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慢性病 Tag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瑞士日内瓦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发现,10岁基本就能看出人一生的健康状况。可见,儿童时期的饮食、睡眠、运动及心理健康等,将影响人一生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多位专家,教您打造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家庭健康环境。 健康主要取决于人生前十年 瑞士日内瓦大学研究人员共收集并分析了14个欧洲国家24179个50~96岁居民的健康数据,发现一个人从出生到10岁所在家庭的经济、健康状况与他的生长发育及健康水平存在密切关系。其中,家长职业、家庭藏书数量、住房质量以及家庭房间数跟居住人数的比率,这四项因素与健康状况的关联最大。 职业体现了父母的社会资源及收入能力,是孩子成长环境和生活来源的重要保障。云南省昆明市曾调查了2830名6.5~12.5岁城市小学生及其家长职业类型,发现家长从事脑力劳动,孩子智力水平更高。家庭藏书数量反映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与重视程度。家庭中居住人数与房间数的比率、住房质量则体现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复旦大学2017年的研究显示,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儿童生活在噪音大、位置差、拥挤的住房里,他们成年后对自身健康的评价较低,疾病发病率较高,死亡时间更早,还更可能出现危害健康的行为。 该研究的参与者日内瓦大学国家能力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史蒂芬·卡拉迪表示,越来越多科学证据表明,身体状况可以反映出生活环境,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人生早期阶段的生活环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向《生命时报》记者表示:“孩子是张白纸,非常容易受家庭环境影响,一些不良因素很可能在孩子体内潜伏下来,成年后被唤醒。” 美国康奈尔大学2014年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个体从出生到9岁的生活环境差,成年后会表现出更多的身心健康问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认为,早期生活对人未来一生健康的影响实际上可追溯到“生命早期1000天”,即从女性怀孕的胎儿期(280天)到宝宝2岁(720天)。这段时期不仅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和智力发育,还与成年后慢性病的发病率有联系。 我国儿童有不少健康问题 目前,我国儿童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等还存在不少问题,亟需改善。 营养不合理易肥胖。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2个城市进行了调查,发现34.7%的儿童有饮食行为问题,其中19%强烈偏爱某种食物。儿童时期营养不合理、饮食习惯不良会增加成年期一些疾病的患病几率,比如缺铁性贫血、肥胖、冠心病、肿瘤、骨质疏松。 睡眠不足影响生长发育。按照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小学生每天应有10小时睡眠时间,初中生每天应有9小时。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6年调查发现,学习日,只有24.6%小学生能睡足10小时,24.9%初中生能睡足9小时。孙宏艳表示,长期睡眠不足会对身高、发育造成不良影响,降低免疫力和抵抗力。 运动太少导致体质下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学生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每天运动1小时,三成多学生平时没有体育运动时间。没有人陪伴是孩子不愿意运动的重要原因。孩子运动过少会导致其体质下降、肥胖、发育过慢,不利于机体协调能力发展。 家庭关系影响心理健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亚松表示,儿童期主要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多动症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行为问题。亲子关系和网络、电子产品使用过度行为也值得关注。不少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比如夫妻关系不和谐会造成孩子心理缺陷、情绪不稳定、烦躁、睡眠问题等。 