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1月 2025

在西医体系里,脾脏宛如人体内部的“清洁工”,肩负着免疫功能与血液过滤的重要使命。而在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中,脾脏的地位更为关键,被尊称为“后天之本”,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这一重要地位源于脾主运化的独特功能。 脾脏:人体的“转换工厂” 人体内部存在一个神奇的“转换工厂”,它拥有两大核心功能。其一,是运化水谷精微。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在脾脏的作用下,被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随后这些营养物质被精准地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二,是运化水液。脾脏确保体内水分能够被合理吸收、转运和分布,维持着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当脾胃功能处于正常状态时,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能够充分吸收营养,展现出健康活力的一面,如精力充沛、面色红润、食欲旺盛、肌肉丰满等。然而,一旦脾虚,运化功能出现失常,就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水湿不运时,就如同家中垃圾无法及时清理,饮食中无法被人体利用的物质,以及痰、浊、毒性物质等,不能通过大便、尿液、汗液等形式排出体外,久而久之,便会导致便秘、腹胀、胃口不佳、浮肿、水肿等健康困扰。而水谷不化,则意味着气血生化不足,典型表现为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四肢无力、头晕目眩等气血两虚的症状。 脾虚失运:慢性胃病的“幕后黑手” 脾虚失运是慢性胃病的核心病机。具体而言,存在两个关键方面。一是“脾胃虚则升降窒”,脾虚会引发气机升降失调,这是慢性胃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二是“脾胃虚则运化衰”,脾虚会导致其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的功能减退,进而加重慢性胃病的病情。正所谓“脾胃一病,五乱并作”,我国历代医家都高度重视脾胃的调理,通过防微杜渐,有效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基于这一理论,黄穗平教授针对不同体质和症状,总结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健脾助运方法,供有需要者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健脾祛湿助运法 此方法适用于体内湿气较重的人群,这类人群往往身体沉重感明显,容易疲劳乏力,舌苔厚腻。可采用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或药物,如薏仁、茯苓等,同时配合适当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以去除体内多余水分。推荐一款药膳——党参茯苓薏仁猪骨汤。具体制作方法如下:取党参20克、茯苓20克、薏仁30克、生姜3片、猪骨500克;将药材提前用清水浸泡30分钟;猪骨焯水后,与其他食材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煮30 - 60分钟,最后加盐调味,即可喝汤吃肉。 健脾消积助运法 对于经常消化不良的人,此方法较为适用。其常见症状包括腹胀满闷、食欲不振等。这类人群可食用一些能够改善胃肠动力、增强消化功能的食物,如山楂、陈皮等,以缓解不适。同时,要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避免暴饮暴食。推荐一款药膳——太子参鸡金粥。具体做法是:取太子参10克、鸡内金2克、生姜3片、大米30克,将鸡内金磨粉;太子参、大米洗净后,与生姜片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熬煮成粥后,加入鸡内金粉及适量盐即可。 健脾理气助运法 此方法主要针对情绪波动较大,或者经常胸闷气短的人群。这类症状多由肝郁乘脾引起。在治疗上,除了调整心态外,还可选择一些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健脾胃的食材,如玫瑰花、茉莉花等进行食疗,同时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推荐一款药膳——党参玫瑰花陈皮茶。具体做法是:取党参5克、玫瑰花5克、陈皮3克,水煎后代茶饮用。 健脾之道:从日常点滴做起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养脾的最佳方式就是避免伤害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重饮食清淡,适量进行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愉悦。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脾的基石。黄穗平教授还特别呼吁大家要吃好早餐。