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10月 2025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句广为人知的俗语,生动地强调了饮食对于人体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老人却面临着食欲不振、难以进食的困扰,这看似平常的“胃口不好”,实则可能潜藏着营养不良等诸多健康隐患。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英国医学杂志·老年医学》的研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即便当下营养状况良好,食欲差的老人仍面临着多重健康风险。 研究聚焦:食欲不振老人隐现健康危机 该研究精心选取了土耳其的755名老年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年龄均达到或超过65岁,且营养状况处于正常水平。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运用问卷对老人的食欲状态进行了细致评估,同时全面记录了他们的人口学特征、合并症情况以及用药数量等关键信息。 研究结果令人深思:在营养状况正常的老人群体中,竟有25.4%存在食欲不振的问题。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食欲不振与高龄、女性、受教育程度较低、慢性肾病以及多重用药(长期使用5种及以上药物)等因素存在着显著的关联。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即便营养状况良好,那些食欲不振的老人也出现了平衡与步态障碍,抑郁症状也更为明显。 溯本求源:探寻老人食欲不振的幕后推手 老人食欲不振并非简单的“胃口差”,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理因素:感官退化与口腔困扰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人的味觉和嗅觉功能会逐渐衰退,对食物的感知能力大幅下降,进而降低了进食的兴趣。与此同时,牙齿松动、口腔溃疡等常见的口腔问题,会导致咀嚼和吞咽时产生不适感,严重影响老人的进食意愿。 疾病影响:慢性与急性病症的双重夹击 除了研究中提及的慢性肾病,糖尿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疾病等慢性疾病,以及感染、急性肾损伤等急性健康问题,都可能通过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或引发身体不适,从而导致老人食欲减退。 药物副作用:多重用药的潜在风险 老年人常常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而其中一些药物可能会产生食欲下降的副作用,这无疑给老人的食欲“雪上加霜”。 心理和社会原因:情绪与认知的双重影响 孤独、情绪低落、抑郁等心理状态会影响神经内分泌调节,进而导致食欲降低。此外,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人可能由于健康素养不足,对合理饮食的重视程度不够,生活习惯也不够健康,这些因素都会间接影响他们的食欲。 风险预警:食欲不振背后的健康隐患 老人食欲不振背后隐藏着诸多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需要我们高度警惕。 跌倒风险:平衡与步态的失衡 研究发现,食欲不振的老人平衡能力更差,步态也更加不稳定。这是因为食欲下降会间接影响身体对能量和营养素的摄入,导致肌肉力量不足、身体协调性下降,从而大大增加了跌倒的风险。而老人一旦跌倒,很容易引发骨折、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抑郁症状:双向影响的恶性循环 抑郁与食欲下降之间存在着双向的影响关系:抑郁情绪会抑制食欲,而长期食欲不佳导致的营养摄入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情绪低落,形成恶性循环,对老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生活能力:独立性的悄然丧失 研究显示,食欲不振的老人在“日常生活活动指数”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中的评分更低,这意味着他们在穿衣、洗澡、做饭、购物等日常活动中的独立性更差。这可能是由于食欲下降导致的能量供应不足、身体机能减弱所致,长此以往会降低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加照护负担。 识别信号:食欲不振的常见表现 当老人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能就是食欲不振的表现:连续数天对平时喜欢的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明显减少(比平时少吃1/3及以上);容易产生饱腹感,甚至出现恶心、不想进食的情绪;因食欲差而主动跳过正餐,或靠流质食物、零食代替正餐。 多管齐下:提升老人食欲的有效策略 提升老人食欲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为老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饮食调整:色香味与易消化的完美结合 在饮食上,要根据老人的口味精心制作食物,适当增加食物的色香味,以刺激老人的食欲。同时,将食物做得软烂易嚼,如将蔬菜切碎、肉类制成肉丸等。此外,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避免给老人造成消化负担。还要营造轻松的进食氛围,让老人在愉悦的心情中享受美食。 运动促进:轻度运动的胃肠助力 在生活习惯方面,鼓励老人进行轻度运动,如饭后散步、打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从而提高老人的食欲。 心理关怀:情绪疏导与专业帮助并重 在心理层面,家人要多关注老人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安慰和疏导。当老人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必要时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避免因心理问题导致食欲持续下降。 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的关键之举 当老人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带他们去医院就诊:食欲不振持续超过2周,且在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后仍无改善;伴随明显体重下降(1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乏力、精神萎靡等症状;出现吞咽困难、胸痛、腹痛、呕吐、腹泻等不适;患有慢性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且食欲下降后基础疾病控制不佳(如血糖、血压波动明显)。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和检查,明确食欲下降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老人食欲不振绝非小事,它关乎着老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老人恢复食欲,享受健康美好的晚年生活。...

