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1月 2025

​糖尿病作为全球高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我国患者已超 1.4 亿,且呈年轻化趋势。更值得警惕的是,约半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并发症,核心原因在于忽视了疾病早期的 “预警信号”。糖尿病的前期症状虽不总是剧烈明显,但身体早已通过各种表现发出 “求救信号”。及时读懂这些信号,早发现、早干预,不仅能延缓病情进展,甚至可逆转血糖异常状态,真正掌握健康主动权。​ 一、典型 “三多一少” 信号,糖尿病的核心警报​ 糖尿病最具代表性的 “三多一少” 症状,是身体发出的明确警报,源于血糖过高导致的代谢紊乱,一旦出现需立即警惕。​ 多饮:血糖持续升高时,血液渗透压增高,身体细胞会处于脱水状态,刺激口渴中枢。表现为频繁感到口干舌燥,饮水量显著增加,比如每天喝几升水仍不解渴,甚至夜间多次起床喝水,这是肾脏无法完全重吸收血液中葡萄糖,尿液带走大量水分后,身体的代偿反应。​ 多食:因胰岛素缺乏或作用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被细胞有效吸收利用,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大脑会持续发出饥饿信号。表现为吃得多但仍容易饿,进食后不久就想再吃,甚至刚吃完饭就有强烈的饥饿感,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暴饮暴食、偏爱高热量食物的情况。​ 多尿:血糖超过肾脏的 “肾糖阈”(约 8.8mmol/L)时,多余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形成 “糖尿”。尿液中葡萄糖增多会使尿液渗透压升高,带走更多水分,导致排尿次数和尿量显著增加。表现为白天排尿次数超过 10 次,夜间频繁起夜,尿量明显多于常人。​ 体重减少:尽管进食增多,但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供能,会被迫分解脂肪和蛋白质补充能量,导致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即使没有刻意减肥,几个月内体重也可能减少 5-10 公斤,这一症状在 1 型糖尿病中更为突出,2 型糖尿病患者若病情进展较快也会出现。​ 二、容易忽视的非典型信号,隐蔽的健康 “红灯”​ 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的 “三多一少”,尤其是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症状可能隐蔽且多样化,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需精准识别。​ 疲劳乏力,精神萎靡:细胞缺乏能量供应,导致患者常感到极度疲惫,稍微活动就累,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这一症状比 “三多一少” 出现得更早,很多人会误以为是熬夜、压力大导致,从而忽视。​ 皮肤问题频发:高血糖会影响皮肤健康,出现皮肤瘙痒、干燥、脱屑,或反复发生毛囊炎、疖肿、蜂窝织炎等感染,伤口难以愈合,甚至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溃疡,尤其是下肢部位,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影响血液循环。​ 视力模糊,视物不清:短期内突然出现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这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眼球晶状体渗透压改变,暂时影响屈光功能。若及时控制血糖,这种视力变化可能恢复;若长期忽视,可能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不可逆损伤。​ 其他隐蔽表现:还可能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多因进食不规律或早期胰岛素分泌延迟导致),以及牙龈出血、牙周感染、尿路感染频繁、肢体麻木刺痛等。部分女性患者会出现外阴瘙痒,男性则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三、高危人群需重点警惕,提前筑牢防线​ 以下人群属于糖尿病高危群体,即使没有出现上述信号,也应定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患病);​ 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 45 岁以上中老年人,长期缺乏运动、久坐不动;​ 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或分娩过巨大儿(体重≥4kg)的女性;​ 长期熬夜、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高油高糖高盐)、吸烟酗酒者。​ 这类人群的身体代谢功能更容易出现紊乱,是糖尿病的 “高发群体”。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若指标异常,需及时进一步检查确诊。​ 四、科学应对与预防,掌握健康主动权​ (一)及时筛查,明确诊断​ 一旦发现上述信号,或高危人群筛查发现血糖异常,需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规范检查明确是否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逆转的关键时期,此时通过干预,约 30%-50% 的人可恢复正常血糖水平,避免发展为真正的糖尿病。