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0月 2025

养生,作为中医的独特理念,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保健,虽表述不同,却殊途同归,皆旨在助力我们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享受高质量的日常生活。我国在养生保健领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传统经验,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的深邃智慧,到乡间口口相传的谚语格言,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在这一方面的卓越智慧。以下,结合自身思考与实践,分享一些关于养生保健的见解。 女性关爱自身,长寿优势凸显 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百岁老人群体中,女性占比高达 95%以上。探究女性长寿的原因,虽可罗列众多,但其中一点不容忽视——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懂得关爱自己。女性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大多不会选择默默忍受,而是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我作为内科医生的经验来看,就诊病人中女性约占 70%。相关统计也表明,男性看医生的频率比女性低 28%,且女病人对医嘱的遵从度更高。在多次义诊活动中,前来咨询保健问题的女性也明显多于男性。这种及时就医、重视健康的习惯,使女性能够有效规避诸多健康风险,为长寿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病常医,自我保健意识铸就长寿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那些平时频繁出入医院、看似体弱多病的人,反而更长寿。这就如同俗话所说“弯扁担不断”。经历过疾病的人,往往更能深刻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慢性病患者通常具备极强的自我保健意识,身体稍有不适便会及时就医,稍感疲惫就会注意休息。尽管他们身体相对虚弱,但却能凭借这种科学的养生方式,安然度过漫长的岁月。相反,一些原本身体强壮的中年人,却常常因突发急病而早逝。究其原因,多是他们仗着身体好,过度拼搏、频繁熬夜、热衷应酬,最终因过度劳累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正印证了古人所言“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人的寿命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是否具备自我保健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便掌握了养生保健的关键法宝。 谨慎用药,莫让“补药”成“毒药”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良反应。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多达 250 万,其中近 20 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有人认为服用中药相对安全,实则不然,中药同样属于药物,也存在一定的“毒性”。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下,补肾壮阳、补气养血等概念深入人心。然而,胡乱服用补药并非中医学所倡导的理念,反而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如今,许多病人盲目跟风服用冬虫夏草等昂贵补药,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还耗费了大量钱财,实在得不偿失。以古代皇帝康熙为例,他堪称长寿之君,却从不服食补药。57 岁时,面对大臣进献的滋补肝肾的乌须丸,康熙笑称“多此一举”,婉言拒绝。这充分说明,健康不能依赖盲目进补,而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养生原则。 节制饮食,少食方能长寿 古代医书中,饮食养生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节食”二字被反复强调。节食并非不吃东西,而是要合理调控饮食的质量与数量。诸如“夜饭减一口,活到九十九”“若要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等俗语,都蕴含着深刻的饮食养生智慧。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许多急性胰腺炎、胆石症急性发作、心肌梗死、脑出血等疾病,大多与暴饮暴食、饮食过量密切相关。