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慢性病 Tag

近日,《柳叶刀·健康长寿》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的糖尿病患者中,90%未得到能让他们生活更健康、更长寿的综合管理,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患有这种疾病。我国近3亿慢病患者中,知晓率低、控制率差等问题,也让慢病管理的成效一直不太理想。 慢病管理是全球难题 上述研究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分析了全球68万名25~64岁参试者的数据发现,超过3.7万人患糖尿病,超过一半的人尚未被正式诊断,但存在血糖升高的关键生物标志物;55个中低收入国家中,九成糖尿病患者无法获得有效的糖尿病管理;确诊患者中,只有85%正在服用降血糖药物,57%服用降压药,服用控制胆固醇药物的只有9%,近74%接受过饮食指导,近66%接受过运动和控制体重指导;总体而言,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水平高、年龄较大或体重指数较高者更有可能接受糖尿病治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首席专家王临虹介绍,我国是糖尿病大国,成人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10.9%,而知晓率只有38%,治疗率占34.1%,控制率仅33%。高血压也是如此,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27.5%。王临虹说,高血压的知晓率比十多年前有所改善,但治疗率仅34.9%,控制率只有11%。现阶段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也处于较低水平。《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9年慢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 “共病”更是加剧了慢病威胁。6月5日,郑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的一项对5万名65岁及以上中国人的研究发现,多发慢病与全因死亡率呈正相关。与没有慢病的参试者相比,具有1、2和3种慢病者全因死亡率分别增加45%、72%和115%(死亡风险排序见图表)。此外,吸烟饮酒、体重过轻、运动不足的人死亡风险较高。 健康意识亟待加强 为什么要强调慢病的综合管理?王临虹举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患者通常具有多项指标异常,利用降低血糖、血压和血脂水平的低成本药物,以及饮食、运动和体重方面的指导,可以降低健康风险。对并发症和合并症,如眼疾、慢性肾病、肢体血管病变、肥胖等进行综合管理,有利降低慢病及相关致残、致死风险。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唐文彬表示,现实生活中,慢病管理面临着诸多困境和难点。 未能早诊早治。慢病管理最大的难关在于患者不配合。唐文彬举例,有一个28岁的患者放了冠脉支架,但其实之前每年体检都提示他“低密度脂蛋白”高出普通人3倍以上,“医生多次联系他治疗无果,直到他发生心梗。假如他尽早服用降脂药,结局会大不一样。”农村普遍做不到早发现,很多人认为没症状就是没事,结果一测量,血压高达170,有的甚至用保健品、偏方、食疗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生活方式糟糕。一项涉及近50万国人的调查发现,99%生活方式不健康。王临虹说,目前成年人超重肥胖比例已超过成年人总数的50%,6~17岁儿童及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1/5。此外,烟民多达3亿,油盐糖摄入量超标,熬夜、久坐、饮食不规律、膳食营养不均衡,都让慢病风险越来越高。 治疗依从性差。唐文彬表示,目前虽然没有数据证实患者依从性如何,但从发病率来看,不容乐观。有的患者没症状就不服药,有的担心副作用,稍微好转就私自换药停药。部分患者认为,没症状还吃药“浪费钱”,事实恰恰相反。以高血压为例,社区规范化管理能为患者人均节约直接医疗费用约210元。“慢病需要长期用药、随访,但在现有诊疗条件下,患者失联失约率很高。”唐文彬表示,移动互联网在老年群体中普及度不高,不利于慢病健康管理追踪。医院专科化发展不利于多种慢病的综合管理,患者往往要跑很多科,开了一堆药,缺乏用药指导,不利于增强依从性。 社会环境有待改善。慢病管理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社区环境和卫生服务环境等。王临虹说,比如社区附近有无适宜健身的公园、体育场所,餐饮酒店、单位食堂及家庭烹调方式是否健康,全民健身氛围及社会健康教育情况,都会影响个体进行慢病控制的主动性。 忽视健康管理。唐文彬说,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科的工作内容存在诸多交叉和重复,健康管理的专业性没有体现出来。此外,健康管理人才培养不合理,高等院校未开设相关二级学科,这类招生普遍集中在专职院校。 构建综合防护网 王临虹表示,我国拥有14亿人口,光靠“有病了治病”很难控制慢病发病趋势,要把预防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否则“只治不防,越治越忙”。 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多数慢病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病,建议有肿瘤和慢病家族史、高危因素等人群,要定期体检;平时要保证规律作息,合理膳食,戒烟限酒,每周运动3~5次,超重肥胖者要积极减肥,同时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慢病患者要遵医嘱服药,平时监测好血压、血糖、体重等指标,定期复查,积极和医生沟通,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增加慢病服务供给量。王临虹表示,慢病控制不理想,也反映出医疗机构相关服务不足,应该增加慢病服务供给量。基层社区医疗机构要增加人员、设备,定期评估慢病管理效果,认真履行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做好慢病患者的随访和管理。医院应适当开设慢病管理门诊,特别是合理用药门诊,协调发展全科医生和健康管理科室。社区应定期开展患者教育活动和科普活动,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此外还要加强公共场所建设,比如设立健康小屋,对老年慢病患者开设社区健康食堂和药店,完善社区绿化,配齐健身设施。各单位可以建设营养食堂,推出方便慢病患者选择的套餐,还可以推广工间操,落实定期体检。 国家政策支持不可少。王临虹建议,慢病防控常态化需要政策支持,落实防控措施,综合管理一体化,考虑到慢病个体化需求,增加经费支持和相关建设。唐文彬建议,国家应出台政策,提供慢病管理服务的物价支持和平台支持,完善学科发展,培养高层次慢病管理人才。此外,还应提高医疗可及性,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基础,其核心可归结为四点: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也是健康的“四大基石”。目前,医学界将肥胖、高血压、高脂血脂和糖尿病是目前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四类慢性疾病,我国患病人数也在迅速上升。

今天,国新办举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发布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涵盖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七有”,以及优军服务保障、文化服务保障“两个保障”,共9个方面、22大类、80个服务项目。每个项目均明确了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支出责任和牵头负责单位。 制定出台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是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次重大制度创新,这项标准由多部门联合制定,意义重大。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负责人高光明就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项目纳入《国家标准2021》进行了回应。 回应一 纳入原因 一是疾病谱的变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乡居民的主要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传染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已得到有效控制,而慢性病则成为了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威胁。 二是死因谱的变化 在过去十多年,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当中排名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心脏病、恶性肿瘤与脑血管疾病。而心脑血管疾病正是最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所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其占到了城乡居民死亡原因的40%以上。 三是标准管理的重要性 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简称,主要包括以生活方式、环境因素所导致的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慢性病纳入标准管理,就是强化慢性病的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疾病的致病因素或者危险因素采取的措施,是积极预防疾病的根本措施。 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或临床前期预防,是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防止或者延缓疾病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 三级预防,又称发病后期预防,是指在疾病的临床期,针对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及时有效的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残疾。慢性病的预防措施要从源头抓起,以一级预防为主,兼顾二、三级预防。 回应二 纳入内容 一是服务对象 《国家标准2021》明确,35岁以上常住居民中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是由医疗服务体系免费提供,由财政出资,患者可以就近到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获得相应的免费健康服务。 二是服务措施 主要是针对其中的高危人群进行免费的高血压检测与空腹血糖检测。一旦确诊之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相关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年可以提供4次免费的随访,基层医生在随访以后,都要根据规范,采取分类干预的措施,每年还要对纳入管理范围的患者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健康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