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中年健康 Tag

衰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若想在晚年健康无忧,中年时期的健康积累至关重要。然而,英国《公共卫生》杂志刊载了山东省立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联合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中年人群健康衰老趋势不容乐观,仅有20% - 30%的人能在晚年达到健康老年人标准,这意味着超八成的人难以健康老去。 中年健康困境:未老先病成常态 所谓没有健康老去,通俗来说就是未老先衰、未老先病。为评估我国中年人群健康老去的情况,研究团队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五个维度,即无疾病状态、有自理能力、认知正常、无抑郁和积极社交。研究人员对3043名45 - 59岁的中年人进行了7年随访,发现健康老龄化的比例仅为20% - 30%。在这些受访者中,认知和自理能力大多表现良好,但超过八成的人存在疾病、抑郁和社交方面的问题。研究还表明,年龄较大、收入低、城市居民成为健康老年人的可能性较低;而学历较高、生活满意度高、自我报告健康状况良好的人群,成为健康老年人的概率更大。 中年时期的疾病积累,到老年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健康危机。刚退休的李女士,原本计划开启轻松愉悦的晚年生活,却不幸遭遇脑梗,导致半边身体失去知觉。曾经在职场意气风发的她,如今需要家人时刻照料,原本周游世界的梦想也变成了往返于医院和理疗室的日常。她的经历,正是众多中老年人的真实写照。 一些早发型慢病若未能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经过多年发展,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当前超过半数的中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他们健康老去。 中年“爱扛着”:健康值悄然消耗 世界卫生组织将45 - 59岁定义为中年,并称之为“生命高危期”。在这个阶段,中年人往往不愿让父母操心,也不想给子女增添负担,凡事都自己承担。然而,当身体承受的压力超过其负荷时,就可能出现健康问题,为晚年健康埋下隐患。 慢病扎堆来袭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45 - 59岁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人到中年,运动量减少,饮食多以高脂高盐为主,且常有吸烟饮酒的习惯,这些因素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代谢性疾病,进而损伤血管、肝脏、胰岛等组织或器官,使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病集中出现。 压力独自硬扛 许多中年人遇到困难和压力时,总是自己默默承受,有了苦闷情绪也憋在心里。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且得不到释放,会导致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上升,不仅会引发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还可能导致大脑萎缩、记忆力减退,加速痴呆症的发生和发展。 身体不适总扛着 头疼、胃疼、胸闷等症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但不少中年人由于工作繁忙,身体不舒服时总喜欢硬扛,只是随便吃点药应付,这种做法容易使小病拖成大病。例如,经常头疼、头晕可能与高血压、颈椎病有关;经常胃疼可能是患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需要做胃镜排除恶性病变;胸闷、气短、心慌可能是心脏出现了问题。 要想健康老去,必须抓住中年这个关键时期。新研究表明,能否健康老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年健康账户里是否有以下“储蓄”。 中年健康“储蓄”:为晚年幸福奠基 无疾储蓄 无疾意味着重要脏器功能稳定,慢病管理得当。具体表现为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发生增龄性改变,但未导致明显的功能异常,无恶性肿瘤或严重心血管疾病,血压、血糖等指标控制在与年龄相适应的范围内。 自理储蓄 自理能力是身体健康的直接体现,也是多项能力的综合表现,包括能独立完成穿衣、进食、沐浴等基本活动,平衡能力良好,肌肉力量达标。 