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霜降 Tag

当寒露的凉意还未完全褪去,霜降已携着深秋的最后一抹绚烂悄然登场。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霜降不仅是秋季的终章,更是冬日的序曲。它以独特的自然韵律与人文内涵,在岁月的长河中镌刻下深邃的印记。 一、霜降:自然节律的诗意表达 霜降,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或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10°,标志着秋季向冬季的过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以“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诠释其本质——地面水汽遇冷凝华成六角冰晶,附着于草木表面,形成晶莹的霜花。尽管“霜降”之名易让人误解为降霜,实则反映的是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加大的气候特征。 这一时节,全国气温呈现显著差异: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低于5℃,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及西北大部已跌破0℃,雪花飘落;南方则昼夜温差拉大,早晚寒凉,正午仍感温暖。降水逐渐减少,空气湿度下降,秋燥愈发明显,人体易出现口干、皮肤干裂等症状。 霜降的物候现象亦充满诗意:一候豺乃祭兽,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储备冬粮;二候草木黄落,树叶枯黄飘零,大地褪去绿装;三候蛰虫咸俯,昆虫蜷缩洞中,进入冬眠状态。这些自然景象,既是生命轮回的写照,也是古人观察自然的智慧结晶。 二、农事:秋收冬藏的忙碌交响 霜降是农事活动的关键节点。北方农田里,秋收进入扫尾阶段,秸秆、根茬需及时清理,以减少越冬虫卵和病菌的滋生。华北地区的大白菜迎来收获期,农民需加强后期管理,确保品质。南方则开启“三秋”大忙:单季杂交稻、晚稻收割,早茬麦、油菜播种,棉花采摘与棉秸拔除同步进行。 此时,预防冻害成为重中之重。农谚“霜降杀百草”揭示了低温对植物的致命影响,但白霜覆盖地表后,反而能形成一层“薄被”,减缓降温速度。而“黑霜”——因水汽不足未形成冰晶的霜冻,因无潜热释放与隔绝保护,更易导致作物细胞结构破坏。为应对此,农民采用灌溉增湿、烟熏增温、覆膜保温等传统方法,同时抢收晚稻、甘薯、大葱等作物,以免遭受冻害。 三、民俗:文化传承的温暖印记 霜降的民俗活动,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 食俗:柿子成为霜降时节的明星水果。民间认为此时柿子皮薄汁甜,食用可御寒保暖、补筋骨,更有“霜降不吃柿,嘴唇裂到明”的夸张说法。在山东,霜降拔萝卜的习俗深入人心,因露地萝卜若不及时采收,易因冻皮影响品质。广西玉林人则通过食用牛河炒粉、牛腩煲等牛肉菜肴补充能量;闽南地区则流行“补霜降”,鸭子成为餐桌上的宠儿,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道出了人们对时令养生的重视。 雅事:赏菊饮酒是霜降的经典活动。此时菊花盛开,古人视其为“候时之草”,象征生命力。各地举办菊花会,人们登高望远,品菊饮酒,感受“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的意境。登高不仅能舒展肺腑,更能极目远眺,舒缓心情,成为对抗秋郁的良方。 农谚智慧:“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等农谚,以简洁的语言传递着农事经验,成为指导生产生活的宝贵财富。 四、文学:诗意中的秋思与哲思 霜降的诗意,在历代文人笔下流淌。唐代岑参在《送李翥游江外》中以“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描绘游子的艰辛;白居易的《岁晚》则以“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宋代叶梦得的《水调歌头·霜降碧天静》通过“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的描写,将秋夜的寂静与内心的豪情融为一体。 这些诗词,不仅记录了霜降的自然景象,更蕴含着对生命、时间与自然的深刻思考。正如杜牧在《山行》中所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的枫叶虽经寒霜,却以更绚烂的姿态绽放,成为秋天最美的注脚。 五、养生:顺应时令的智慧之道 霜降时节,养生需顺应“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饮食宜平补,着重健脾养胃,可多食山药、红枣、栗子等温补食物,同时减少生姜、辣椒等辛热之品的摄入,以防秋燥伤津。起居上应早睡早起,早睡以养阴,早起以舒肺,保持精力充沛。 运动方面,可选择登山、太极拳等舒缓活动,既能增强体质,又能调节心情。需注意防“贼风”,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引发疾病。 结语:秋的终章,冬的序曲 霜降,是秋天送给世界的最后一封情书。它以霜为笔,以叶为笺,书写着季节更迭的壮丽诗篇。在这个时节,我们既能感受到秋收的喜悦,也能体会到冬藏的沉静。