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黄帝内经》 Tag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黄帝内经》的古训道破四季养生的核心 —— 顺应天时,方能守护康健。重阳,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既是寓意 “久久长寿” 的吉祥之日,也是深秋转寒的关键分界点。此时天地间阳气收敛、阴气渐长,秋风肃杀之气易侵人体,若熬夜贪凉、疏于保暖,很容易损伤身体。正如老辈人常说:“重阳养得好,冬天少生病”,这份代代相传的经验,藏着最朴素的健康密码。 一、起居作息:顺时养气,睡好 “保命觉” 起居是养生的根基,重阳前后阳气渐收,作息尤需贴合自然规律,才能护住身体元气。 1. 调作息:早睡早起,午间小憩 《黄帝内经》强调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重阳后阳气藏得浅,熬夜最伤肾气,长期晚睡早起不仅白天乏力,还会悄悄降低免疫力。早睡能让肝脏更好完成夜间排毒,促进气血通畅;早起则可顺应阳气生发,开启一天活力。 午间也别忘 “充电”,饭后抽 20-30 分钟午睡,并非偷懒,而是给身体补养的好时机。尤其要提醒家中老人养成这习惯,睡好、起得宜,精神头自然足。 2. 防寒凉:适时添衣,护住 “关键处”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的俗语广为人知,但 “秋冻” 并非盲目扛冻,重阳前后气温昼夜差可达十几度,早晚冷风易侵体,早已不是 “硬熬” 的时候。 颈部、腰部、脚部是最怕凉的部位,老人更需重点防护,提前用围巾、护腰、厚袜子护住。在家别光脚踩地板,“寒从脚下起”,脚暖则全身暖。添衣不必过厚,根据温差灵活调整,才能有效抵御寒气。 3. 通经脉:热水泡脚,胜似补药 《黄帝内经》认为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而热水泡脚正是疏通经脉的简便方法。脚是 “第二心脏”,离心脏最远,秋季寒气易从脚侵入,导致手脚冰凉、睡眠变差。 每晚用 40-50℃的热水泡脚 15-20 分钟,泡到额头微汗即可,老人需控制时间,避免头晕。若加些艾叶、生姜,驱寒效果更佳。泡完擦干脚,穿上袜子揉揉涌泉穴,等热气散尽再睡,养生效果翻倍。 二、饮食养生:润燥养肺,吃对 “应季食” 秋季 “燥邪” 易伤肺,重阳饮食需围绕 “润燥、养肺、护脾胃” 展开,既要贴合节气,又要兼顾身体需求。 1. 遵古训:省辛增酸,多吃 “白色食”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秋风起时,晨起口干、皮肤发紧,都是 “秋燥伤肺” 的信号,老人和孩子尤其易中招。 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会耗散津液,加重燥邪,易引发咳嗽、嘴角起泡;而酸甘味食物(如醋、山楂)能 “酸甘化阴”,缓解燥感。此外,中医认为 “白色入肺”,莲藕、百合等白色食材是润燥佳品,搭配粗粮熬粥,清淡又养身,比大鱼大肉更合时宜。 2. 食糕俗:吃重阳糕,讨吉又养生 民间有 “重阳食糕,步步高升” 的说法,重阳糕不只是节日象征,更是老祖宗传下的 “补血养生食”。传统重阳糕讲究 “五谷搭配”,除了糯米,还会加入赤豆(补血)、核桃(养脑)、瓜子仁(补维生素),一口下去满是营养。 吃糕也有讲究:高血糖人群可选无糖版,减少果脯;孩子消化不良时别多吃,搭配温水帮助消化,既讨了 “步步高升” 的好彩头,又能补充营养。 3. 避禁忌:少碰 “寒凉瓜”,护好脾胃 “秋瓜坏肚,冬瓜坏脾,顺季吃果,才不伤体”,秋季阳气收敛,脾胃功能不如夏季强健,过量食用寒凉瓜果易伤脾胃阳气,老人和孩子更易出现腹胀、拉肚子的情况。 建议选择枣、龙眼、樱桃等温热水果,既能补充维生素,又不扰脾胃,尤其适合体质偏寒的人。记住...