​ (二)生活方式干预,预防核心手段​ 无论是否患病,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核心:​ 饮食调整:减少精制糖、高油高盐食物、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低糖水果和优质蛋白(鱼、虾、鸡胸肉、豆制品)的比例,控制总热量摄入,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广场舞等,搭配 2-3 次力量训练(哑铃、俯卧撑、深蹲等),避免久坐,每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心梗,即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重疾病。我国每年新发心梗患者超百万,死亡率居高不下,其中多数悲剧源于对预警信号的忽视和应对不当。看懂心梗信号,做好预防与急救,才能真正掌握健康主动权。​ 一、心梗的典型预警信号,不可忽视​ 心梗的典型症状具有明确指向性,一旦出现需立即警惕。最核心的信号是胸部疼痛或不适,多发生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部放射,疼痛持续时间通常超过 15 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疼痛性质多样,可能是压榨感、紧缩感、憋闷或烧灼感,部分患者形容为 “像有重物压在胸口”。​ 伴随症状同样关键:患者可能出现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表现,严重时会出现濒死感、意识模糊甚至晕厥。这些症状并非孤立出现,有时会以组合形式发作,无论症状轻重,只要符合上述特征,就应视为心梗的紧急警报。​ 二、容易混淆的非典型信号,需精准识别​ 并非所有心梗都表现为典型胸痛,尤其是老年人、女性、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常出现非典型症状,容易被误判为其他疾病。​ 部分患者的疼痛部位不典型,可能出现在上腹部,表现为胃痛、烧心、恶心呕吐,容易被当作肠胃炎或胃溃疡;也有患者会出现下颌痛、颈部痛、背部痛或牙痛,无明显胸痛,常被误诊为颈椎病、牙周病等。此外,还有些患者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极度疲劳、呼吸困难、心慌心悸,或突发的血压骤降、心律失常,这些 “无声的信号” 更具隐蔽性,危害也更大。​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心梗信号可能在发病前数天甚至数周就出现 “预警前奏”,如频繁发作的心绞痛、胸闷气短加重、活动能力下降等,这些前驱症状是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若能及时干预,可有效避免心梗发生。​ 三、主动预防,筑牢健康防线​ 看懂信号是基础,主动预防才是降低心梗风险的根本。心梗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长期熬夜、情绪波动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做好以下几点,能有效筑牢健康防线。​ 首先,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上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避免久坐;戒烟限酒,远离二手烟;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期熬夜,保持情绪稳定,减少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刺激。​ 其次,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需遵医嘱规律用药,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肥胖人群应合理减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此外,定期体检不可或缺。建议 40 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心血管专项检查,包括心电图、血脂、血糖、颈动脉超声等,有家族病史或高危因素者需增加检查频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四、正确应对,把握急救黄金时间​ 一旦发现心梗信号,正确的应对措施能挽救生命。首先要立即停止所有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减轻心脏负担,避免情绪激动;同时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清晰告知所处位置、症状和联系方式,切勿自行驾车就医,以免途中病情恶化。​ 在等待救护车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腰带,若患者意识清醒且无呼吸困难,可保持半卧位;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晕厥,应立即平躺并松解衣物,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需注意,硝酸甘油仅适用于有明确冠心病病史、血压正常且无药物过敏的患者,不可盲目使用;阿司匹林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避免加重出血风险。​ 心梗的急救黄金时间为发病后 120 分钟内,越早开通堵塞血管,心肌坏死范围越小,患者生存率越高,后遗症也越轻。因此,快速识别信号、及时拨打 120、规范等待急救,是降低心梗死亡率的关键。​ 健康无小事,生命不重来。看懂心梗的典型与非典型信号,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是预防心梗的核心手段;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是应对突发情况的关键。让我们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时刻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真正掌握健康主动权,远离心梗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