打造终生受益的家庭环境 儿童期是塑造孩子生活方式的重要时期,父母应当担负起培养孩子健康生活的责任,为孩子打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培养良好饮食习惯。钮文异表示,家长应为孩子做出榜样,三餐规律,食物种类多样,少吃多油多盐食物。孙宏艳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营养知识,偶尔让孩子设计食谱,参与做饭过程,让孩子有参与感和成就感,有助于纠正孩子的挑食行为。 帮助孩子规律作息。对于孩子学习压力大、睡眠不佳的情况,钮文异建议,家长应根据孩子的情况辅助调整作息,分块规划学习和休息时间。注意休息和学习时间有间隔,不要让孩子疲劳过度或熬夜。 带孩子定期运动。家长经常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体质,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钮文异建议,周末全家人一起散步、爬山、郊游,创造良好的家庭运动氛围。孙宏艳提醒,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鼓励孩子多和同伴一起运动,让孩子在运动中找到自信和友情。 多跟孩子沟通。家长们应注意维护和谐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杜亚松建议,家长要主动了解孩子不同时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用正确方法进行教育和引导,辅导儿童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 孙宏艳还建议,家长们不要把成绩作为评价少年儿童的唯一标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让孩子拥有终生受益的健康生活方式。家长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和孩子一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孩子小时候就播下健康生活的种子。...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华人所独有的节日。在这辞旧迎新的欢乐节日里,在享受团圆、休闲玩乐之余,千万不要忽视了健康。本期新渔生物小编推出春节特辑,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春节保健攻略,助您过个健健康康的春节。 饮食篇—— 春节团圆饭咋吃才健康安全 春节最为期盼和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在鞭炮声中,和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共同辞旧迎新。其实年夜饭不是只有大鱼大肉才算好,如何吃得健康、吃得安全?关键是平衡搭配、营养均衡、科学饮食。 在青海人春节的饭桌上,蔬菜难得登上席面,为了突出口味,菜肴烹调时放的油、盐等调料也比平日要多。殊不知,这样容易造成膳食纤维严重不足,脂肪、蛋白质严重超标;造成高脂肪、高热量摄入;盐摄入过多会让高血压、心脑血管、肾病等患者加重病情。 所以,食物的选择要荤素搭配,添加豆类、杂粮等。并讲究烹调方法和饮食方式,要避免油炸、油煎等烹调方法,以减少脂肪摄入量。而清蒸、水煮、白灼等方式,不但减少用油量,而且还可以把肉本身的油去掉一部分。除了肉外,还可以多使用配菜,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等,既可以增加菜肴的色香味,又可以少吃点肉。荤菜应多选用脂肪含量少的鱼、虾、禽肉等;素菜应多选用抗氧化能力强、叶绿素含量高、高维生素C、高纤维素的蔬菜,有利于消除体内的自由基,增加肠胃蠕动,将动物蛋白在体内代谢所产生的一定的毒性物质排出。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春节菜肴都比较丰盛,一般都会有剩菜,许多人家通常都放在冰箱,第二天拿出来继续吃。剩菜都扔了确实可惜,而且现在有了冰箱,保存也不成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食物都适合放冰箱。像肉类、主食、水果、零食等可以用密封程度好的盒子包好放进冰箱,保存一两天都不会有问题;虾蟹贝类等海鲜类产品保存时间不可太长,否则容易腐败;蔬菜就不能过夜保存了,因为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比较高,保存过程中会形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体内如果转化成亚硝胺,就会产生身体危害,甚至致癌。因此蔬菜不可留至隔夜再吃。 在饭店吃团圆饭注意食品安全 近年来,春节在饭店吃团圆饭已渐成时尚。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距离春节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时,西宁市区各大饭店年夜饭预订已是“一席难求”。为了保障在饭店吃年夜饭的食品安全,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有关人士为您“舌尖上的安全”支招。 