认知储蓄 中年人应保持基本正常的记忆力与注意力,能独立完成日常决策,并具备吸收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感知觉减退、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情况,只要不影响日常独立生活,且未给家庭和社会增添额外负担,即可视为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情绪储蓄 虽然年龄与身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但情绪在中年人群实现健康老去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年人应培养两种关键能力,一是识别自身是否存在情绪问题的能力,二是及时有效消化与释放不良情绪的能力。遇到压力时,不要爆发或隐忍,要善于通过沟通、运动等方式进行排解。 社交储蓄 随着年龄增长,不少中年人的社交圈逐渐缩小,社会支持也相应减少,孤独感会增强。如遇家庭变故、健康问题,可能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于普林建议,不管年龄多大,都应积极参与家庭互动,主动融入朋友圈、社会圈。研究发现,积极投入社交的人更易收获自豪感、幸福感和长寿。 小改变大健康:中年健康行动指南 人体就像一座大桥,经过长时间的承重和风吹日晒,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只要及时进行养护,就能延长这座大桥的使用寿命。要想健康老去,中年时期就要做出一些改变,为健康积累资本。 组团运动添活力 忙起来时,很多人一坐就是一整天,回家后只想躺着玩手机。长此以往,体重、血脂、血压、血糖都可能超标。张稳表示,如果没有运动的动力,可以约上三五好友,每周约定一到两天作为“运动日”,一起进行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互动性强的运动。运动项目不限,只要喜欢且能坚持的就是好运动。工作之余,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起来走一走、动一动。 锻炼肌肉强体魄 中年练肌肉,不仅能保持身体线条优美,还能防止骨质疏松。中年人可以针对肩背、上臂、腰腹部、下肢的肌肉分别进行锻炼,重点锻炼腰腹部。仰卧起坐、俯卧撑、平板支撑等可以练习腹肌和腰背肌;举哑铃、引体向上等可以练习肱二头肌、三角肌、胸大肌等;负重深蹲等动作可以练习股二头肌和股四头肌。 营养均衡巧挑食 中年人每天应保证摄入300 - 500克蔬菜,品种至少达到3 - 5种,午餐、晚餐每餐至少有两个蔬菜菜肴。在一餐的食物中,蔬菜重量应占到约1/2,尽量多选择深色蔬菜。另外,要天天吃水果,每天至少吃1 - 2种,达到200 - 350克。应季新鲜水果最好,可选择糖分含量低的苹果、梨、柚子、草莓等。三餐都要吃主食,每天摄入的200 - 300克谷类食物中,应包含50 - 150克全谷物和杂豆,另外可搭配50 - 100克薯类。步入中年,要想控制体重,必须将每日油摄入量保持在25 - 30克以内,家庭应经常更换食用油种类。饮食中还应适当增加鱼肉摄入量,尤其是深海鱼。 压力释放要“泄洪” 压力和负面情绪就像洪水,如果不及时疏解,就会将自己淹没。中年人首先要学会爱自己、照顾好自己,避免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假期可以约上好友或家人一起远足、拥抱大自然。如果太忙,偶尔相约聊聊天也能让身心得到释放,提升幸福指数。 定期体检莫遗忘 体检是给身体查漏补缺的好机会,不要因为忙而放弃。45岁以上人群应选择“1 + X模式”进行体检,“1”即基本体检项目,如血压、血糖、血脂、骨密度等;“X”则是根据性别、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如肿瘤标志物筛查、慢病筛查、心脑血管检查等。女性需关注乳腺和妇科检查,男性注意前列腺健康。 中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为晚年健康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只有在这个阶段做好健康“储蓄”,注重运动、饮食、情绪管理和定期体检,才能为晚年的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健康老去的目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我们最关注的话题。什么才是健康的食品?生活中如何预防身体的疾病?这都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下面为您盘点最养生的生活方式,带您走进健康园地。 人到中年,五不扛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与事业的重担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但他们从不叫苦叫累,有病了挺着,困了饿了也要加班加点,默默承受苦闷与委屈,扛下多重压力的后果是健康出了大问题。所以,人到中年要做好以下几点: 不扛病。胃疼了吃点胃药,肩膀疼了贴膏药,头疼了吃点去痛片,这些已经成为不少中年人的生活常态。殊不知,头疼、胃疼、身体发麻等症状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一味漠视、吃点药敷衍了事,容易小病拖成大病。