那么,如何判断饮食是否过量呢?在我看来,进食后若不感到腹胀、胸闷、气短,白天头脑清醒、口气清新、无疲惫感,晚上口不干、不苦、不黏,便可视为饮食不过量。 适度运动,步行开启健康之门 生命在于运动,而步行无疑是适合大多数人的运动方式,它经济、简单、安全且有效。研究表明,运动组的糖尿病发病率比不运动组减少 30% - 50%。如今,不少上班族选择步行或骑车上下班,这一改变不仅有助于保持良好身材,还能在运动过程中放松大脑、愉悦身心,使人精神焕发。那么,怎样的步行方式才算科学呢?建议每天快走两次,每次 2000 米,速度以每分钟 100 步左右为宜,时间控制在 30 - 45 分钟。运动后若不气喘、不心慌、不头晕、不大汗淋漓,且浑身舒坦,第二天不觉得疲惫,便说明运动量适度。 定期体检,未病先防早诊治 中医古籍《难经》中提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黄帝内经》也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里的“未病”,指的是疾病尚处于初浅阶段,尚未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如何才能了解自己身体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呢?定期体检无疑是关键。有人认为自己身体很好,每天坚持锻炼,无需体检。然而,我曾诊治过两位肿瘤患者,他们外表看起来都非常健壮。一位是山东人,每天锻炼,但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了一年,最终发现肠癌已肝转移;另一位是无锡人,身体强壮,爬山时年轻人都赶不上他,但上腹部隐痛持续了大半年,结果被确诊为胃癌晚期。还有人认为天天吃保健品就不会生病,这种想法同样错误。有了疾病若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即便泡在人参汤里也无济于事。与其给老人送保健品,不如送一张体检卡,让他们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 养生先养心,心态决定寿命 “养生先养心”是中国传统养生理念的核心所在。养心,即调整心态,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心态,它涵盖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和幸福观。心态良好,则长寿有望;心态不佳,则容易引发疾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应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压力与挑战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应对,如此方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健康与长寿。 养生保健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我们应汲取传统经验中的精华,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从关爱自身、及时就医、谨慎用药、节制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以及调整心态等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呵护自己的健康,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在多数人认知里,睡觉就是简单的休息,实则不然,睡眠质量才是身体能否真正恢复的关键。近期,我国《健康数据科学》期刊发布的一项新研究令人警醒:睡眠特征紊乱竟与172种疾病存在关联。这表明,只需我们日常适当调整睡眠习惯,健康状况就可能得到积极改善。 好觉的三大标准解析 这项研究由北京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多家机构携手开展,研究数据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的88461名成年人,他们平均年龄61.97岁,平均随访时间达6.8年。研究系统剖析了睡眠“基础、节律、质量”三大维度共6项客观特征与363种疾病风险之间的复杂关系。 “基础”特征:涵盖夜间睡眠时长,即实际睡眠的小时数,以及入睡时间。 “节律”特征:包括相对振幅,反映昼夜之间活动水平的差异;还有日间稳定性,代表每天睡眠与觉醒节律的一致性。 “质量”特征:包含夜间觉醒次数,以及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长占卧床时长的比例)。 研究结果触目惊心,172种疾病与至少一项睡眠特征相关,共发现349组“睡眠特征 - 疾病”组合,像“睡眠短 - 高血压”“睡眠短 - 心衰”“睡眠短 - 超重肥胖”等。