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月30 14个标志物关乎衰老
衰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时间悄然推进的渐进过程。白发、皱纹、老花眼不过是衰老浮于表面的迹象,在身体内部,一场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变化正持续上演。近期,法国索邦大学等机构在美国《细胞》杂志上发表综述,提出了衰老的十四大标志,为人们绘制出一幅完整的衰老生物学地图。
衰老标志的三次迭代:探寻衰老奥秘的征程
人类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从未停歇。过去十多年间,老龄化研究领域变革不断,催生了以探究衰老生物学机制为核心的老年科学,而衰老标志的迭代升级,正是这门学科发展的核心脉络。
2013 年,《细胞》杂志发布第一版《衰老的标志》,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九大衰老标志,包括基因组不稳定、端粒损耗、表观遗传学改变、蛋白质稳态丧失、营养感应失调、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衰老、干细胞耗竭和细胞间通讯改变。这一成果为老年科学搭建起了坚实的理论框架,让人们初步认识到衰老背后复杂的生物学机制。
2023 年,衰老标志迎来首次扩容,从 9 个扩展至 12 个。新增的巨自噬失能、慢性炎症和肠道微生物组失调三大标志,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衰老机制的理解。研究视角不再局限于微观的细胞内部运作,而是拓展到了细胞之间的互动乃至整体器官功能层面,为衰老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如今,研究团队再次更新衰老标志,将细胞外基质变化、心理 – 社会隔离两大因素纳入其中。这一更新不仅完善了衰老的生物学图景,更具有革命性意义——将深刻影响健康的社会心理因素纳入衰老机制的核心框架,让人们认识到衰老是一个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的复杂过程。
衰老标志的确定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具备三个关键特性。一是相关性,这些标志必须与年龄增长显著相关,能够反映衰老的本质特征;二是可加速性,人为增强该标志能够加速衰老进程,这为研究衰老的加速机制提供了依据;三是可干预性,人为抑制对应标志能有效延缓衰老,这意味着这些标志是抗衰的潜在靶点。刘小鹏表示,这 14 个标志不仅是衰老的“结果”,更是可干预的关键点,为抗衰研究提供了重要抓手。
14 个衰老标志:相互关联的“齿轮”推动衰老进程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教授于普林形象地将 14 个衰老标志比喻为相互关联的齿轮,它们共同运转,推动着衰老的进程。
基因组不稳定:指令系统的失衡危机
基因组如同人体运行的指令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具备自我修复受损基因的能力,以维持身体机能的平衡。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人体修复效率逐渐降低。当修复速度无法跟上损伤节奏时,身体机能便会失衡,衰老也随之悄然降临。
端粒损耗:细胞分裂的倒计时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以更新人体老化受损的细胞。在这个过程中,端粒逐渐磨损缩短,就像一个倒计时器。当端粒短至细胞失去分裂能力时,细胞老化和凋亡便不可避免,进而影响整个身体的正常功能。
表观遗传学改变:参数设置的错误隐患
人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表观遗传学则是这台机器的参数,决定了其运行状态和产出结果。表观遗传变化会影响基因表达和其他细胞功能,导致多种与年龄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如癌症、神经变性、代谢综合征和骨骼疾病等,给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蛋白质稳态丧失:质检系统的失灵困境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在人体细胞中的含量仅次于水。蛋白质稳态丧失就好比工厂质检系统失灵,会导致“残次”蛋白质堆积,引发细胞功能紊乱,使身体器官运转效率降低,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巨自噬失能:清运系统的瘫痪危机
自噬是细胞自己吃掉自己的过程,是废物再利用的代谢过程,巨自噬是细胞自噬的主要形式。正常情况下,自噬能维持细胞内稳态,清除受损的细胞器和蛋白质。一旦自噬功能丧失,蛋白质的清理和清除就会受到影响,干扰人体机能运行,加速细胞衰老和死亡。
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发电站的故障隐患
线粒体就像细胞运作的发电站,持续为细胞提供动力。随着年龄增长,线粒体会因某些机制出现功能障碍,影响细胞正常运作,导致炎症发生和细胞死亡,进而影响整个身体的能量供应和代谢平衡。
细胞间通讯改变:沟通网络的中断危机
