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 中医消渴有六招
2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古代文献以及现今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多将其归属“消渴”的范畴。中医对消渴病的治疗,不仅关注临床症状的缓解,更注重病因病机的整体调理,采用多种特色疗法,旨在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预防复发的目的。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消渴病的发病机理与阴津亏耗、燥热偏盛密切相关。中医认为,人体内的阴液与阳气应保持动态平衡,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导致阴液不足、燥热内生,便会损伤肺、胃、肾等脏腑,进而引发消渴病。肺主气,司呼吸,肺燥则津液不布;胃主受纳腐熟,胃热则消谷善饥;肾主水液代谢,肾虚则水液不化,最终形成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等典型症状。
中医应对消渴病有多种特色疗法,旨在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改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1.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是中医治疗消渴病的基础。调整饮食结构,改善饮食习惯,可以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首先,消渴病患者应控制糖分摄入,减少吃高糖、高脂、高盐食物,如糖果、奶油蛋糕、油炸食品等。其次,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荞麦、豆类、蔬菜、水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最后,消渴病患者要保持清淡饮食,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
2.辨证用药
中药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消渴病的核心。中医将消渴病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型,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差异,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上消(肺热津伤)症状以口渴多饮、口干舌燥为主。治疗方法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常用方剂如消渴方,药物有天花粉、葛根、生地黄、麦冬、黄芩等,根据分型辨证加减其他药材。
中消(胃热炽盛)症状以多食易饥、身体消瘦为主。治法宜清胃泻火、养阴生津。常用方剂如玉女煎,药物有麦冬、生地黄、玄参、石膏、天花粉、黄连等。
下消(肾虚精亏)症状以多尿、腰膝酸软为主。治法宜滋阴益肾,常用药物有山药、山茱萸、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等。若见肾阴阳两虚,则治法宜补肾温阳养阴,常用肾气丸加减。
3.针灸疗法
针灸能调节患者胰岛功能,改善代谢、运化等状况,使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临床上,常用穴位有以下几种:肺俞穴,位于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胰俞穴,位于背部,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4.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医治疗消渴病的辅助手段之一。通过指压法、揉捏法、拍打法等手法,刺激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推拿按摩能缓解消渴病患者的疲劳和不适。不过,推拿按摩时应注意手法轻柔、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和损伤。
5.穴位贴敷
将中药膏贴敷于特定的穴位上,通过药物刺激穴位和经络,达到治疗消渴病的目的,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的特点,适合家庭自我治疗。常用的穴位贴敷药物有当归、川芎、红花等。穴位贴敷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穴位,并遵循医嘱使用。
6.情志调护
消渴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康复。因此,建议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平时可以通过听音乐、练习瑜伽等方法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同时,家属应该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未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中医治疗消渴病的方法将更加完善。相信在中医特色疗法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消渴病患者将重获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