养生,作为中医的独特理念,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保健,虽表述不同,却殊途同归,皆旨在助力我们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享受高质量的日常生活。我国在养生保健领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传统经验,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的深邃智慧,到乡间口口相传的谚语格言,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在这一方面的卓越智慧。以下,结合自身思考与实践,分享一些关于养生保健的见解。 女性关爱自身,长寿优势凸显 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百岁老人群体中,女性占比高达 95%以上。探究女性长寿的原因,虽可罗列众多,但其中一点不容忽视——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懂得关爱自己。女性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大多不会选择默默忍受,而是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我作为内科医生的经验来看,就诊病人中女性约占 70%。相关统计也表明,男性看医生的频率比女性低 28%,且女病人对医嘱的遵从度更高。在多次义诊活动中,前来咨询保健问题的女性也明显多于男性。这种及时就医、重视健康的习惯,使女性能够有效规避诸多健康风险,为长寿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病常医,自我保健意识铸就长寿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那些平时频繁出入医院、看似体弱多病的人,反而更长寿。这就如同俗话所说“弯扁担不断”。经历过疾病的人,往往更能深刻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慢性病患者通常具备极强的自我保健意识,身体稍有不适便会及时就医,稍感疲惫就会注意休息。尽管他们身体相对虚弱,但却能凭借这种科学的养生方式,安然度过漫长的岁月。相反,一些原本身体强壮的中年人,却常常因突发急病而早逝。究其原因,多是他们仗着身体好,过度拼搏、频繁熬夜、热衷应酬,最终因过度劳累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正印证了古人所言“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人的寿命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是否具备自我保健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便掌握了养生保健的关键法宝。 谨慎用药,莫让“补药”成“毒药”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良反应。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多达 250 万,其中近 20 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有人认为服用中药相对安全,实则不然,中药同样属于药物,也存在一定的“毒性”。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下,补肾壮阳、补气养血等概念深入人心。然而,胡乱服用补药并非中医学所倡导的理念,反而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如今,许多病人盲目跟风服用冬虫夏草等昂贵补药,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还耗费了大量钱财,实在得不偿失。以古代皇帝康熙为例,他堪称长寿之君,却从不服食补药。57 岁时,面对大臣进献的滋补肝肾的乌须丸,康熙笑称“多此一举”,婉言拒绝。这充分说明,健康不能依赖盲目进补,而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养生原则。 节制饮食,少食方能长寿 古代医书中,饮食养生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节食”二字被反复强调。节食并非不吃东西,而是要合理调控饮食的质量与数量。诸如“夜饭减一口,活到九十九”“若要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等俗语,都蕴含着深刻的饮食养生智慧。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许多急性胰腺炎、胆石症急性发作、心肌梗死、脑出血等疾病,大多与暴饮暴食、饮食过量密切相关。那么,如何判断饮食是否过量呢?在我看来,进食后若不感到腹胀、胸闷、气短,白天头脑清醒、口气清新、无疲惫感,晚上口不干、不苦、不黏,便可视为饮食不过量。 适度运动,步行开启健康之门 生命在于运动,而步行无疑是适合大多数人的运动方式,它经济、简单、安全且有效。研究表明,运动组的糖尿病发病率比不运动组减少 30% - 50%。如今,不少上班族选择步行或骑车上下班,这一改变不仅有助于保持良好身材,还能在运动过程中放松大脑、愉悦身心,使人精神焕发。那么,怎样的步行方式才算科学呢?建议每天快走两次,每次 2000 米,速度以每分钟 100 步左右为宜,时间控制在 30 - 45 分钟。运动后若不气喘、不心慌、不头晕、不大汗淋漓,且浑身舒坦,第二天不觉得疲惫,便说明运动量适度。 定期体检,未病先防早诊治 中医古籍《难经》中提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黄帝内经》也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里的“未病”,指的是疾病尚处于初浅阶段,尚未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如何才能了解自己身体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呢?定期体检无疑是关键。有人认为自己身体很好,每天坚持锻炼,无需体检。然而,我曾诊治过两位肿瘤患者,他们外表看起来都非常健壮。一位是山东人,每天锻炼,但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了一年,最终发现肠癌已肝转移;另一位是无锡人,身体强壮,爬山时年轻人都赶不上他,但上腹部隐痛持续了大半年,结果被确诊为胃癌晚期。还有人认为天天吃保健品就不会生病,这种想法同样错误。