首先,在选择饭店时应该选择有《餐饮服务许可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的正规饭店,最好是食药部门量化为A、B级的单位,这类单位条件相对较好,操作规范,所以量化得分高,相对而言,吃得放心一些。C级单位得分较低,属于食药部门应强化检查的单位,条件一般。D级单位则是条件严重不达标,应责令停业整改的类型,不建议选择。另外,有些新开业饭店一味宣传口味以及就餐单间的豪华装修,但却忽视了决定食品安全的关键场所——厨房的装修以及流程是否合理、是否取得食药部门的认可发证等等,这样的饭店尽量也不要选择。其次,现在很多大饭店都有厨房亮化工程,坐在餐厅可以通过饭店安装的后厨监控看到厨房的现场加工过程,这样的饭店,可以选择。 消费者就餐后要注意索取并留存消费票据。在餐饮消费过程中如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可拨打投诉电话12331或登录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公众服务大厅”进行投诉举报,及时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联系。 春节喝酒可不要贪杯 春节走亲访友,各类聚会几乎天天都有,酒更是宴席上的主角。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边聊边饮,更有拼酒劝酒等诸多花样,似乎只图一醉才能尽兴。殊不知,这种喝法却损害了健康,甚至喝出了疾病,得不偿失。因此,医学专家提醒读者,春节喝酒,可不要贪杯。 如何健康饮酒,首先是选好酒的种类。从健康角度来说,饮酒以红葡萄酒最佳。白酒对健康最不利,少喝或不喝为妙。至于饮酒以多大的量为适宜,可以这样换算:肝脏每天能代谢的酒精约为每千克体重1克,一个60千克体重的人每天允许摄入的酒精量应限制在60克以下。红葡萄酒也不宜多饮,以每天2-3杯为佳。 除了适度以外,酒不可与咖啡同饮,咖啡具有兴奋、提神和健胃的作用,如果与酒精同饮,会刺激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极大地增加心血管负担,甚至危及生命的安全;患有感冒者最好不要喝酒。因为感冒病人尤其是严重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发烧,一旦退烧药和酒相遇,两者产生的代谢物将对肝脏产生严重损害;一些有急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病伴有糖尿病的病人要绝对禁止喝酒;酒不与茶同饮,如果酒后立即饮茶,会使酒中的乙醛通过肾脏迅速排出体外,而使肾脏受到损伤,并降低肾脏功能,所以,酒后不要饮茶,最好吃点梨、西瓜之类的水果为宜。最后要特别提醒的是,酒后不宜服药。酒后服药,要增加毒性副作用,导致危险发生。 在酒桌上,忌空腹喝酒,饮酒前先喝一杯牛奶或酸奶,以免刺激胃黏膜;喝白酒时,要多喝白开水,以利于酒精尽快随尿排出体外;喝酒不宜过快过猛,应当慢慢喝,让身体有时间分解体内的乙醇。喝酒时多吃绿叶蔬菜,其中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可保护肝脏;喝酒时多吃豆制品,其中的卵磷脂有保护肝脏的作用。 保健篇—— 春节熬夜后如何自我保健 春节长假是团聚放松的好时机,和父母谈谈心,与朋友聚聚会,通宵玩乐也是在所难免的。既然熬夜难以避免,那熬夜一族该如何自我保健,把危害降低到最小呢? 打算熬夜时,晚餐不要吃得太油腻,应该清淡一些,多吃蔬菜,保证有足够的优质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多补充维他命B群,增强人体免疫力。 熬夜会增加“火气”,因此不宜再吃薯片、饼干等容易上火的食品;绿茶既能提神,又可消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让人神清气爽,所以要多喝,但对于喝绿茶肠胃不舒服的,可以改喝枸杞茶或菊花茶,能去火,还能明目。 熬夜后,人的新陈代谢会变慢,不妨以按摩方式刺激耳后至下颌、肩胛骨凹陷处和腋下的淋巴结,促进淋巴循环,促进肌肤的新陈代谢。 春节期间,很多人连续几个小时窝在沙发里看电视或坐在电脑跟前上网。长时间的保持坐姿对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危害,斑疹、干眼病、消化不良、下肢静脉血栓、尾骨疼痛等疾病可能会找上门。 所以最好不妨一边做家务一边看电视、上网,或者是1个小时左右站起来做一下简单的体操,活动全身的筋骨肌肉,使气血运行通畅。还可以多吃些水果、多喝水促进新陈代谢。 K歌时间不宜太长 很多人在春节期间会去卡拉OK唱歌,医院每年都会接诊不少通宵唱歌后声音嘶哑的“麦霸”病人。持续唱歌导致声带过度疲劳,会令声带黏膜充血、水肿,发生急性声带炎,导致声音突然嘶哑。虽然玩得很痛快,却大大伤害了身体。 医学专家建议,节日娱乐一定以放松为首要原则,切忌娱乐过度,从而造成身体负担。在卡拉OK唱歌时不要吸烟饮酒,少使用香水,最佳润嗓饮品是温白开水和蜂蜜水。在包房逗留时间也不要过久,应经常出去透透气,每隔一小时要站起来活动活动,以放松眼睛并避免静脉曲张。 K歌切忌通宵达旦,亲朋好友相聚,情绪容易激动,而一激动,血压便会升高,容易引发脑出血、心绞痛,严重的会造成心肌梗塞。所以,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过节时一定要合理安排自己的娱乐时间,不要参加时间太长,以免发生危险。 