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 警惕这些信号,可能是糖尿病在 “敲门”
糖尿病作为全球高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我国患者已超 1.4 亿,且呈年轻化趋势。更值得警惕的是,约半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并发症,核心原因在于忽视了疾病早期的 “预警信号”。糖尿病的前期症状虽不总是剧烈明显,但身体早已通过各种表现发出 “求救信号”。及时读懂这些信号,早发现、早干预,不仅能延缓病情进展,甚至可逆转血糖异常状态,真正掌握健康主动权。 一、典型 “三多一少” 信号,糖尿病的核心警报 糖尿病最具代表性的 “三多一少” 症状,是身体发出的明确警报,源于血糖过高导致的代谢紊乱,一旦出现需立即警惕。 多饮:血糖持续升高时,血液渗透压增高,身体细胞会处于脱水状态,刺激口渴中枢。表现为频繁感到口干舌燥,饮水量显著增加,比如每天喝几升水仍不解渴,甚至夜间多次起床喝水,这是肾脏无法完全重吸收血液中葡萄糖,尿液带走大量水分后,身体的代偿反应。 多食:因胰岛素缺乏或作用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被细胞有效吸收利用,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大脑会持续发出饥饿信号。表现为吃得多但仍容易饿,进食后不久就想再吃,甚至刚吃完饭就有强烈的饥饿感,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暴饮暴食、偏爱高热量食物的情况。 多尿:血糖超过肾脏的 “肾糖阈”(约 8.8mmol/L)时,多余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形成 “糖尿”。尿液中葡萄糖增多会使尿液渗透压升高,带走更多水分,导致排尿次数和尿量显著增加。表现为白天排尿次数超过 10 次,夜间频繁起夜,尿量明显多于常人。 体重减少:尽管进食增多,但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供能,会被迫分解脂肪和蛋白质补充能量,导致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即使没有刻意减肥,几个月内体重也可能减少 5-10 公斤,这一症状在 1 型糖尿病中更为突出,2 型糖尿病患者若病情进展较快也会出现。 二、容易忽视的非典型信号,隐蔽的健康 “红灯” 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的 “三多一少”,尤其是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症状可能隐蔽且多样化,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需精准识别。 疲劳乏力,精神萎靡:细胞缺乏能量供应,导致患者常感到极度疲惫,稍微活动就累,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这一症状比 “三多一少” 出现得更早,很多人会误以为是熬夜、压力大导致,从而忽视。 皮肤问题频发:高血糖会影响皮肤健康,出现皮肤瘙痒、干燥、脱屑,或反复发生毛囊炎、疖肿、蜂窝织炎等感染,伤口难以愈合,甚至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溃疡,尤其是下肢部位,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影响血液循环。 视力模糊,视物不清:短期内突然出现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这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眼球晶状体渗透压改变,暂时影响屈光功能。若及时控制血糖,这种视力变化可能恢复;若长期忽视,可能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不可逆损伤。 其他隐蔽表现:还可能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多因进食不规律或早期胰岛素分泌延迟导致),以及牙龈出血、牙周感染、尿路感染频繁、肢体麻木刺痛等。部分女性患者会出现外阴瘙痒,男性则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三、高危人群需重点警惕,提前筑牢防线 以下人群属于糖尿病高危群体,即使没有出现上述信号,也应定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患病); 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 45 岁以上中老年人,长期缺乏运动、久坐不动; 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或分娩过巨大儿(体重≥4kg)的女性; 长期熬夜、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高油高糖高盐)、吸烟酗酒者。 这类人群的身体代谢功能更容易出现紊乱,是糖尿病的 “高发群体”。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若指标异常,需及时进一步检查确诊。 四、科学应对与预防,掌握健康主动权 (一)及时筛查,明确诊断 一旦发现上述信号,或高危人群筛查发现血糖异常,需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规范检查明确是否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逆转的关键时期,此时通过干预,约 30%-50% 的人可恢复正常血糖水平,避免发展为真正的糖尿病。 (二)生活方式干预,预防核心手段 无论是否患病,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核心: 饮食调整:减少精制糖、高油高盐食物、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低糖水果和优质蛋白(鱼、虾、鸡胸肉、豆制品)的比例,控制总热量摄入,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广场舞等,搭配 2-3 次力量训练(哑铃、俯卧撑、深蹲等),避免久坐,每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