有了疾病若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即便泡在人参汤里也无济于事。与其给老人送保健品,不如送一张体检卡,让他们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 养生先养心,心态决定寿命 “养生先养心”是中国传统养生理念的核心所在。养心,即调整心态,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心态,它涵盖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和幸福观。心态良好,则长寿有望;心态不佳,则容易引发疾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应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压力与挑战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应对,如此方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健康与长寿。 养生保健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我们应汲取传统经验中的精华,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从关爱自身、及时就医、谨慎用药、节制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以及调整心态等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呵护自己的健康,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随着一年中最炎热的盛夏时节来临。中医理论认为,盛夏时节天地阳气达到鼎盛,而“阳极阴生”,阴气开始在体内积聚。此时若起居不当,极易耗伤阳气,影响健康。 顺应天时,养阳护心 《黄帝内经》强调“春夏养阳,夏日养心”,指出在盛夏时节,更应注重保护人体阳气,保持心情舒畅。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表示,阳气被视为生命的动力源泉,其变化规律如同数学中的“正弦曲线”,在夏日达到峰值。此时,人体阳气多集中在体表和上焦,因此养生需格外注意。 预防“苦夏”,牢记“三不要” 中医有“苦夏”“疰夏”之说,指在炎热夏季,人们易出现疲倦、乏力、心烦、失眠等症状。杨志敏教授提醒,夏日养生需注意以下“三不要”: 不可贪食生冷瓜果 夏季人们常食冰镇食物解暑,但过量食用易使脾胃受寒,诱发腹痛、腹泻等症状。以西瓜为例,其性寒,多食易积寒助湿,体质虚寒者更应慎食。杨教授建议,夏日饮食应以温为宜,适量饮用温水,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既能减轻脾胃负担,又利于体重管理。此外,“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养生智慧,正是基于瓜果生冷而提出的“未病先防”之策。 运动有度,避免熬夜 《黄帝内经》提到“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但并非提倡熬夜。熬夜会使阳气浮越于外,影响新陈代谢,导致注意力、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杨教授建议,夏季可适当晚睡,但应避免熬夜,并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如慢跑、游泳、太极拳等,以发散体内阳热之气,达到“使志无怒”“使气得泄”的养生效果。 善用空调,避免贪凉 夏季需提防因空调温度过低而产生的寒邪。寒邪侵入经脉,会使气血运行迟滞不畅,甚至凝涩而不行,轻则引起肢体、关节不适,重则诱发面瘫等急症。杨教授建议,将空调调节至合适温度,避免贪凉。 食疗养生,安稳度夏 结合中医食养理论,本文推荐了几款适合夏日的食疗方,旨在加强体重管理和缓解常见不适。 清热消暑茶 材料:荷叶5克、炒薏米10克、炒山楂3克、芦根15克、白茅根15克 做法:将材料洗净,放入茶壶内,加入适量开水,加盖浸泡10分钟即可饮用。 特点:此茶清热消暑效果极佳,适合湿热、痰湿体质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人群饮用。孕妇、脾胃虚寒、气血虚弱者不宜饮用。 清爽降脂汤 材料:鲜玉米2根、豌豆100克、红萝卜半条、马蹄(荸荠)10个、冬瓜100克、鸡蛋1个 做法:将玉米须与玉米棒煮20分钟去渣,其他材料洗净切粒,放入汤水中煮10分钟,关火后放入搅匀的鸡蛋,调味即可。 特点:此汤口感清爽,热量低,适合湿热或痰湿体质的肥胖人群食用。 苦瓜黄豆排骨汤 材料:猪骨300克、黄豆30克、瑶柱(干贝)50克、苦瓜2个、生姜5片 做法:苦瓜洗净切薄片,用盐腌制去苦味;猪骨切块焯水,与黄豆、瑶柱、生姜一起熬汤1小时成高汤;将苦瓜片放入高汤内灼至刚熟,调味即可。 特点:此汤具有清热消暑、清肝明目的作用,适合易上火、口干口苦、眼目干涩充血的人群食用。阳虚体质人群请勿过量食用。 绿豆莲子排骨汤 材料:绿豆50克、莲子80克、排骨300克、陈皮1瓣 做法:绿豆、莲子浸泡,排骨切块焯水;向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纳入上述材料,慢火煮1小时,调味即可。 特点:此汤清补相兼,对于有皮肤不适的人群尤为适宜。虚寒体质者可加生姜、芡实同煮。 酸梅汤 材料:乌梅3—5个、山楂15克、甘草3克、陈皮半瓣、桂花适量、冰糖适量 做法:将乌梅、山楂、甘草、陈皮清洗后用煲汤袋装好,向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放入煲汤袋小火煮40分钟;放入冰糖煮至溶化,去掉煲汤袋,加入桂花即可。 特点:此茶口感酸甜,健脾胃,消食滞,能缓解夏日口燥咽干、久咳少痰、食欲欠佳等不适。消化道溃疡者不宜饮用。 紫苏薄荷姜茶 材料:(鲜)紫苏5—10克、(鲜)薄荷5—10克、生姜3片、红糖适量 做法:将材料洗净,向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纳入紫苏、薄荷、生姜;煮沸后加入红糖溶化,盖上锅盖焖2分钟即可。 特点:此茶具有扶正解表、化湿解郁的功效,夏日饮此茶可防风寒。 桂皮淮山排骨 材料:桂皮5—10克、淮山250克、排骨250克、生姜15克 做法:排骨切块腌制,淮山切为寸段;热锅加入油、姜及桂皮爆香,放入排骨香煎至微黄;加入淮山翻炒一会,倒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后小火焖,当汤汁剩下不多时,开大火加入盐调味即可。 特点:此菜能温补脾肾,缓解胃脘隐痛不适、恶心欲呕、腹泻便溏等症状,适宜于脾肾两虚人士或贪凉所致胃肠不适者。脾虚明显的可加生姜30克。 通过遵循以上养生建议,我们可以在盛夏时节有效保护阳气,预防疾病,享受一个清爽、健康的夏天。...