根据一天十二时辰与经络的对应关系,辰时(早上7 - 9点)是胃经当令,此时胃气充盛,胃的活力最为旺盛,是受纳食物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间段吃早餐,不仅有利于食物的腐熟消化,还能养护胃气、提振阳气。巳时(上午9 - 11点)是脾经当令,脾脏开始工作,将摄入的食物进行吸收、转化,最终化为精血输送到五脏六腑,为人体提供营养和能量。如果早上不按时吃饭或不吃饭,胃里没有足够的食物,脾也就没有充足的水谷精微可以转化输送到全身各处。长期如此,首先会引发胃炎、胃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其次,脾会因长期“空运”而出现脾虚;最后,脾胃作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长期缺少能量,还会影响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陷入“脾胃虚弱,百病由生”的困境。因此,日常健脾,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一个清晨的早餐时光,在胃经、脾经当令时吃好早餐,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在当下社会,肥胖早已突破了单纯“体型不佳”的范畴,摇身一变成为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慢性病症的“幕后黑手”,与癌症的关联更是频繁且紧密。近期,《内科学年鉴》发表的一项覆盖全球42个国家的监测研究揭示,在近七成受调查国家里,发病率呈上升态势的癌症类型大多与肥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世界卫生组织2023年的报告数据触目惊心:全球有19亿成年人超重,6.5亿人陷入肥胖困境。我国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表明,我国成年人超重率已攀升至50.7%,肥胖率也达到了16.4%。 全球“肥胖癌”呈上升态势 早在2016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就已明确划定了13类与肥胖存在因果关系的癌症,它们分别是乳腺癌(绝经后)、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食管腺癌、胆囊癌、肾癌、肝癌、脑膜瘤、多发性骨髓瘤、卵巢癌、胰腺癌、胃贲门癌以及甲状腺癌。 最新研究对2003 - 2017年42个国家的癌症发病率数据展开深入剖析后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20 - 49岁的年轻人群体,还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体,肥胖相关癌症的发病率都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这充分表明,肥胖所驱动的癌变现象广泛存在,并且对整个成年人群体都产生了影响。在超过四分之一的受调查国家中,甲状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肾癌、子宫内膜癌和白血病这6种癌症的全人群发病率均呈上升态势,其中子宫内膜癌、肾癌与肥胖的关联尤为紧密。 值得关注的是,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现出独特的“二分现象”。在近七成受调查国家中,年轻人的发病率上升幅度明显超过中老年人。研究推测,这种“逆趋势”或许是因为老年人通常会常规接受癌症早筛,而年轻人则正遭受着新的致癌因素的暴露,像环境污染、不良饮食等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倘若对肥胖问题不加以有效控制,未来的形势将更加严峻。《柳叶刀》全球疾病负担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25岁以上的超重/肥胖人数将激增至38亿,其中肥胖人数将达到19.5亿。中国、印度和美国将成为超重与肥胖人数最多的三个国家。这也意味着,与肥胖相关的癌症以及其他疾病的负担将持续加重。 不过,研究也并非全是坏消息。在超过半数的受调查国家中,年轻人的肝癌、口腔癌、食管癌和胃癌发病率均呈现出下降趋势。这可能得益于一系列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有效实施,如烟草管控、酒精消费限制、病毒性肝炎防治以及幽门螺杆菌筛查等。 肥胖“滋养”癌细胞的内在机制 肥胖绝非仅仅是“体重超标”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慢性疾病。从脂肪超标开始,它会逐步诱发炎症反应、扰乱激素平衡、严重破坏免疫系统,进而对全身健康发起全方位的“攻击”。 脂肪组织“叛变” 脂肪细胞原本是身体的“储能罐”,同时还肩负着调节瘦素(控制饥饿感)和脂联素(影响胰岛素利用)等激素平衡的重要使命。然而,肥胖的本质是脂肪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功能紊乱。当脂肪过度增生、堆积,部分脂肪细胞就会坏死、破裂,持续释放促炎物质,从而引发全身性的慢性低度炎症。这种“无声的炎症”会损害细胞正常的DNA修复功能,使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尤其对肝癌和结直肠癌的诱发作用更为显著。 