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月07 解锁优质睡眠密码,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感冒时美美地睡上一觉,醒来后症状便减轻不少;熬夜加班后补个觉,疲惫感瞬间消散。好睡眠宛如一场神奇的修复之旅,助力身体实现高质量的自愈。近期,英国《自然》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进一步证实,睡眠的作用远不止缓解疲劳这么简单。当心脏病患者病情发作后,心脏会借助免疫系统向大脑发送信号,促使患者睡眠时间延长,以此助力心脏修复。
睡得好,助力患病康复
这项新研究由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团队主导。在小鼠实验中,正常情况下小鼠有着规律的睡眠节律,但心脏病发作后,其大脑内会出现大量单核细胞,这些细胞会刺激丘脑神经元,导致深度睡眠增多。人体试验也呈现出相似结果,心脏病发作后,患者血液中的单核细胞数量显著上升。研究发现,若患者在恢复期能拥有良好睡眠,预后情况往往更佳;反之,若在心脏病发作后一周内睡眠质量差,不仅预后欠佳,还会增加患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专家分享了一个案例:他曾接诊过一位脑梗塞患者,发病后右手手臂出现功能障碍。在康复期间,若患者前一天晚上睡眠质量高,第二天手臂和手指的功能表现就会更好;而如果前一天失眠、多梦、睡眠中断,第二天的康复效果便不理想。临床中此类情况屡见不鲜。睡眠质量好、心态积极的患者,即便病情较重,症状也能有所缓解;而长期失眠的患者,不仅恢复速度慢,还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
研究表明有100多种疾病与睡眠障碍存在关联。例如,失眠会使交感神经持续处于兴奋状态,引发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而诱发脑卒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碎片化睡眠和熬夜会影响胰腺功能,降低胰岛细胞的敏感度,减缓胰岛素分泌,加重胰岛素抵抗,从而诱发糖尿病。长期失眠会导致大脑缺氧,促使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废物堆积,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睡眠不佳还会影响“肠—脑轴”的调节功能,导致胃酸、胆汁、胰液等消化液分泌紊乱,诱发消化系统疾病。此外,睡不好不仅损害身体健康,还会影响情绪,降低内啡肽等激素的分泌,使人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甚至引发抑郁症。
沉睡时,身体开启“自愈模式”
睡眠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最有效的自我保养方式。在睡眠状态下,身体会启动“自愈程序”,对各个器官进行修复。
大脑:清除代谢废物
睡眠时,大脑内的淋巴系统比清醒时更加活跃。大脑在清醒状态下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依靠夜间深度睡眠期间运转的“垃圾处理系统”进行清除。
心脏:获得短暂休憩
心脏是人体最勤劳的器官之一,只有在人进入睡眠状态后,其“运动量”才会降低。正常人夜间血压平均值比白天低10% – 15%,心率大约比清醒时低10 – 30次,这让心脏能够稍作休息,心肌细胞得以修复。然而,长期熬夜会使血压、心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影响胆固醇代谢,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狭窄的风险,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可能引发猝死。
肌骨:放松修复损伤
经历了一天的劳累,睡觉时全身肌肉和骨骼都会放松下来,受损的肌纤维在生长激素的作用下进行修复与重建。但长期失眠会导致肌肉紧张,起床后感到昏昏沉沉,甚至可能诱发慢性疼痛。挪威科技大学的研究发现,与睡眠质量较高的男性相比,经常出现睡眠问题或失眠严重的男性,从慢性腰痛中恢复过来的可能性降低17%,女性参试者中该比例降低21%。高伟认为,这是因为睡眠质量差会使炎症水平升高,改变大脑处理疼痛的方式。
肝脏:全力排毒修复
肝脏在晚上11点开始进行代谢、排毒和修复工作。中医讲究睡“子午觉”,即建议在子时(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入睡。在熟睡状态下,肝脏的排毒、解毒功能能够充分发挥,从而完成自我修复。长期熬夜会耗损肝血、损伤肝阴,影响肝细胞的修复能力,导致肝脏解毒功能受损,体内毒素增加,身体抵抗力下降。
肾脏:减缓过滤功能
夜间肾脏的过滤功能比白天慢,尿液相应减少,所以早上第一泡尿颜色通常较深。研究发现,长时间缺乏睡眠可能导致肾脏机能衰退。如果晚上睡不好,水分会在体内蓄积,导致早起时眼皮、双脚、双腿浮肿,还可能出现乏力等症状。
免疫:夜间“巡逻”守护
睡眠过程中,骨髓会加速产生新的免疫细胞,以替换受损或老化的细胞。免疫系统也会在夜间活跃起来,在全身各处巡逻,识别并消灭潜在病原体,抵御感染和炎症,增强机体抵抗力,确保我们在睡眠中免受疾病侵扰。
激素:加速分泌促生长
夜间睡眠时,生长激素的分泌会加速,达到白天的5倍,可促进心肌、皮肤、黏膜等细胞的再生。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生长激素在夜间10点至次日凌晨2点以及早上5点至7点分泌最为旺盛。在深度睡眠状态下,它能作用于骨骼生长板,刺激软骨细胞分裂增殖,促使骨骼纵向生长。
好睡眠的六大指标
好睡眠不仅要关注睡眠时长,更要注重睡眠质量。优质睡眠应符合以下六个标准。
时长充足
不同年龄段的人所需的睡眠时长有所不同。儿童要保证7 – 9小时的睡眠,成年人需保持6 – 8小时,老年人则需6 – 7小时。心脏病、糖尿病患者建议在此基础上增加0.5 – 1小时的睡眠。
起居规律
睡觉要遵循昼夜节律,黄金睡眠时间是晚上10点到次日6点,尤其是10点至次日3点这段时间最为关键。
入睡迅速
尽量做到躺下半小时内就能入睡。
起夜少
起夜次数尽量不超过2次,且睡眠中断后能快速再次入睡。
无鼾声干扰
睡觉时最好不打呼噜。如果只是轻微打鼾,未出现呼吸暂停等情况,且不影响睡眠,无需过度担忧。
醒后神清气爽
早上起床后,若感觉精力充沛、神清气爽,说明睡眠质量高;若仍感到昏昏沉沉、疲乏无力,则说明睡眠质量不佳。
如果无法达到以上标准,可以从生活细节入手进行调整。
排查疾病因素
患有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理疾病的人,更容易出现睡眠障碍。这些人群应及时就医,稳定现有病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安眠药。若睡眠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反而会加重现有疾病。
优化睡眠环境
要想拥有良好的睡眠,首先要打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卧室温度尽量维持在20℃左右,并使用遮光窗帘,睡前1小时要调暗灯光。
调整饮食习惯
睡前饮酒,食用高脂、高盐、辛辣食物,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影响睡眠。因此,晚上应减少应酬,保证清淡饮食,且不宜吃得过饱。日常可以多吃一些助眠食物,如小米粥、红枣、桂圆、牛奶、银耳、百合等。每天下午4点后要减少咖啡(咖啡因半衰期为6小时)、功能性饮料等饮品的摄入。
学会放松身心
晚上10点后就要开始放松,营造睡眠氛围。尽量避免处理工作、与朋友深入交谈、观看节奏快的影视作品,更不要沉迷电子游戏。睡前可以尝试“4 – 7 – 8呼吸法”,即深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再循环几次,让自己放松下来。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睡眠质量,解锁优质睡眠密码,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