让我们在赏菊、登高、食柿的习俗中,品味生活的温暖;在农事、诗词、养生的智慧里,汲取前行的力量。 秋意虽浓,但温暖长存。霜降至,愿我们都能以一颗从容的心,迎接冬日的到来,在岁月的流转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此时如何注意养生保健呢?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 三候蜇虫咸俯。 应时起居 霜降时节,适合早睡早起,以养身心,早晨出门前务必要补充能量,不可空腹,高血压患者早晨起床不可太猛,以免高血压引起头晕、头痛,发生跌倒,最宜醒后5分钟左右再缓慢起床。尽管寒气逼人,室内空气流通很是必要,因此要时常开窗通风。此时还要防秋悲,喜剧片可谓是好的推荐。 饮食调养 俗语称“补冬不如补霜降”、“一年补到头,不抵补霜降”、“霜降进补,来年打虎”,因此尤要重视霜降期间的食补。此时宜平补,要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健脾养阴润燥的食物,萝卜、栗子、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鸡肉、泥鳅等都不错。霜降最应该吃的食物:柿子。柿子有健脾、涩肠、止血的功效。霜降时节柿子成熟,这时候适当食用柿子,可濡养脾胃,更有益于秋冬进补(柿子最好在饭后吃,空腹吃柿子,易患柿石症)。 按摩保健 十指叩头法       晨起或临卧前用双手掌心按于两眉上额,左右推动10次。然后十指分开为梳状,沿前发际至头顶再到脑后做梳头动作20次。十指弯曲轻叩头部,前额至脑后20次。还可行干洗脸动作15秒。坚持做可有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头晕头痛等不适感。 顺势而动 霜降时节推荐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运动,如慢跑、散步、登山、太极拳等。可采用走跑结合法:运动前先做5-10分钟的伸展运动和柔软体操热身,然后步行与慢跑不断交替进行,时间因人而异,交替运动以微微出汗、不觉疲劳为度。运动后不要突然停下,继续慢步行5分钟。高血压患者避免早晨7点之前运动,最好在上午10点以后外出或在室内运动。运动前务必做好充分准备运动,不可过度劳累。 血压管理 霜降时节,气温突然骤降,昼夜温差可达10℃,冷空气的刺激会使人体表的毛细血管收缩,汗出减少,血压易骤升,进而诱发各种心、脑、肾等疾病。若血压波动较平时收缩压未超过10mmHg,无需特殊处理,定时按时按剂量服用降压药,血压仍不理想不达标,甚至出现头晕不适感,则需要及时就医,以合理地调整用药。 高血压急救 如出现血压骤升的情况,若身边无有效降压药物,可采取耳尖放血的急救方法。首先,充分对需要放血的耳廓进行按摩;其次,单侧耳朵纵行对折取其最高点即为耳尖穴。使用无菌采血针或身边可及尖锐物品迅速刺入1-2mm深,随机出针,挤压针孔周围耳廓,使其自然出血,可借助酒精棉吸取血滴。对侧耳尖放血采用同样手法,一般单侧耳朵放血5-10滴,每滴如黄豆大小。 食谱推荐 百合炖鲫鱼 [材料]百合25g,鲫鱼500g。 [做法]百合洗净,入碗中,加少量蜂蜜和清水拌匀,上屉蒸熟备用;鲫鱼洗净,鱼身划刀纹,用热油煎两面成金黄色,加料酒,添汤,加盐、味精、酱油,再将百合汤一起倒入锅内,旺火烧开,小火炖至鱼熟即可。 [功效]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昨天,我们迎来了霜降节气。“霜”是天冷、昼夜温差变化大的表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霜降时节的养生之道。 避风寒 秋天肺金当令,其气为燥。燥气过盛,则易伤肺。故此时当养阴润肺,以防秋燥。霜降前后,气温下降明显,因此还要注意避风寒,保护好腰腹、膝关节,避免受寒出现腹痛、腰痛、关节痛。 畅情志 深秋草枯叶落,容易引起人们的忧思。此时要注意调养情志,使神气收敛,思维平静,避免抑郁情绪的出现。大家可以多听一些欢快的音乐,穿着暖色调的衣服,以改善心情。 调饮食 中医认为,霜降应淡补。保持饮食清淡,少盐,少辛辣。“补冬不如补霜降”,霜降时节的秋补以滋润温和为主。肉类可选鸭肉、羊肉,酌加党参、当归、熟地、黄芪等,调补气血阴阳。饮食宜选滋阴润燥之品,以增强抵抗力。豆芽、豆浆、花生、芝麻、红薯、山药、南瓜、萝卜、白菜、洋葱、莲藕、百合、木耳、梨子、苹果、葡萄、枸杞、大枣等,都比较适宜在这个时节食用。适量食酸,以敛阳气,可选择山楂、五味子、醋等酸味食品。避免食用辛辣之物,如葱、姜、蒜、辣椒等。 适劳逸 霜降时节,人们的运动量可适当增加,可选择登山、慢跑、快走、太极拳、太极剑等运动。此外,登山运动不仅可以改善心肺功能,登至高处、极目远眺时,还能舒缓心情。需要注意的是,霜降时节早晚气温偏低,大家可以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出门锻炼,避免大汗淋漓,耗气伤津,削弱机体的抵抗力。 慎起居 霜降时节,人们仍应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早起能够使人提前觉醒,精力充沛,从而避免秋乏的发生。 小贴士 霜降是秋季到冬季过渡的开始。此时昼夜温差大,人们应注意添加衣服,做好防寒保暖。睡前用热水泡泡脚,以扩张血管,改善下肢循环,缓解疲劳。...

霜降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一个过渡节气。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也就是说,霜降后天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