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1月 2025

寒风渐紧,气温骤降,冬季的 “封藏之力” 悄然蔓延。在中医理论中,冬季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的时节,万物休养生息,只为来年春日的生发蓄积能量。江西省名中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王茂泓教授提醒,秋冬交替之际,人体养生切勿盲目进补,核心在于 “阴阳共养、藏中寓补”,而脾肾同调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阴阳互根:秋冬养生的核心逻辑​ 传统医学倡导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王茂泓教授强调,阴阳本是互根互用的整体 ——“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藏;阳为阴之使,无阳则阴无以化”。冬季养藏的阳气,需以阴精(精、血、津、液)为载体,如同珍贵火种需依托厚实火炉才能持续燃烧:炉壁(阴精)坚实,火种(阳气)方能稳固潜藏;若阴精不足,阳气易消散,甚至引发 “虚火上炎”。因此,立冬养生绝非一味滋阴或单纯补阳,而是要在温补阳气、抵御寒邪的同时,滋填阴精、筑牢根基,实现二者互生互济。​ 脾肾同调:阴阳共养的关键抓手​ 中医认为,肾为 “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是人体阴阳的根本;脾为 “后天之本”,主运化气血,是肾中阴阳持续充盈的物质源泉。二者相辅相成,调理需双管齐下,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1. 食疗:平补温润,铺好进补 “地基”​ 秋冬交替时,脾胃功能尚需适应寒冷,不宜急于使用滋腻补品,应先调理脾胃、温润滋阴:​ 晨起一碗温热白粥或小米粥,濡养胃气、培补津液,助力阳气 “先升后藏”,让身体快速进入封藏状态;​ 日常可将核桃、黑芝麻、枸杞打粉冲泡或煮粥,性味平和、缓缓滋填肾精,暗合 “阴中求阳” 之道;​ 推荐两款阴阳双补药膳:​ 山药羊肉汤:羊肉温中益气、助阳散寒,山药健脾固肾、滋阴润燥,温阳不燥、滋阴不碍胃,是立冬养生佳品;​ 黑豆桂圆红枣汤:黑豆补肾滋阴,桂圆、红枣补心脾、益气血,温和滋养阴血的同时,微微生发阳气,兼顾 “藏” 与 “养”。​ 2. 按穴:激发元气,调和阴阳平衡​ 通过揉按穴位可直接激发人体阴阳自调能力,推荐两个核心穴位:​ 太溪穴:位于内踝尖与脚跟骨筋腱之间凹陷处,为肾经原穴,擅长滋阴补肾,每天睡前揉按 5 分钟;​ 关元穴:位于肚脐下 4 横指处,是元气关藏之所,能温补元阳,睡前揉按 5 分钟后,温灸 10 分钟,可增强温阳固藏之效。​ 3. 起居:静养应天,守护阴平阳秘​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 “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是冬季养藏的基本准则:​ 保证充足睡眠:夜晚属阴,睡眠既是最好的滋阴方式,也是阳气入阴潜藏的关键,能让阴阳在静息中得到滋养;​ 收敛神志情绪:思虑伤脾、惊恐伤肾,冬季应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通过静坐、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等方式平复心神,让神志内藏,助力阴阳稳固潜藏。...

气温逐渐走低,我们即将步入万物收藏的冬季。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意思是说,冬季生机潜伏、阳气内藏,因此养生重在“藏”,以顺应天时。相关专家给出了四个安稳过冬的关键词。 保暖 冬季寒气当令,而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人体的阳气如同自然界的太阳,是温暖和动力的源泉。一旦阳气受损,不仅会感到寒冷,还会导致抵抗力下降,引发各种疾病。养生要点:1.重点防护头颈背足。头为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最集中的地方,外出戴帽可以有效防止阳气从头部散失;颈背乃阳经之海,是人体督脉和膀胱经循行之处,最易受风寒侵袭,穿高领衣物、坎肩或披上围巾,是保护颈背的简单有效之法;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保暖能力差,中医认为,寒从脚下起,每天用热水泡脚,按摩脚心涌泉穴,能促进血液循环,温煦全身。2.早晚加衣,活动减衣,衣着过厚导致出汗,会使阳气外泄、邪气易侵。 防病 冬季是感冒、流感、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这多与卫气不固有关。卫气好比身体的“卫士”,负责抵御外邪。冬季养生核心在于增强卫气的防御能力。养生要点:1.起居有常。保证充足的睡眠,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有利于阳气潜藏和阴精积蓄。2.注意空气流通。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病菌滋生。3.适度锻炼,微汗即止。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温和的运动,以身体微微发热、尚未大汗淋漓为宜。4.素有慢性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依据冬季病情变化、遵医嘱调整用药,防范心脑血管疾病急症。 温补 民间素有“冬日进补,来年打虎”的说法,冬季人体脾胃运化功能较强,是进补的好时机,建议遵循“温补”原则,平和地滋养身体。养生要点:1.多食温性食物。羊肉、牛肉、鸡肉、韭菜、南瓜、桂圆、核桃等性温的食物,有助温中助阳,散寒保暖。推荐两个食疗方,一是当归生姜羊肉汤,能补气养血、驱寒暖身;二是山药粥,山药性平,健脾益胃,可培补后天之本,适合各类人群冬季平补。2.巧用调味品。烹饪时,可适量加入生姜、大蒜、花椒、肉桂等调味品,不仅能增味,更有温通散寒的功效。需要提醒的是,温补并非人人适宜,体质偏热、易上火、长口腔溃疡、大便干结者应酌情减量。 养阴 冬季主藏,对应五脏中的“肾”。肾主藏精,是人体阴阳的根本。因此,在温补阳气的同时,切不可忘记养阴。正如自然界需要冰雪覆盖以滋养大地一样,人体也需要阴液来濡润脏腑,制约过亢的阳气,达到阴阳平衡。养生要点:1.多喝温水。冬季干燥,虽不常口渴,但人体仍需要大量水分,常喝温水能避免体内阴液亏损。2.食用滋润之品。可适量食用芝麻、核桃、木耳、银耳、百合、梨等滋阴润燥的食物。推荐百合银耳羹,有助滋阴润肺,非常适合干燥的冬季食用,能有效缓解皮肤干燥、口干咽痒等问题。此外,也可多喝粥,能生津养胃,若在粥中加入枸杞、红枣等,效果更佳。 以上四个冬养要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保暖是守护阳气之根,防病是巩固防御之墙,温补是增添生命之火,养阴则是涵养生命之水。只有顺应天时,科学调养,才能为来年的健康活力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