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1月 2025

同样是 24 小时,有人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大脑始终在线;有人却被琐事追着跑,三餐敷衍、久坐不动、熬夜成瘾,看似忙碌,实则让大脑一直在 “超负荷运转”。 近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发表在《柳叶刀・健康长寿》的研究给出关键答案:想让大脑保持健康,每天至少需要 10 小时专属 “喘息时间”。这不是奢侈的要求,而是大脑 “储能、修复、升级” 的基本刚需。 一、你的大脑,可能正在被过度消耗 很多人觉得 “忙完刷会儿手机就是休息”,但其实这些 “伪休息” 正在悄悄透支脑健康,背后藏着 4 个隐形杀手: 1. 睡眠赤字:大脑没机会修复 中国睡眠研究会数据显示,28% 的国人每天睡眠不足 6 小时,超六成睡眠质量差。大脑的 “大扫除”(清除代谢废物)主要靠深睡眠,而深睡眠大多集中在前半夜。熬夜到凌晨两三点,就算睡够 7 小时,深睡眠也会严重不足,大脑根本没修复到位。 2. 久坐不动:大脑 “缺氧” 变迟钝 国家体质与科学运动研究中心发现,我国居民平均每天久坐 7.8 小时,超七成人体运动量不达标。久坐会减慢大脑血液供应,抑制神经元活性,时间久了反应会变慢、记忆力下降。 3. 饮食快餐化:营养不够还添负担 近九成国人一餐只吃十几分钟,还有人一天碎片化进食 4~10 次,零食、超加工食品占比高,新鲜蔬果和优质蛋白却不够。其实大脑修复需要充足营养,而且吃饭时刷视频、处理工作,会让大脑持续 “干活”,把进食变成了 “脑负担”。 4. 社交缺失:大脑少了 “激活源” 面对面社交是大脑的 “主动休息”,能刺激神经元连接,减少脑部炎症,频繁社交者认知衰退速度比少社交者低 70%。但现在国人每天平均在线休闲 4.9 小时,虚拟世界挤占了真实社交,大脑少了重要的 “升级机会”。 二、10 小时护脑时间账,其实很好凑 研究提出的 “10 小时喘息时间”,并非遥不可及,核心是 4 项益脑活动的合理分配:7 小时睡眠 +...

近期流感进入高发期,儿童因为免疫力尚未完善,成为流感的 “重点攻击对象”。孩子突然高烧、咳嗽不止,家长难免焦虑:这是普通感冒还是流感?要不要立刻吃药?“黄金 48 小时” 该怎么抓? 针对这些疑问,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王荃、急诊内科副主任医师赵光远带来权威解答,从认识流感、症状判断、治疗护理到预防传播,一次性讲透家长最关心的 18 个问题! 一、先搞懂:今年流行的甲型 H3N2 流感,到底是什么? 1. 甲型 H3N2 是 “新病毒” 吗? 不是全新病毒,而是我们的 “老对手”—— 最早 1968 年在香港被发现,引发过全球大流行,之后一直是季节性流感的主要毒株之一,和甲型 H1N1、乙型流感病毒一起循环流行。 但它有个 “狡猾” 之处:表面抗原会不断发生微小变异,就像每年换一件 “新衣服”,所以对人体免疫系统来说,每一季的 H3N2 都可能是 “似曾相识但不一样” 的 “新” 毒株,需要重点防范。 2. 它有什么特点?和其他流感防治有区别吗? H3N2 的核心特点:变异快、传播强、症状重! 儿童感染后,高热(常达 39℃以上)更突出,咽痛、咳嗽明显,还可能出现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部分孩子会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反应。它对儿童、老年人、孕产妇、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威胁更大。 但防治策略和其他流感一致:疫苗是最有效预防手段,日常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也能防传播;治疗关键是 “早”,高危人群出现症状要尽早用药。 3. 今年的流感疫苗能防它吗?现在打还来得及吗? 能!今年的流感疫苗已经包含了甲型 H3N2 类似株,能提供针对性保护。接种后 2-4 周会产生足够抗体,只要流感流行季没结束,打疫苗都有用。 建议:所有 6 月龄以上、无接种禁忌的孩子,每年都要接种流感疫苗,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护方式。 二、孩子出现这些症状,警惕流感!(附与普通感冒区别) 1. 儿童流感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全身症状:突然高热(39℃以上常见)、寒战、头痛、肌肉酸痛、浑身乏力; 呼吸道症状:咳嗽、咽痛、流涕; 儿童专属表现:低龄儿童可能出现热性惊厥,还容易有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差等消化道症状; 重症预警:极少数会进展为喉炎、肺炎、脑病、心肌炎,需格外注意。 2. 流感和普通感冒怎么区分?别搞混了! 对比维度 流感 普通感冒 发热程度 高热(39-40℃),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