其中,老年体弱症、坏疽、肝硬化等42种疾病发病风险至少翻倍;122种疾病发病风险增加1.5倍,如呼吸衰竭、肋骨/胸骨/胸椎骨折。一些常见疾病的归因风险也相当高,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中,分别有37%、22%可归因于日间稳定性;近50%的肺源性心脏病、32%的肥胖症发病归因于相对振幅;甲状腺毒症发病中,30.45%可归因于入睡时间。 不过,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医师于逢春提醒,研究虽提供了客观参考指标,但生活中判断是否“睡好了”,还得结合可操作的简单标准,即“夜间状态”与“白天体感”。 夜间睡眠:入睡速度上,成年人从卧床准备睡觉到进入睡眠应少于30分钟,儿童少于20分钟,超时则属入睡困难;睡眠连续性方面,夜间觉醒次数不超过1次,醒来后10 - 15分钟内能再次入眠;睡眠质量看时长,要满足个体精力需求,通常成年人需6 - 8小时,儿童时间更长,如小学生应保证9 - 10小时,老年人约5 - 7小时。同时,睡眠深度也不容忽视,有睡眠监测功能的手环可作为参考,计算出睡眠效率(实际睡眠时长/卧床时长),达到85%以上才算合格。 白天精力:于逢春强调,即便夜间指标达标,若白天昏沉,也不算好睡眠。高质量睡眠应保证次日精力充沛,警觉性、注意力正常,无焦虑烦躁等情绪波动,无乏力、肌肉酸痛等躯体不适,且无明显疲劳感。 别盲目纠结8小时睡眠 当下,越来越多人重视睡眠质量,尤其是睡眠时长,但不少人即便努力睡够8小时,白天仍精神萎靡。新研究指出,睡眠不必过于纠结时长,反而要关注一直被忽视的“节律”特征,它与83项疾病单独相关。这提示我们,相对振幅、日间稳定性应与睡眠时长受到同等重视。 睡眠的相对振幅高是健康标志之一,意味着白天足够兴奋以消耗精力,夜间能保持静止状态安然入睡。于逢春解释,白天充分运动可提高神经兴奋性,促进5羟色胺(夜间会代谢为褪黑素)、多巴胺分泌,既助眠又改善情绪;夜间入睡更平静,机体可得到充分恢复。 入睡、觉醒时间点建议长期保持一致,当每天都在相同时间入睡、醒来,身体会自动调整到最佳休息状态,更快进入深度睡眠阶段,实现恢复体力、巩固记忆、排出大脑代谢废物。由于褪黑素在晚上11点至次日7点进入分泌高峰,入睡时间尽量在11点前,这样更容易入睡。 三类不良睡眠习惯危害大 有三类不良睡眠习惯最为突出。 频繁熬夜:人体器官有24小时固定节律,肝脏需在深睡眠中解毒修复,熬夜迫使它“加班”,即便次日补觉,也错过修复“最佳窗口期”,只能弥补时长,无法挽回质量。研究显示,入睡时间晚于00:30者,肝纤维化/肝硬化风险升高2.57倍。而且,熬夜会增加人工照明暴露,还可能额外摄入食物。 节律紊乱:研究显示,睡眠的“节律”特征是紊乱“重灾区”。突然晚睡或晚起2小时、整天躺在床上不活动,与帕金森病、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显著升高相关。其中,昼夜活动差异最小的人群,老年体弱症风险是最高人群的3.36倍;每日入睡、觉醒一致性最差的人,坏疽风险增加2.61倍。 假长睡眠:研究中的自我报告“长睡眠”(超过9小时)者中,21.67%的人实际睡眠不足6小时。这类“假长睡眠”会使缺血性心脏病风险增加54%、抑郁症风险增加79% 。真正睡足8小时的人群,这些疾病风险并未显著升高。研究人员认为,既往“长睡眠有害”的研究结论可能被高估,不排除“假长睡眠”的误导。 不同人群的“助眠方案” 不良睡眠会带来多重健康风险,改善整体睡眠质量是关键,但需“因人而异”。 上班族:问题多源于睡前信息过载、蓝光刺激、焦虑。建议开启“数字宵禁”,保证睡前1小时不碰电子设备,必要时开启“夜间模式”并调暗屏幕亮度;打造“安眠仪式”,给大脑“下班信号”,如把手机放在客厅固定位置充电、对手机说“明天再见”;也可用“低刺激”的纸质书阅读、白噪音或外语有声书替代刷电子屏;睡前记录次日待办事项,明确今日已结束、明日需完成的事,减少工作相关的睡前焦虑。 老年人:痛点集中在昼夜节律紊乱、睡眠片段化、日间活动不足。白天,老年人要积极活动,可在上午9 - 11点去户外快走或打太极拳30分钟,微微出汗即可;每天或每隔一天和好友、邻居下棋,参与广场舞,或和子女一起买菜,既能满足情绪需求又可助眠。老年人觉少,不必强求8小时,可尝试“分段睡眠”,午间小睡20 - 30分钟,且保证在下午3点前结束,以免影响晚间睡眠。若夜间醒后超20分钟无睡意,不要强迫入睡,可起身去客厅听轻音乐,只打开亮度不高的小夜灯,等有困意再回去睡觉,打破“床 = 失眠”的焦虑联想。 慢病患者:睡眠问题多源于症状干扰、用药影响。日常可记录“睡眠 - 用药 - 症状日志”,包括睡眠时长、夜间觉醒次数及原因(如夜尿、疼痛)、睡前饮食/用药情况、次日精力状态,供医生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如将利尿剂改至上午服用。排除疾病影响后,患者可针对频发问题进行生活改善,如夜尿多的人白天集中饮水,睡前2小时不饮水并排空膀胱,少吃冬瓜等利尿食物;夜间频发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的糖尿病患者,若睡前血糖小于6.1毫摩尔/升,可补充1片全麦面包、1杯无糖牛奶,同时在床头备上糖果、饼干、糖水等应急食品;疼痛者睡前可热敷不适部位,配合冥想转移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