胰岛信号紊乱 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能够让血糖顺利进入细胞内,为身体提供能量。但在炎症的持续刺激下,肥胖患者会出现胰岛素抵抗现象,阻碍血糖进入细胞。然而,机体却误以为胰岛素分泌不足,于是让胰腺代偿性地“加班”分泌更多胰岛素。高水平的胰岛素不仅可能导致血糖骤降,刺激大脑产生饥饿感,促使人继续进食,还会促进细胞增殖,其中就包括癌细胞,从而增加患癌风险。 激素失衡危机 脂肪细胞实际上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工厂”,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破坏激素水平。通常情况下,肥胖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升高,这会刺激胰岛素抵抗,引发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状态会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受体通路,打开致癌信号通路,加速细胞增殖,这也是肥胖对子宫内膜癌影响最为显著的原因之一。 为癌搭建“保护伞” 肥胖还会干扰免疫调节功能,导致免疫监视功能失效,使得原本应该被清除的“癌变细胞”成功逃逸,并逐渐发展成癌症。方红娟特别提醒,要警惕“外瘦内胖”的情况。在门诊中,有大量体重指数正常,但实际内脏脂肪已严重超标的患者。他们的身体器官正在默默承受着损伤:脂肪沉积在肝脏,会损伤肝细胞、诱发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肾脏脂肪过多会损伤肾小球和肾小管,引发肾衰竭;肠道脂肪增加会显著提高结肠癌风险。 癌症并非肥胖带来的最严重威胁。伍学焱提醒,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多种慢性疾病的“根源”,会引发代谢综合征,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梗、脑梗的风险;还会造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让人在睡梦中频繁窒息。 体重管理需贯穿一生 一旦体重超标,其危害可能会持续多年,因此体重管理必须贯穿人的一生。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性,控制体重需要明确不同的侧重点。 儿时预防细胞过度增殖 婴儿期、脂肪重聚期(5 - 7岁)、青春期是容易肥胖的生理敏感期,且多为“数量型肥胖”,即脂肪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并且这种增加会伴随人的一生,使得成年后的体重控制变得异常困难。在此期间,饮食控制是关键,应以“不长胖而非不增重”为核心,同时兼顾生长发育的需求。 首先,要保证营养均衡,尤其是优质蛋白的摄入,鱼肉蛋奶豆等食物不可或缺;其次,选择小分量食物,确保饮食多样化,避免挑食和偏食;限制甜点、含糖饮料等高糖食物,以及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摄入。同时,要保证每天至少1小时的户外运动,如快走、慢跑、球类运动等;避免长时间久坐看电视、玩手机,不要熬夜。方红娟补充道,家长要言传身教,和孩子一起进行亲子运动游戏,如踢毽子、打羽毛球、跳舞等,让孩子在互动中爱上身体活动。 成年避免久坐肥胖 成年人由于工作久坐、压力大或饮食不节制,容易进入肥胖高发期。此时,要牢记“管住嘴、迈开腿”的原则。三餐可采用211餐盘法,即每餐包含2拳蔬菜、1拳蛋白质、1拳主食,进食顺序为“蔬菜→蛋白质→主食”,这样有助于平稳餐后血糖,减少脂肪堆积。方红娟特别强调,饮食要创造“300 - 500千卡热量差”,避免极端节食。例如,一杯全糖奶茶约含500千卡热量,几乎相当于一顿正餐,戒掉这杯奶茶就能制造出热量差。 同时,要利用碎片时间运动,比如通勤时选择快走,在办公室进行拉伸;在工作日午间可以进行打乒乓球、跳健身操等简单运动;在休息日多进行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唤醒久坐的身体。 中老年防止腹部肥胖 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逐渐减缓,较青年期可下降15% - 20%。不少人味觉减退,偏好重口味食物,再加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脂肪更容易在腹部堆积,同时肌肉量和骨骼量也在同步流失。此时,规律运动是关键,它可以刺激脂肪酸氧化、减少脂肪储存,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代谢层面避免肥胖。每周需保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可选择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外加2次力量训练,以达到“控制肚腩、保持肌肉”的目的。 此外,中老年人群要定期体检、进行癌症早筛。比如每年进行1次胸部CT、腹部超声、甲状腺超声检查;男性每年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女性每年查乳腺超声、每3年做一次宫颈TCT检查,排查肿瘤风险;50岁开始考虑胃肠镜检查,如无异常则5年后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