《黄帝内经》中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意思是说,气血是生命的根本,其他东西都是围绕着气血运行的。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足,气血足,则色斑去、皮肤嫩、疾病消、衰老慢。因此,中医养生尤其注重调理气血。值此2024开年之际,特邀三位权威专家,教您如何调顺气血,给身体打好全年的健康基础。 气血是最根本的动力 在中医看来,气血是什么,在身体中发挥什么作用? 尤昭玲: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运转的机器,气血就是最根本的动力。“气”是指使人体发挥作用的动力,来源很多,有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来自饮食的水谷之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氧气),它们通过肺、脾、胃、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所谓“血”,一是指流动在脉管中的“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二是指与“气”同在的运行载体。中医理论中,气与血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气能生血,血能载气。人体气血充足,生命力就会旺盛。女子以血为本,一生中耗血失血比男性要更多,对于女性而言,气血更为重要。 刘凤斌: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基本物质,气血其实是一种“功能态”,在身体中履行其免疫、固摄、推动、温煦等功能。 徐京育:虽然气血总是联系起来说,但二者实际是分开的。气是虚的,血是实的。气存于脏腑之间,充塞身体各处,无形却又无处不在;血是可见的,经由血管通达身体各处。气血不足,人的内里就会空虚,也就容易得病。气为阳、血为阴,对应男女。女性症状往往以缺血为主,如脸色发黄、没有气色、贫血等;男性症状往往以缺气为主,比如肾气虚,表现为头发早白、腰酸背痛、牙齿松动等。由于气和血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故气虚之人多少兼有血虚问题,血虚之人一般也会气虚。气血两虚就是中医常说的一种病证,相对应也就有了“气血双补”的说法。所以,气和血没有哪个更重要之说,缺一不可。哪个缺乏,对身体来说都不是好事。 气血不足时,我们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 尤昭玲:气血亏虚时,身体就可能会出现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气血两虚、气血失和等证,表现出身心异常,比如心慌心悸、健忘失眠、头晕耳鸣、面色萎黄、头发干枯等。 刘凤斌:一个人如果气血充足时,则神清气爽、思维敏捷、面色红润、皮肤光滑、毛发润泽、关节灵活;反之,容易出现各种健康问题。比如,胃肠正常运转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气血不足,胃肠会缺血,从而削弱了胃肠功能。气血不足,女性体内循环就不顺畅,更易导致气滞血瘀,影响月经,常见症状为月经推迟、月经量偏少,甚至出现月经稀发、闭经的情况。 几个方法自测气血状态 如何判断气血是否充足,有没有自测方法? 尤昭玲:对于女性气血不足导致的卵巢早衰,有一个自测方法——照镜子看眼睛。如果卵巢功能正常,内外眦(内外眼角)是红润光亮的,反之则呈青褐色,外侧可见斑块或斑点;卵巢功能正常,白眼珠是滋润、明亮、无充血的,反之则黑眼珠与白眼珠黑白分明而无交融错接,白眼珠均匀性充血,泪水汪汪;如果卵巢功能正常,瞳孔也是转动灵活、光彩有神的,反之则无神、无光、忧郁。 刘凤斌:气血状态可以从脾胃功能进行鉴别,中医理论讲,脾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我们饮食摄入的食物,需要通过脾胃吸收才能转化为营养物质,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差、吸收“受限”,相当于掐断了气血的来源,时间久了,身体的气血就不足了。 徐京育:一个人气血是否足,是可以通过皮肤、眼睛、头发等三个方面观察出来的。皮肤、头发干枯无光泽,脱发,眼睛开始变得暗淡无光,或者眼睛内部显得浑浊,眼睛又经常干涩,即为气血不足的典型表现。另外,从心脑血管的角度看,“心主血脉”,又主管人的精神活动,心的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常表现为心慌气短、健忘;大脑的功能需依赖气血的充养,且精血、精气之间可以互生互化。