口呼间,清气入肺、浊气排出,像给肺做了一次 “大扫除”。这种运动不会大汗淋漓,反而能让宗气在胸中聚积,让呼吸更绵长有力。
“肺气通于秋”,秋燥不仅伤肺,还易导致 “气脉” 淤堵,让人感觉四肢发沉、皮肤干痒,这是 “燥盛则气滞” 的表现。太极拳柔缓圆活的动作,正是 “以动调气” 的好方法,能让津液随气脉濡养全身,比猛喝润肺汤更易吸收。
练太极不会大量出汗,只会出层薄汗,既排了燥毒,又养了肺气。它养的不仅是身体,更是顺应秋时的 “静气”,气顺则燥消,身安则家宁。
“九九重九,天长地久;敬老爱老,福寿康宁”,这句俗语是重阳最温暖的注解。重阳养生从不是复杂的规矩,而是藏在 “早睡早起、适时添衣、吃对食物、适度运动” 里的顺应与关爱。这些简单的日常举动,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对家人健康最实在的守护。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