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1月 2025

55 岁的刘先生,年轻时应酬不断、烟酒不离手,早早被确诊冠心病。半年前,他终于重视起健康,戒掉烟酒、饮食变得清淡,本以为生活在向好发展,意外却猝不及防。 11 月初的一天,刘先生外出遛弯时突然胸闷气急,随后剧烈的胸痛让他直挺挺晕倒在地。路人紧急拨打 120,送医后确诊为急性心梗,血管严重堵塞。尽管医生全力抢救,还是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家人满心困惑:明明已经改了不良习惯,怎么还会突发心梗?其实,心梗的发生从不是单一因素导致,尤其到了冬季,隐藏的风险早已悄然滋生。 一、心梗为何越来越多?冬季更是 “高危期” 心梗,简单说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导致血管突然堵塞,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它的高发,既和季节特点密切相关,也离不开生活习惯的影响。 1. 冬季是心梗 “重灾区”,低温是关键诱因 每年 11 月~次年 1 月,是心梗最高发的时间段,而清晨 6~10 点更是发病 “峰值期”。数据显示,冬季气温每下降 1℃,心梗风险就会增加 2%。 寒冷环境下,身体末梢血管会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脏负担陡然加重。尤其是从温暖的暖气房突然走到室外,血管受到冷空气剧烈刺激,容易引发血流中断、血管阻塞,直接诱发心梗。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也证实:当气温低于 0℃时,50~89 岁人群的心脏病发作概率会上升 10%,直到温度回升到 3~4℃后,发病率才会逐渐下降。 2. 发病越来越年轻,不良习惯是 “隐形杀手” 如今心梗早已不是中老年人的 “专属病”,45 岁以下的年轻患者数量逐年攀升。这背后,是年轻人长期积累的不良生活习惯: 饮食上偏爱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导致肥胖、血脂异常,让血管提前 “老化”; 缺乏运动,上班久坐、下班躺平,新陈代谢变慢,进一步加重血管负担;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生物钟紊乱,代谢功能受影响,显著增加心梗风险。 哪怕像刘先生这样后期改正了习惯,早年血管受损的 “底子” 还在,遇到冬季低温这样的诱因,依然可能突发意外。 二、心梗不只是 “捂胸倒地”,这 5 个信号别忽视 很多人对心梗的认知,还停留在电视剧里 “双手捂胸、突然倒地” 的场景。但事实上,心梗发作时症状多样,以下 5 个 “隐藏信号”,同样可能是危险预警: 1. 莫名呼吸急促 没有剧烈活动,却突然感觉呼吸困难、喘不上气,还可能伴随胸部发闷,平躺后症状会更严重。这是因为心梗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影响了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 2. 消化道不适,易被误判 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很容易被当成肠胃炎、胃病。但如果这些症状伴随胸闷、出冷汗,且持续不缓解,一定要警惕心梗的可能 —— 心脏和消化道神经相连,心梗疼痛可能会放射到上腹部。 3. 恶心 + 出冷汗...

奶茶续命、熬夜刷剧、仗着显瘦就胡吃海喝…… 很多年轻人觉得 “不胖、年轻、没症状”,就和糖尿病划清了界限。但事实是,这些看似平常的习惯,正在悄悄摧毁胰岛功能。11 月 14 日是世界防治糖尿病日,今天就来扒一扒年轻人最容易踩的 5 个认知 “大坑”,别等血糖失控才后悔! 误区 1:年轻就是资本,糖尿病找不到我 “我才二十几岁,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的病”—— 这是很多年轻人的普遍想法,但数据早已打脸。糖尿病从不是年龄专属病,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熬夜、压力山大,都在让年轻群体的患病率持续飙升。 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已达 11.9%,每 9 个人里就有 1 个患者。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更触目惊心:40 岁以下群体的糖尿病发病率,近年从 3% 飙升至 10.9%,足足涨了 3 倍多。年轻不是 “免糖金牌”,胰岛的耐受度再高,也扛不住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 误区 2:我瘦我任性,怎么吃都没事 “BMI 正常,身材苗条,糖尿病跟我没关系”—— 这是最危险的误解之一。糖尿病是复杂的代谢性疾病,体重只是风险因素之一,“隐形肥胖” 才是更隐蔽的杀手。 有些年轻人看似纤瘦,实则肌肉量不足、内脏脂肪超标。这种 “外瘦内胖” 的体质,同样会引发胰岛素抵抗,让血糖失控。真正的健康从不是 “瘦就够了”,长期不健康饮食(比如高油高盐、精米白面吃太多)+ 缺乏运动,哪怕体重没超标,也可能被糖尿病盯上。 误区 3:无糖食品随便吃,0 糖饮料当水喝 “无糖 = 没糖,喝再多也不怕”—— 这是最容易掉的认知陷阱!首先要明确:“无糖”≠不含糖,只是不含蔗糖。很多无糖食品(比如无糖饼干、无糖面包)含有大量淀粉、油脂,这些成分进入人体后,依然会转化为葡萄糖,让血糖升高。而且无糖食品本质是 “食品” 不是 “保健品”,热量和碳水化合物依然存在,必须限量吃。 再看 0 糖饮料,根据国家标准,每 100 毫升饮料中糖≤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