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让我们从日常做起,珍惜生命之源——阳气

让我们从日常做起,珍惜生命之源——阳气

在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中,阳气被视为生命的原动力,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黄帝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阳气在人体中的作用,如同天上的太阳一般,是生命活力的源泉。当阳气充足时,人体健康、精神饱满;而阳气亏虚,则会导致百病丛生,生命力逐渐衰弱。然而,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不良习惯正在悄然蚕蚀着人们的阳气,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一、烟酒不离:阳气受阻,毒邪内侵

在现代社会,烟酒成为了许多人社交和减压的方式,但过度烟酒却对阳气造成了极大的损害。烟草属燥热之物,酒精性辛热,这些燥热辛散之品最易耗散阳气。长期过度烟酒不仅会导致人气阴两虚,还可能引发毒邪内生,进一步损耗人体的正气。

调养建议

  1. 戒烟限酒:减少烟酒的摄入,特别是在阳气不足的秋冬季节,更应尽量避免饮酒,以免助湿生热,进一步损伤阳气。

  2. 食疗保健:对于经常接触烟酒的人群,建议常喝百合莲子汤、枸杞菊花茶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清肺润燥、养肝护阳,从而缓解烟酒对身体的损害。

二、久坐不动:气血瘀滞,阳气难达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人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电脑和手机,久坐不动成为了常态。中医有言,“久坐伤肉”,长时间坐着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阳气无法通过经络输布全身。尤其是久坐低头、弓背等不良姿势,更会损伤阳气运行的通道——脊柱,进而引发腰酸背痛、疲劳乏力等症状。

调养建议

  1. 劳逸结合:每坐1小时,应起身活动10分钟左右,进行简单的拉伸或到窗边远眺,有助于体内气血流通,恢复阳气。

  2. 规律运动:中医认为“动则生阳”,建议每周进行24次运动,每次持续3060分钟,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这些运动有助于激发阳气,促进全身气血运行。

三、经常熬夜:阴阳失衡,阳气透支

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许多人不得不熬夜加班或娱乐。然而,长期熬夜会导致生物钟紊乱,白天阳气得不到充分休息和补充,晚上不睡则“阳不入阴”,时间长了阴阳失衡,容易引发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等问题。

调养建议

  1. 规律作息: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助于恢复和补充阳气。

  2. 养阴护阳:睡前用艾叶、生姜煮水泡脚,可温补阳气、助眠安神。同时,勤晒太阳,特别是晒背,有温阳通络的作用。

四、过度劳累:阳气消耗,体力不支

长期的体力或脑力过劳会使形神耗损,气血生成不足。特别是精神压力过大时,可损伤心脾,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疲倦等症状。中医认为,“劳则耗气”,过度劳累是导致阳气亏虚的重要原因之一。

调养建议

  1. 规划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动静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超负荷工作。

  2. 药膳保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量食用黄芪、红枣等补气健脾的药膳,有助于恢复元气。

五、嗜食寒凉:脾胃受寒,阳气受损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提供阳气。过多摄入寒凉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影响气血生成,引发胃痛、腹泻等症状。

调养建议

  1. 注意饮食:减少寒凉、生冷、肥腻食物的摄入,多吃性味平和的食物。脾胃虚寒者可多吃温性食物,如红枣、鸡肉、牛肉、羊肉等。

  2. 注意保暖:在寒冷的季节,要注意胃脘部和腹部的保暖,避免涉雨受寒,以免进一步损伤阳气。

六、情绪压抑:肝郁气滞,阳气难升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长期情绪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阳气的升发和疏泄功能。容易出现头晕、胸闷、胃胀等症状。

调养建议

  1. 怡情养性: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培养多种兴趣爱好,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2. 揉按穴位:胸胁不舒或情绪抑郁时,可揉按膻中穴、太冲穴等,有助于疏肝解郁、振奋阳气。

七、纵欲过度:肾精耗损,阳气大亏

肾主藏精,肾精是阳气的重要物质基础。纵欲过度会耗损肾精,导致肾阳虚衰,出现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疲惫乏力等症状。

调养建议

  1. 节制房事:注意房事有度,避免过度耗损肾精,从而保护阳气。

  2. 艾灸补肾:艾灸肾俞、关元、足三里、神阙等穴位,可益肾助阳、行气活血,有助于恢复肾阳。

综上所述,阳气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要时刻注意保护阳气,避免过度损耗。通过戒烟限酒、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合理饮食、调节情绪以及节制房事等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养护阳气,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饱满。让我们从日常做起,珍惜生命之源——阳气。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