防病篇—— 每年春节后,医院收治的各种急症病人都比平时明显增多,暴饮暴食、作息不规律、过度疲劳玩乐等导致不少人出现急性肠胃炎、急性胰腺炎、胃肠出血等消化道疾病。而儿童伤食、感冒,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问题也同样突出。 旅行别惹“旅游病” 春节出游也是时下过年的一种潮流,但旅游途中客流量大、交通工具密闭、公共场所通风差、大量外出聚餐等因素也大大增加了某些呼吸道和肠道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出行时要衣着舒适,注意保暖,不要出汗后随意脱衣服。长途旅行时适当在途中利用列车到站的空隙下车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在车上吸烟和随地吐痰,如需吐痰,用纸巾包好,然后再弃置。避免在搬运行李后及手扶车厢等物品后,用手触摸眼睛、鼻和口。如果正在患病期间建议选择减少外出,如乘车时出现发烧、咳嗽等类似流感症状时应主动戴口罩,并尽早诊治。对于年老体弱者,最好不要做远距离的长途旅行。另外,出游时随身带些必备药品也是非常必要的。 慢性病患者千万要注意 慢性病病人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节日饮食应注意: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不要过多摄入食盐及高脂、高蛋白食物;减少烹调油用量;食不过量,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合理选择饮料,每天足量饮水,最好不要饮酒。 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在过节期间更应按医嘱照常服药,并加强病情监测,随时掌握病情,及时调整用药。要做到胆病患者忌“油”、胰腺病患者忌“饱”、感冒患者忌“聚”、高血压患者忌“闹”、冠心病患者忌“累”、糖尿病患者忌“甜”、脉管炎患者忌“烟”、消化性溃疡患者忌“熬”、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忌“凉”。 远离一氧化碳中毒 我省农村牧区和城乡结合部在冬季仍然靠炉子取暖、做饭,冬季门窗紧闭,通风不良,极易因为燃烧不充分导致一氧化碳中毒。应经常开窗通风,保证室内充足的新风量,避免一氧化碳中毒。定期检查煤气有无泄漏。夜晚睡前要将暖煤炉的煤炭烧尽或熄灭,应切记将煤球炉火远离卧室。不要躺在门窗紧闭、开着空调的汽车内睡觉,空调车在停驶时开空调切不可将车窗全部关闭;在火锅店就餐时做好通风换气,滞留时间不宜过长。...

二八原则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明的。他认为任何事物中最重要的部分只占20%,其余80%是次要的。二八原则在养生保健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深受广大读者的青睐,现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防病讲八分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只有5%的人完全健康,20%的人患有疾病,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可见全世界有近八成的人最需要做的不是治病,而是防病。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中如果能把八分力气用在防病上,就能避免很多与生活方式有关的慢性病的发生,防病贵在行动,重在坚持。 控糖讲八分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不可以控制过严。正常血糖空腹3.2~6.1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能超过7.8毫摩/升。糖尿病患者把血糖完全降到正常是很难的,因为血糖达到正常标准时低血糖的发生率也会增加,对于健康不利。 血压讲八分 正常收缩压在9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在60~90毫米汞柱,理想血压是120/80毫米汞柱。我国高血压指南提出,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压不可控制过低,也就是比理想收缩压120高出20%就可以了;我国规定老年人收缩压控制在150毫米汞柱,这是符合二八原则的。 疗效八分好 当今对于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治疗,只能控制不能根治,疗效达到80%就可以了,使慢性病与机体维持在相对平衡状态比达到完全正常对健康更有利。 药物八分好 一种药物有八分的正作用就是好药了,不可要求药物没有一点副作用,要知道没有副作用的药物是无法治病的。 体检讲八分 对任何事情的期望不要过高,身体在正常生理状况下,血、尿、便等检查结果都有一个正常的波动范围,只要不超过正常值上限的20%就可以了。 御寒八分好 冬天穿衣以两分寒八分暖为好,适当受点冻对健康有益。 吃饭八分饱 八分饱可以延缓衰老,可以减少与肥胖相关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胆结石、关节炎等病的发生。男性肥胖者患结肠癌的多,女性肥胖者患胆囊癌、子宫内膜癌的多。...