近年来,在减肥群体中流行着一种不吃主食、仅以肉类和蔬菜为食的饮食模式。不少减肥者为快速减轻体重、增强饱腹感,将高蛋白食物当作主食。短期内,这种做法或许能让体重有所下降,但从长远来看,却不利于延缓衰老。 高蛋白饮食与衰老风险的关联 当饮食不合理或者长期处于压力状态时,人体修复损伤基因的能力会降低。此时若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无疑是“雪上加霜”。《细胞》杂志上的一项小鼠研究显示,在限制热量摄入的情况下,高蛋白饮食会促使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进而加速衰老进程,缩短寿命。针对人体的多项研究也证实,过量摄入蛋白质,可能会削弱热量限制带来的长寿益处,甚至增加中年人群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合理蛋白质摄入量的标准 在食物荤素搭配合理、主食供应充足、轻体力活动且无需增肌的情况下,蛋白质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每千克体重1 - 1.2克。比如,一位体重55千克的健康成年女性,每天摄入55 - 66克蛋白质即可满足需求。实际上,谷物本身含有7% - 12%的蛋白质,只要保证主食摄入量充足,再搭配适量的蛋、奶、豆制品、坚果等优质蛋白质来源,就无需额外大量食用肉类。而且,合理的膳食搭配能产生“1 + 1>2”的协同效应。 碳水化合物对蛋白质利用的积极作用 氨基酸互补,提升营养价值 不同食物中的蛋白质组成存在差异,合理膳食能够确保人体摄入多种必需氨基酸,从而提高蛋白质的整体利用率。例如,谷类食物中赖氨酸含量较低,但蛋氨酸丰富;而豆类食物则富含赖氨酸,却缺乏蛋氨酸。将谷类和豆类搭配食用,就可以实现氨基酸互补,提升食物的营养价值。 节约蛋白质,发挥其生理功能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当碳水化合物供应不足时,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代谢活动,会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这样一来,部分蛋白质就会被当作热量消耗掉,无法充分发挥其帮助组织更新和促进肌肉合成的作用,导致蛋白质的实际利用效果大打折扣。 增肌必需,提高增肌效率 增肌过程不仅依赖蛋白质,还需要额外的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因为蛋白质的合成离不开胰岛素的参与,而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少会降低胰岛素水平,进而影响蛋白质合成,降低增肌效率,甚至可能导致肌肉流失。 优质碳水化合物对健康长寿的重要性 《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版、《柳叶刀·公共卫生》等权威期刊的研究表明,当长期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比在50%左右时,全因死亡风险最低。如果缺乏碳水化合物供能,机体就会转而利用蛋白质和脂肪,这种供能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会产生尿素、酮体等代谢废物,加重肝肾的负担。对于年轻人来说,短时间内少吃或不吃碳水化合物可能影响不大,但随着年龄增长和器官功能衰退,不当饮食带来的代谢负担很可能引发机体损害,肝肾功能较差者受到的影响更为明显。 健康人群的饮食建议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若想补充蛋白质,关键是要确保主食的基础地位,遵循正常的饮食结构。每天应摄入200 - 300克(生重)的主食,运动量大的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在主食选择上,糙米、燕麦等全谷物和杂豆类应占1/3 - 1/2。早餐可以选择燕麦粥、全麦面包、杂粮馒头;午餐可食用糙米饭、二米饭、杂豆饭;晚餐则可选全麦面条、莜麦面、玉米发糕等。薯类也可作为主食的一部分,每天摄入50 - 100克,大小以不超过一个拳头为宜。肉类和鱼类可以每天食用,但要注意控制总量,每天不超过150克,并分散在三餐中。优先选择脂肪含量低、采用少油烹调方式的禽类和鱼虾,红肉适量食用即可。 总之,减肥不应以牺牲健康为代价,合理摄入主食,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才是实现健康减肥和延缓衰老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