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1月 2025

11 月 7 日,立冬节气正式到来。随着气温持续走低、天气干燥寒冷,人体机能进入季节性调整阶段,慢阻肺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面临更高健康风险。11 月 6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以 “时令节气与健康” 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多领域专家针对立冬后养生防病要点进行权威解答,为公众提供科学指引。 慢阻肺病患者:温肾通络 + 规范治疗,平稳过冬 立冬后寒气渐盛,慢阻肺病患者常出现气短、咳喘加重等症状。从中医理论解释:“‘寒伤肾阳’是冬季病情反复的关键,肾主纳气,肾阳不足则肺功能易下降,这也是患者咳喘加剧的重要原因。” 针对这一问题,他提出 “多维度调理” 方案,帮助患者增强肺功能: 食疗调理是温肾补肺的基础手段。齐文升建议选用熟地、黄精、人参、枸杞子等药食同源食材,日常熬粥或煲汤食用,既能温肾补肾,又能兼顾肺脏养护,避免温补太过引发不适; 穴位保健可辅助改善肺功能,重点按摩列缺穴(腕横纹上 1.5 寸)、太渊穴(腕横纹桡侧端),每次按压 3-5 分钟,每日 1-2 次,能起到宣肺理气的作用; 保暖与外治同样重要,可通过艾灸关元穴(下腹部正中线脐下 3 寸)温补肾阳,或用艾叶、干姜、肉桂煮水足浴,每次 15-20 分钟,帮助疏通经络、驱散寒气。 慢阻肺病是终身疾病,即使病情稳定也不代表治愈,长期管理需做好三方面:坚持医生制定的药物治疗方案,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严格戒烟(包括避免二手烟),减少气道刺激;定期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同时做好保暖,预防感冒等诱发急性加重的因素。 糖尿病患者:控糖避误区,“稳” 字是关键 冬季进补习惯、饮食结构变化,易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公众对糖尿病控糖仍存在三大认知误区,可能引发健康风险: 误区一 “主食越少越好”。肖新华解释,主食是身体能量的主要来源,过度减少会导致乏力、低血糖,甚至引发代谢紊乱。正确做法是 “适量 + 选对种类”,优先选择全谷物、杂豆、薯类等升糖指数低的粗杂粮,控制每日总量(具体需结合个体情况由医生制定); 误区二 “无糖食品随便吃”。他提醒,“无糖” 通常指不含蔗糖,但食品中可能含有大量淀粉、油脂,或蔗糖替代品(如麦芽糖醇、果葡糖浆),这些成分仍会升高血糖,食用时需计算入每日总热量,不可无节制摄入; 误区三 “血糖越低越好”。严重低血糖会导致头晕、心慌、出冷汗,甚至意识模糊、昏迷,对大脑和心脏造成不可逆损伤。“控糖目标是‘平稳达标’,而非一味求低。” 肖新华强调,大多数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目标,比如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标准,避免低血糖风险。 针对近年来 2 型糖尿病年轻化趋势,肖新华特别提醒:长期熬夜、过量饮用高糖饮料、频繁食用油炸食品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正让越来越多年轻人 “中招”。预防糖尿病的核心是 “管住嘴、放开腿”—— 保持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同时定期进行血糖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家庭消毒重科学,酒精使用有讲究 冬季是流感、新冠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科学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关键。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张流波聚焦家庭消毒中最常用的酒精,详解其正确用法与禁忌: 酒精的优势是消毒快、无残留,适合皮肤 / 手部擦拭消毒(如外出回家后),手部消毒后可涂抹护手霜,或直接选用含护肤成分的专用手消毒剂;也可用于小范围物体表面、小件物品消毒(如手机、钥匙、门把手),建议用含酒精的消毒湿巾擦拭,避免液体残留。 但酒精使用需避开三大误区:不建议作为空气消毒剂,酒精易挥发,喷洒到空气中可能形成易燃易爆混合气,存在安全隐患;不推荐喷洒消毒沙发等布艺表面,反复使用会导致面料脱色、变硬,影响外观与质感;餐具消毒首选加热煮沸,操作简单且无化学残留,酒精无法彻底杀灭餐具上的细菌芽孢,且可能与食物残留发生反应,不适合餐具消毒。 张流波强调,家庭消毒无需 “过度”,日常保持通风(每日 1-2 次,每次 15-20 分钟)、勤洗手,结合科学使用消毒剂,即可有效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 立冬养生防病需...

每年 11 月 7 日至 8 日,当太阳到达黄经 225° 时,我们便迎来立冬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不仅标志着万物开始进入 “闭藏” 阶段 —— 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人体也需顺应天时,调整养生方式,以积蓄能量、抵御寒冬,为来年春季的生机勃发打下基础。《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这一古老智慧,正是立冬养生的核心遵循。​ 饮食:温补养阳,忌贪凉耗气​ 立冬养生,饮食为先。冬季阳气内敛,脾胃功能相对减弱,饮食需以 “温补养阳、滋养脾胃” 为原则,同时避免生冷、油腻、辛辣之品,防止加重肠胃负担或耗伤阳气。从中医角度看,不同体质人群的进补方向需有所区别:阳虚体质者(常感手脚冰凉、畏寒怕冷)可多吃羊肉、牛肉、生姜、桂圆等温热食材,比如萝卜羊肉汤 —— 羊肉性温,能补气血、暖脾胃,萝卜则可理气消食,避免温补太过导致 “上火”;阴虚体质者(易口干舌燥、失眠盗汗)需兼顾温补与滋阴,可选用银耳、百合、黑芝麻、核桃等,搭配小米、山药熬煮成粥,既能滋养津液,又不损伤阳气;气虚体质者(易疲劳、精神不振)则适合山药、莲子、黄芪等健脾益气的食材,可将黄芪与鸡肉同炖,或用山药煮粥,帮助增强脾胃运化能力。​ 现代营养学也建议,立冬后需适当增加优质蛋白与膳食纤维的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瘦肉等,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抵御寒冷;膳食纤维则可促进肠道蠕动,预防冬季因活动减少、饮食油腻引发的便秘,常见于白菜、萝卜、芹菜等应季蔬菜中。值得一提的是,“冬吃萝卜夏吃姜” 的俗语正适用于此时 —— 萝卜不仅富含维生素 C 与芥子油,能促进消化,其 “下气” 的特性还能平衡羊肉、牛肉等温补食材的滋腻感,堪称冬季饮食的 “黄金搭档”。​ 起居:早卧晚起,保暖护阳​ 立冬后昼短夜长,阳气渐收,起居作息需贴合 “养藏” 之道,核心在于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中医认为,冬季阳气本就虚弱,过早起床易使阳气外泄,过晚入睡则会耗伤阴精,因此建议每晚 22:30 前入睡,早晨待太阳升起后(约 7:00-7:30)再起床,让身体在充足睡眠中积蓄能量。同时,睡眠时需注意保暖,尤其是背部、腹部与脚部 —— 背部为 “阳脉之海” 督脉所在,受凉易引发感冒、咳嗽;腹部有脾胃等脏腑,受寒会影响消化功能;脚部则因 “离心脏最远,阳气最难达”,需穿保暖袜子,睡前可用 40℃左右的温水泡脚 15-20 分钟,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帮助入眠。​ 室内环境的调节也不容忽视。冬季多门窗紧闭,空气易干燥污浊,建议将室内湿度保持在 50%-60%,可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避免口干、鼻燥等不适;每天需开窗通风 1-2 次,每次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