发表在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指出,全球人口期望寿命比1990年延长6.2岁,从65.3岁上升为71.5岁,但全球健康期望寿命仅从56.9岁增至62.3岁,长了5.4岁。专家指出,“期望寿命”是生命的长度,即能活多久;而“健康期望寿命”是生命的宽度,指健康生活的年数。后者落后于前者,意味着人们虽活得越来越长,但在一生中却有近10年时光难逃病痛的折磨。 受访专家: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 曾 强 中国医院协会疾病与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健康中国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 周生来 防治慢性病成了新挑战 该研究由华盛顿大学牵头,分析了全球188个国家的调研数据。研究发现,日本、安道尔、冰岛等国健康期望寿命名列前茅,日本健康期望寿命高达73岁;莱索托、斯威士兰、中非共和国等国健康期望寿命居全球最低水平,莱索托健康期望寿命仅有42岁。研究人员表示,多数国家的健康期望寿命均在提高,比如尼加拉瓜、柬埔寨的健康期望寿命分别增长14.7年和13.9年;但受经济水平、教育程度、健康意识等因素限制,南非、巴拉圭等国,健康期望寿命反而比20年前更短。 研究还分析了导致人类寿命缩短的10大因素,分别是:缺血性心脏病、下呼吸道感染、中风、腰背和颈部疼痛、交通事故、腹泻、慢性阻塞性肺病、新生儿早产并发症、艾滋病和疟疾。研究人员认为,近年来,艾滋病、疟疾等传染病防控已见成效,婴儿死亡率也在明显下降,但防治慢性病和伤残却成了全球健康的新挑战。 不良习惯是健康杀手 2015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指出,中国人口平均寿命为:男性74岁,女性77岁。相比新中国成立时人均寿命仅有35岁,60多年来,我国人均寿命几乎增加一倍。对此,周生来表示,经济水平的提升、医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健康素养的提高,以及社会传媒对健康知识的传播,这四方面促使人类活得越来越长。但“量”的增长并不代表“质”跟得上去。 2013年《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指出,北京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高达81岁,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18岁以上组居民的健康期望寿命仅为58岁,还与发达国家存在不小差距。北京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可想而知。这意味着,很多国人的一生中会被各种疾病消耗20年甚至更多的生命年,情况不容乐观。 “基因把子弹推上膛,不良生活方式则扣动了扳机,成为健康杀手。”周生来认为,不良生活方式和慢性病是降低人们健康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慢性病在我国井喷式发展:我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心血管病;我国还是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约有1.39亿糖尿病患者。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缺乏锻炼、晚睡晚起等不良生活方式是患病之源。 虽然人们可通过药物与慢性病进行长期斗争,维持生命,但在曾强看来,这样的生命质量不高,不是健康的长寿。此外,健康期望寿命不高对家庭和国家来说也很不利。周生来指出,人生最后阶段将之前积累的财富全部花在治疗上,严重影响家庭幸福指数和个人梦想的实现;还会直接加重国家医疗负担,间接导致生产力水平下降,影响综合国力的提高。 六个“关键”防未病 推动全民寿命保“质”增“量”,离不开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曾强表示,首先,政府应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加大对医疗预防的投入,真正负担起民众健康体检的开支;其次,要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让民众呼吸到干净的空气;再次,抓好食品安全工作。周生平也认为,政府应把精力放在医疗的“前端”,即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提高民众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在健康管理方面,发达国家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两位专家举例说,政策方面,英美等国由第三方保险公司出钱给全民做体检;法律方面,美国强制规定,在一些食品中加入叶酸,有效防控心血管病;教育方面,日本在小学阶段就开设“食育”课,传授孩子健康饮食之道。 曾强指出,对普通人来说,提高健康期望寿命的重点在于“防未病”,从而提高生命质量。以下六点尤为关键: 锻炼身体。每天应坚持至少30分钟锻炼,可根据年龄和体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也可使用计步软件监测每天能量消耗,制定锻炼计划。 平衡膳食。每人每天要摄入充足的谷类、果蔬、肉类、奶类、豆类,特别是蔬菜,国人摄入严重不足,每天应吃够1斤。饮食中还要注意少油少盐,低糖低脂。 远离烟草。吸烟可导致自身多种疾病,还会使身边的家人遭受“二手烟”毒害,戒烟要趁早。 调节压力。沉重的精神压力可使免疫力下降,很多疾病便会乘虚而入。每个人都要保持良好心态,学会减压和劳逸结合。 定期体检。建议成人每年体检,还要根据自身特点做些针对性的检查。体检后,要详细阅读体检报告,有病治病,没病防病。 传播健康。“度人先度己”,平时要主动学习健康知识,自己懂健康才能帮更多人实现健康长寿的愿望。...