细胞间通过释放各种信号分子进行交流,就像人与人之间通过打电话、发短信或面谈等方式沟通。随着年龄增长,细胞间通讯的方式和效率会发生变化,导致细胞间信息传递不准确或不及时,影响细胞协同工作,进而加速衰老进程。
干细胞耗竭:再生部队的兵力不足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无限或永生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组织修复和再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年龄增长过程中,干细胞会逐渐丧失再生能力,导致组织修复和维持功能下降,进而催生衰老相关疾病,如肌肉减少症、骨质疏松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细胞衰老:退休细胞的“赖着不走”
正常情况下,衰老死亡的细胞会被机体免疫系统清除,同时新生细胞不断生成。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机体会产生过多衰老细胞,这些“退休”细胞赖着不走,会加速全身老化,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健康。
营养感应失调:代谢传感器的失效困境
营养素是维持生命的基石,对于生长、繁殖、组织更新等生命过程必不可少。营养感应失调则是细胞失去对营养物质的识别和反应能力,导致身体能量利用陷入混乱,引发肥胖等代谢性疾病,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健康。
慢性炎症:小火慢炖的机体损伤
炎症就像身体里持续燃烧的小火苗,随着年龄增长,体内炎症细胞增多,会导致炎症不断累积。这种慢性炎症如同温水煮青蛙般逐渐削弱免疫功能,引发关节炎等疾病,给身体带来长期的损害。
肠道菌群失调:生态系统的失衡危机
肠道菌群参与多种身体运转过程,如消化吸收营养物质、产生次级胆汁酸等必需代谢物。肠道菌群失调如同规整有序的花园长期无人管理,变得杂草丛生,有益菌减少、有害菌滋生,干扰肠道屏障功能、营养吸收和代谢平衡,影响整体健康和衰老进程。
细胞外基质变化:细胞支撑骨架的老化
细胞外基质是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由多种大分子构成,就像细胞依附的“骨架”,不仅提供结构上的支撑,还影响细胞功能和组织健康。年轻时,细胞外基质充满活力与弹性,但随着衰老,胶原蛋白等“钢筋框架”变硬变脆,导致组织纤维化和器官功能衰退,皮肤保水力下降,关节变得卡顿。
心理 – 社会隔离:孤独枷锁对身心的锈蚀
子女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退休后脱离工作环境、行动不便导致娱乐活动变少,这些因素使得老年人逐渐与社会脱节,孤独感倍增。心理 – 社会隔离不仅会引起不开心,焦虑、抑郁、孤独等情绪还会持续激活身体的应激系统,加速免疫衰老与认知退化,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主动干预:让衰老降速的抗衰策略
刘小鹏表示,抗衰是未来精准医学的主体组成。通过锁定衰老机制中的可干预靶点,人们有望实现从被动治病到主动防衰的跨越。于普林也指出,在衰老进程中,遗传基因等先天因素难以改变,但心理 – 社会隔离、肠道菌群等后天因素具有可干预性。通过科学调控这些变量,人们能够从源头延缓衰老进程。
多社交:筑牢抗衰的心理防线
老年人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联系,培养兴趣爱好、学习新技能。这样可以减少孤独感对应激系统的冲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从而延缓心理衰老。
做防护:减少外源性损伤
日常要做好防晒,避免过多紫外线照射,降低基因组损伤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检查(如 CT),必须检查时选择低剂量模式并做好防护,以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改善生活环境,减少化学物质接触,降低外源性因素对细胞的损伤,保护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护肠道:平衡微生态环境
老年人日常可适量增加酸奶、燕麦、大蒜等食物的摄入,这些食物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补充膳食纤维和益生菌,修复肠道屏障功能,防止菌群紊乱,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身体健康。
熄炎症:遏制小火苗的蔓延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睡眠等方式,降低慢性炎症累积;对于疾病引发的炎症要及时干预,避免“小火苗”持续损伤机体,减少炎症对身体的长期损害,延缓衰老进程。
衰老虽然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自然过程,但通过对衰老机制的深入了解和主动干预,人们有望延缓衰老的步伐,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健康、美好的晚年生活。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