如果气血不足,可表现出头晕、耳鸣等症状。 导致气血不足的原因有哪些?现代人的哪些行为或习惯正在不知不觉耗损着气血? 尤昭玲:日常生活中,三个“坏习惯”最容易损耗气血:一是三餐饮食不规律,比如经常不吃早餐或吃夜宵;常吃外卖,暴饮暴食,用零食点心代替正餐。二是久坐不动,缺乏体育锻炼。三是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会出现肝血虚的情况,表现为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等。 刘凤斌:中医理论认为,“过劳耗气”,意思是说,过度劳累会消耗气血,典型表现是免疫力差、容易感冒、少气懒言、疲倦乏力等。因此,无论生活或工作学习再忙,都要把握好一个健康尺度——劳逸结合,否则气血这根弦就容易断。 徐京育:气血的损耗其实是在不经意中发生的,比如经常久坐,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令气血凝滞;饮食不健康,爱吃烧烤、火锅等油腻的食物,当体内脂肪堆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会引起气血不足。另外,过度节食减肥也是非常不可取的,很容易导致体内气血流失。还有就是经常熬夜,这种行为就是在“挖空”身体的气血库。 调补气血,名家出招 “药食同源”理论自古有之,中医认为很多食物都有补养气血的效果,请问日常食用能起到多大作用? 尤昭玲:“药食同源”的理论源于古代医家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体验。他们发现,自然界中的食物和药物都具有一定的性味和功效,可对人体产生不同影响。因此,中医注重食物的性味和功效,强调饮食调养以防治疾病。补养气血,临床最常用的药食同源之品有红枣、枸杞、山楂等。此外,中医还注重食物的搭配和食用方法,烹饪方式会影响功效和口感。无论吃什么食物,最好以清淡、易消化,避免过度油腻和辛辣为度。 刘凤斌:食疗补养气血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调理方式,当气血不足到了一定程度,必须规范服药治疗。气和血不分家,临床发现,气血亏虚的人,不会单单表现为气虚或血虚,通常是气血皆虚,甚至伴有兼证,比如阳虚、阴虚等,情况较为复杂。因此,纯粹靠“补养”有时候可能难以达到满意效果,有些人甚至会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调理气血时,最好请正规医院的专业中医师辨证体质后再进行。 除了食疗,补养气血还有没有一些其他中医特色方法? 尤昭玲:推荐三个方法:1.站桩。站桩能疏通经络、畅通气血、温养肌肉、锻炼精神,站桩需记住三个关键要素,即下盘要稳、中盘要充、上盘要松。2.揉按提拿气海穴、血海穴。双手搓热,手心放于气海(肚脐下两横指处)之上,轻轻揉,逆时针顺时针各36圈;也可以提拿血海穴。手掌自然张开,五指朝下,用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右膝,左掌按左膝),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用拇指端对此处进行揉法操作,或用拇指和食、中二指对称提拿血海穴10~30次。坚持用这个方法锻炼,能缓解疲乏无力、没精神、犯困等气血不足症状。3.健步走。推荐每天健步走,这个运动方式简单便捷,容易坚持。现代人久坐问题比较突出,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不利影响,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肌肉松弛无力,引起消化不良、便秘、心脑血管疾病等,快走可改善甚至消除此类健康隐患。 刘凤斌:我认为保持好心情很关键。情绪是胃肠最好的晴雨表,心情不好会引发胃肠功能失调,久而久之身体生化乏源,就会导致气血不足。另外,平时要少吃寒凉食物,养好脾胃;多晒太阳,强壮阳气,阳气足了气血状态就会得到改善。 徐京育:其实,随着年龄增长,气血难免会逐渐流失,这是人体衰老的规律。补养气血,实际上是最大限度地放缓气血流失速度,需要谨记一点,气血不堵就是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让经络处于疏通状态,令体内的血管保持弹性,让气血运行更加通畅。每天必须给自己留下足够的运动时间,半小时左右,每周坚持四五次。另外,泡脚是调整气虚血虚和体寒等问题的最好方法,长期坚持泡脚有助于补气血。一般情况下,泡脚泡到全身发热、微微出汗即可。有的人泡脚后上半身发热出汗、下半身不出汗,这是气虚的表现。对于血虚的人来说,坚持泡脚可以改善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