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 东亚五国:胃癌重灾区的防控转机
胃癌作为全球第五大癌症死因,2021 年全球新发病例约 123 万例、死亡病例约 95.4 万例。尽管 1990-2021 年全球胃癌发病率、死亡率整体下降,但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这五个东亚国家,受人口基数大、饮食文化相近等因素影响,仍是全球胃癌负担最重的区域。
不过,区域防控已见成效。从 2021 年标化发病率(排除年龄、性别影响)来看,蒙古以 36.83/10 万居五国之首,中、韩、日、朝也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较 1990 年降幅显著:中国降 39.5%、韩国降 63.8%、日本降 60.1%、朝鲜降 13.9%。标化死亡率方面,蒙古与中国虽位居前列,同样较 1990 年明显下降。
各国患病率走势各有特点:中国呈现 “1990-1997 年下降、1997-2004 年波动、2004 年后持续下降” 轨迹,这与清洁饮用水普及、污水处理完善、分餐制推广、幽门螺杆菌检测纳入体检等癌症控制措施密切相关;日本自 1990 年起持续下降,2021 年较峰值降超 60%,核心原因是早期筛查广泛普及;韩国 2003 年达峰后逐步下降,2021 年略有回升但整体低位;朝鲜、蒙古则分别在 2010 年、1993-1996 年达峰后稳步下降。
模型预测,未来全球胃癌负担将持续缓慢下降,但东亚五国需重点关注两大人群: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始终是胃癌负担核心群体,人口老龄化更是推高胃癌负担的主因;自 2015 年起,早发性胃癌发病率虽增幅小,但上升态势明显,为防控带来新挑战。
警惕!胃癌不再是 “老年病”
“年轻不会得癌” 的认知误区亟待破除。过去胃癌多被视作 “老年病”,如今门诊中三四十岁的患者已屡见不鲜。与中老年患者常见的肠型胃癌不同,年轻人中弥漫型、印戒细胞型胃癌比例更高 —— 这类胃癌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且侵袭性强,确诊时多处于进展期,预后效果差。
聚餐里的伤胃 “组合拳”
一顿看似平常的聚餐,可能暗藏多重伤胃风险,专家将其总结为四类 “陷阱”:
1. 共餐制埋下感染隐患
全球约 76% 的胃癌病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而 “口口传播” 是其主要途径。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接近半数,传统共餐制下,共用菜品、饮料会让细菌通过唾液沾附筷子、进入公盘,传染给他人。感染后,细菌不仅破坏胃黏膜屏障,还刺激胃酸分泌,使胃长期处于炎症状态,降低 “抗病能力”。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因辛辣、腌制食物占比高且家庭聚集感染普遍,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居高不下。
2. 饮食不规律打乱胃酸节律
独自吃饭时敷衍,常错过饭点、饥一顿饱一顿;朋友聚餐又易 “过量点餐”,比如 2 人点 5 个菜吃到撑。蒲兴祥解释,胃酸分泌有固定节律,饿肚子时,胃酸无食物可消化,会转而侵蚀胃黏膜;吃太撑时,胃酸过量分泌,加重消化负担甚至引发胃食管反流。长期如此,胃黏膜会从 “偶尔发炎” 发展为 “反复受损”,增加胃炎、胃溃疡风险,这些都是胃癌的 “前期信号”。
3. 高盐菜品 “腐蚀” 胃黏膜
毛血旺、腊肉、咸鱼等高盐 “下饭菜”,其高浓度盐分像 “砂纸” 一样直接 “腐蚀” 胃黏膜,引发充血、水肿,严重时导致糜烂、溃疡。长期摄入高盐食物,会让胃黏膜逐渐失去 “修复能力”,逐步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等癌前病变,甚至癌变。更隐蔽的是,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进入胃内会转化为强致癌物亚硝胺,加速胃黏膜病变。
4. 烟酒协同伤害加倍
聚餐中烟酒常成 “社交润滑剂”,但对胃而言是 “1+1>2” 的攻击。高度白酒直接破坏胃黏膜黏液层和上皮细胞,引发急性胃黏膜病变;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刺激胃酸分泌,收缩胃黏膜血管,减少胃部供血,削弱胃黏膜自我修复能力。田艳涛表示,门诊中常有几十年烟酒史的男性胃癌患者,因酗酒导致胃出血的案例也不少见。
此外,现代人聚餐时的 “过度放纵”,叠加日常压力大,会刺激胃神经,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进一步削弱胃的防御能力。蒲兴祥强调,这些风险因素常 “协同作案”,加速胃黏膜 “炎症→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癌变” 的病理进程,造成叠加伤害。
“四防” 护胃:筑牢胃癌防线
“四防” 策略是基于大量临床病例总结的胃癌全程防控理念,覆盖预防、筛查、干预、随访全环节,严格执行可显著降低胃癌发生率与死亡率。
1. 防感染:性价比最高的防控
核心是切断幽门螺杆菌传播与保护胃黏膜:推行分餐制与公筷公勺;保证饮食卫生,三餐规律,不吃霉变、烧烤及亚硝酸盐含量高的食物;生食与熟食的刀具、砧板分开,避免细菌交叉污染;不喝生水,定期洁牙,减少口腔细菌进入胃部。
2. 防漏诊:精准筛查锁定早期
高危人群需将胃镜纳入常规体检,建议每 5 年检查一次,包括:45 岁以上人群;辽宁、山东等胃癌高发地区居民;有胃癌家族史者;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长期吸烟饮酒、饮食重口味、爱吃烫食者。田艳涛提醒,长期腹部不适、贫血者,首次胃镜检查可提前至 40 岁或更早 —— 早期胃癌 5 年生存率超 90%,晚期则不足 10%,筛查至关重要。
3. 防进展:阻断癌变路径
对已发现的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癌前病变,需 “早诊早治 + 多学科干预 + 全程管理”:通过手术、内镜下治疗控制病变,结合中医调理与生活方式优化(规律清淡饮食、适度运动)延缓恶化;患者需遵医嘱每 3-6 个月做胃镜与影像学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稳定。
4. 防复发:术后管理决定结局
手术成功只是胃癌治疗的第一步,术后长期管理关键:术后 2 年内每 3-6 个月检查一次,3-5 年每 6-12 个月一次,5 年后每年一次,通过肿瘤标志物检测、胃镜、CT 等早期发现复发迹象;优先摄入鱼、蛋、奶等优质蛋白,多吃新鲜蔬果,满足身体修复需求;若出现倾倒综合征、胆汁反流、胆结石等并发症,需及时治疗,日常可通过少食多餐、餐后平卧 30 分钟缓解不适。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