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 看懂心梗信号 掌握健康主动权
心梗,即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重疾病。我国每年新发心梗患者超百万,死亡率居高不下,其中多数悲剧源于对预警信号的忽视和应对不当。看懂心梗信号,做好预防与急救,才能真正掌握健康主动权。
一、心梗的典型预警信号,不可忽视
心梗的典型症状具有明确指向性,一旦出现需立即警惕。最核心的信号是胸部疼痛或不适,多发生在胸骨后或左胸部,可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部放射,疼痛持续时间通常超过 15 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法缓解。疼痛性质多样,可能是压榨感、紧缩感、憋闷或烧灼感,部分患者形容为 “像有重物压在胸口”。
伴随症状同样关键:患者可能出现大汗淋漓、呼吸困难、心悸、恶心呕吐、头晕乏力等表现,严重时会出现濒死感、意识模糊甚至晕厥。这些症状并非孤立出现,有时会以组合形式发作,无论症状轻重,只要符合上述特征,就应视为心梗的紧急警报。
二、容易混淆的非典型信号,需精准识别
并非所有心梗都表现为典型胸痛,尤其是老年人、女性、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常出现非典型症状,容易被误判为其他疾病。
部分患者的疼痛部位不典型,可能出现在上腹部,表现为胃痛、烧心、恶心呕吐,容易被当作肠胃炎或胃溃疡;也有患者会出现下颌痛、颈部痛、背部痛或牙痛,无明显胸痛,常被误诊为颈椎病、牙周病等。此外,还有些患者仅表现为不明原因的极度疲劳、呼吸困难、心慌心悸,或突发的血压骤降、心律失常,这些 “无声的信号” 更具隐蔽性,危害也更大。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心梗信号可能在发病前数天甚至数周就出现 “预警前奏”,如频繁发作的心绞痛、胸闷气短加重、活动能力下降等,这些前驱症状是身体发出的 “求救信号”,若能及时干预,可有效避免心梗发生。
三、主动预防,筑牢健康防线
看懂信号是基础,主动预防才是降低心梗风险的根本。心梗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长期熬夜、情绪波动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做好以下几点,能有效筑牢健康防线。
首先,坚持健康生活方式。饮食上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避免久坐;戒烟限酒,远离二手烟;保证充足睡眠,避免长期熬夜,保持情绪稳定,减少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刺激。
其次,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需遵医嘱规律用药,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肥胖人群应合理减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此外,定期体检不可或缺。建议 40 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心血管专项检查,包括心电图、血脂、血糖、颈动脉超声等,有家族病史或高危因素者需增加检查频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四、正确应对,把握急救黄金时间
一旦发现心梗信号,正确的应对措施能挽救生命。首先要立即停止所有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减轻心脏负担,避免情绪激动;同时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清晰告知所处位置、症状和联系方式,切勿自行驾车就医,以免途中病情恶化。
在等待救护车时,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腰带,若患者意识清醒且无呼吸困难,可保持半卧位;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晕厥,应立即平躺并松解衣物,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需注意,硝酸甘油仅适用于有明确冠心病病史、血压正常且无药物过敏的患者,不可盲目使用;阿司匹林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避免加重出血风险。
心梗的急救黄金时间为发病后 120 分钟内,越早开通堵塞血管,心肌坏死范围越小,患者生存率越高,后遗症也越轻。因此,快速识别信号、及时拨打 120、规范等待急救,是降低心梗死亡率的关键。
健康无小事,生命不重来。看懂心梗的典型与非典型信号,是守护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是预防心梗的核心手段;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是应对突发情况的关键。让我们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时刻警惕身体发出的信号,真正掌握健康主动权,远离心梗威胁。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