比如,经常头疼、头晕可能与高血压、颈椎病有关;经常胃疼可能是患了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需要做胃镜排除恶性病变;上下楼吃力、心慌可能是心脏出了问题。无论是哪种疾病,最重要的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微杜渐、及早干预,时间再紧张,也要在身体不适时尽快就医,并调整生活方式。 不扛饿。客户文案没做完,临时又加了一台手术……此时,很多人会选择“忍饥挨饿”,等加班结束再饱餐一顿。研究发现,饥饿时血糖降低,会产生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疲劳等问题,甚至影响大脑功能,导致智力下降。另外,不按时吃饭的人比正常饮食者的胆固醇高33%。经常不按时吃饭,胆囊不收缩,久而久之会引发胆结石。因此,一定要保证三餐规律,尤其是午餐和晚餐,不要过度拖延,可以在办公室准备一些水果、饼干、充足的水等,及时给身体“加满油”。 不扛困。长期熬夜,容易打乱生物钟,导致患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死的几率升高。睡眠不足还会导致脱发、脾气暴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另外,很多中年人在加了一宿班后开车回家,迷糊状态下开车的反应速度等同于酒驾的反应,极易引起交通事故。建议晚上尽量在11点前入睡,早上7点左右起床。即使不能保证睡眠时间,也要适当补觉,提高睡眠质量。 不扛累。正所谓积劳成疾,人的很多疾病都是累出来的,长期过度疲劳会出现焦虑、失眠、记忆力减退、精神抑郁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猝死。当感觉体力不支时,证明你已经处于劳累状态,必须好好休息,恢复体力。每连续工作2小时,就应停下来,听听音乐,放松下身心,小憩15分钟。另外,疲劳过度者要注意多补充营养物质,但切记饮食不能过于油腻,果蔬、鱼肉等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还应调整好工作和生活节奏,让自己慢下来,享受当下,反而会提高工作效率。平时可以多做些有氧运动,比如跑步、骑车。 不扛压。中国人的性格比较隐忍,很多中年男性有苦有累自己扛,有了苦闷情绪也憋着不说,长期精神高度紧张、得不到释放,就会扛出大问题。所以,一定要学会为自己减压。一是积极面对难题,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素质、知识才能、社会适应能力等,尽量避免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二是可以约三五好友郊游、拥抱大自然,到户外做做运动或者去唱唱歌;三是按摩也有助于释放压力。 这4种菜被老祖宗称为“长寿菜” 在中国本土的“菜”中就有四种,看似不起眼,却被老祖宗称为“长寿菜”。 1、海带降血脂。“海带的确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菜。”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告诉记者,海带生长在海水中,是一种含碘量非常高的海藻。海带还含有丰富的粗蛋白、糖、钙等,含量是菠菜、油菜的好几倍。海带中的褐藻酸钠具有降压作用,对预防白血病和骨痛病也有一定作用;海带淀粉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能帮助预防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凉拌和做汤都是常见的吃法,不过脾胃虚寒者和孕妇不宜吃太多。” 2、香菇能防癌。香菇是中国人首次驯化栽培的食用菌,在我国食用历史悠久,因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被称为“菇中之王”。明代皇帝朱元璋就经常食用此蔬,并认为它是 “长寿菜”。 张湖德告诉记者,香菇“益气不饥,治风破血和益胃助食”,民间则常用来治治头痛、头晕。现代研究则证明,香菇可调节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诱发肿瘤的可能性, 起到防癌、抗癌的功效。 3、蕨菜祛炎症。蕨菜又叫做龙头菜、如意菜,是山区很常见的山野菜。张湖德说:“前几年我就大力推广过蕨菜,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蕨菜中的蕨菜素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杀菌清炎功效,对发热、湿疹、疮疡等病症都有一定治疗功效。“食用时,用开水焯一下可去涩味。蕨菜性味寒凉,脾胃虚寒者不宜多食。”张湖德提示。 4、马齿苋杀菌。马齿苋又称五行草、长命菜,在我国分布广泛,鲜食干食均可,是一种古籍上早有记载的野生佳蔬。马齿苋可用肉丝烹炒,也可用蛋、肉丝做成羹汤食 用,鲜美 可口,脆润柔嫩。“马齿苋除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外,它本身就有很高的药理作用。”张湖德说,马齿苋含有大量去甲肾上 腺素、钾盐及丰富的柠檬酸、苹果酸等,可以起到保持血糖稳定、降低血压、保护心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