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情绪管理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绪管理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绪,作为人类对内外部事件或情境的心理反应,其表现形式复杂多样。根据体验的不同,情绪可分为正面情绪与负面情绪。正面情绪如满足、愉悦、幸福等,能带来积极体验;而负面情绪如压力、挫折、不幸等,则往往伴随不愉快或痛苦的感受。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自身情绪的微妙变化。然而,焦虑、愤怒、烦躁等负面情绪,正悄然对我们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在无形中侵蚀着我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正面情绪:身体的“健康卫士”

正面情绪不仅是心灵的阳光,更是身体健康的守护者。研究表明,正面情绪对心血管健康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乐观程度高的个体,冠心病发病率降低35%,冠状动脉钙化程度更低,且这种关联在女性中更为显著。正面情绪通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儿茶酚胺释放,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为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

此外,正面情绪还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同时提升免疫球蛋白A(IgA)分泌,正面情绪增强了黏膜屏障的防御能力。一项针对334名健康成年人的研究发现,持续记录积极情绪体验的参与者在暴露于鼻病毒后,感冒风险降低了50%,且感冒后症状更少更轻。

正面情绪还是管理疼痛的天然镇痛剂,通过促进内源性阿片肽(如内啡肽)释放,抑制脊髓后角痛觉信号传递。更有研究显示,正面情绪是长寿的潜在驱动因素,生活满意度高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9%。

负面情绪:健康的“隐形杀手”

情绪不仅是精神心理状态的外在表现,更是躯体健康的重要“调节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情绪与人体多个生理系统存在双向交互作用。长期的、慢性的负面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炎症和遗传等方面,显著增加心脑血管、消化系统疾病和肿瘤等的风险。

尽管短期的焦虑可以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短时间内提高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帮助人克服困难,但长期的、慢性的负面情绪却会损害躯体的健康。例如,长期焦虑是功能性胃肠疾病的重要诱因之一,与肠易激综合征密切相关。焦虑情绪会导致肠道紧张,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消化液分泌,从而引发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

同时,长时间处于负面情绪中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焦虑可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增加心率和血压,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影响血小板活性,促进血栓形成。负面情绪还会对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加剧记忆功能衰退,诱发抑郁症,并可能引起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功能失调,成为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

合理排解负面情绪:守护身心健康的钥匙

面对负面情绪,如何合理有效地排解成为关键。目前,公众对情绪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认识仍存在误区。有人认为将情绪全部爆发出来对健康有益,但这种做法容易使人陷入灾难化思维陷阱和情绪化旋涡;也有人认为退一步海阔天空,负面情绪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将负面情绪压抑在心里不进行纾解的行为,不仅影响感知系统,甚至还会带来生理上的不适,进而引发疾病。

身体健康的奥秘就藏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喜一怒之间。如何穿越情绪风暴,用科学的方式守护身心健康?专家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合理有效地排解负面情绪,努力成为情绪的主人。

合理宣泄情绪至关重要。无论是通过运动健身挥洒汗水,还是向朋友家人倾诉心声,都能让心中积压的负面情绪得到有效释放和纾解。将自己置身于风景优美、安静闲适的环境中,配合深长缓慢的呼吸节奏,也能让紧绷的神经逐渐放松,让躁动的情绪恢复平静。

此外,采用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安慰也是对抗负面情绪的一剂“良药”。树立对抗困难挫折的信心,多鼓励自己,为自己加油打气。当负面情绪过于强烈时,建议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中,让心灵找到暂时的栖息之所。

对于负面情绪迟迟无法排解,影响到正常工作生活,甚至引发身体生理上不适感的情况,应当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医,通过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进行干预。

情绪管理是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于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疾病预防策略。通过正向思考重塑大脑神经网络,有规律地进行有氧运动,更多地进行社会交往,向家人或朋友倾诉,都可以有效地调节情绪。每个人都能将情绪转化为健康资产,守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