糖尿病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让人痛苦的慢性病,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而且还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其实在转化成糖尿之前,身体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如果能够及时调整,或许还可以逆转! 1明明吃很多,体重却在下降 体重在不知不觉中下降,这其实是一种危险信号,如果没有刻意去减肥,每个月的体重却减少4-5公斤的话,这就说明身体肯定存在问题。专家表示:“如果饮食正常体重却在下降,很可能是患上了糖尿病。” 糖尿病会促进血糖值上升,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无论吃多少食物,体内细胞都无法摄取葡萄糖,也就是说,体内积蓄的能量将被逐渐消耗,最终导致体重下降。 2视力减退、眼睛模糊 糖尿病会对人体的视觉产生影响,血液中的葡萄糖值含量异常上升会导致眼球歪斜,进入眼睛的光线也会因此发生曲折,而视力减退、视线模糊等现象都与之存在关联,长时间的慢性视线模糊,很可能患有2型糖尿病。 3伤口难以愈合 高血糖会阻碍血液流通,延迟伤口愈合时间,甚至还可能损伤神经组织。伤口的愈合需要充分的血液流通,否则将降低治愈能力,如果经常出现伤口血流不止等非正常现象,最好去往医院接受诊断。 4刚吃完饭就感觉饿 慢性空腹感是糖尿病最典型的症状之一。体内胰岛素的机能失常会直接导致肌肉、脂肪以及其他组织器官的机能低下。 而这当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器官就是胰腺,如果体内胰岛素不断升高,就会促使大脑时常产生空腹感。 5慢性疲劳感、身体乏力 胰岛素就好比身体的能量供应开关,如果胰岛素分泌量不足,就相当于切断了体内的能量供应,从而会产生疲劳感或者易疲劳的体质现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疲劳感并非糖尿病独有的现象,例如癌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抑郁症等也容易引发疲劳感,总体来说,疲劳是大病的主要征兆之一。 6足部出现麻痹或疼痛 如果足部出现麻痹或者疼痛感,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供血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糖尿病引发,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麻痹最先会始于足下,然后逐渐转移至上半身。 而出现麻痹的原因大多在于糖尿病引发神经损伤,因此,足部出现麻痹或者疼痛是可能患上糖尿病的一个典型危险信号。 7夜间出现尿频 对于夜间尿频的人,也可能患有糖尿病,尤其是夜间小便频率不断增多的人群,一定要引起重视。医生指出,如果体内血糖值上升,人体会本能的将其排除,进而导致小便次数增多,因此,尿频也是患上糖尿病的信号之一。 8睡眠不好 美国一项在年轻健康军人中开展的前瞻性研究提示,睡眠质量不好、睡眠不足和睡眠呼吸暂停等均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前兆”。研究者认为,夜晚睡眠不佳可能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非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障碍的替代指标。研究发现,睡眠不佳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1%~78%,每晚睡眠不足5小时者糖尿病风险增加52%。 9喉咙干燥 这种现象与尿频存在较大的关联,因为频繁排尿会导致身体缺水,进而导致喉咙干燥,不过喝水越多,尿频次数也会随之增多,这样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10皮肤干燥、发痒 如果出现皮肤干燥、发痒的情况,那么患上糖尿病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另外,脖子和腋下的皮肤发黑也可能是糖尿病所致。医生指出,皮肤类问题可能与血糖值低下以及尿频导致身体脱水有关。...

生活中,你是否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不小心蹭破皮肤出了血,过一会儿血就会自然止住,几天后伤口就会长好;普通的感冒、发热,即使不吃药,一两周后也能恢复健康;甚至一些被医生宣布得了绝症的病人,不去在意它,保持好心情,反而神奇地康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