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高血糖 Tag

​“听说老张确诊高血糖后,天天吃素食,血糖真的降了!”“刷到博主说‘断荤 30 天,血糖稳如教科书’,我也准备试试!”​ 如今社交平台上,“素食控糖” 的说法随处可见,不少高血糖人群或糖友抱着 “只要不吃荤,血糖就能稳” 的想法,盲目跟风吃素。但真相是:吃素≠有效控糖,若选不对素食、搭不好饮食,反而可能让血糖飙升,还会埋下新的健康隐患。控糖的核心从不是 “断荤”,而是学会科学管理饮食结构。​ 一、为什么 “吃素控糖” 是误区?先搞懂两个关键指标​ 很多人觉得 “素食不含肉,就不会升血糖”,却忽略了:真正影响餐后血糖的,是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 “吸收速度” 和 “摄入总量”。营养学里有两个核心指标,能帮我们判断食物对血糖的影响 ——血糖生成指数(GI) 和血糖负荷(GL) ,搞懂它们,就能避开 “素食升糖” 的坑。​ 1. 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的 “升糖速度表”​ GI 值就像给食物贴的 “速度标签”:​ 高 GI 食物(GI>70):比如白馒头、白粥、糯米饭,进入肠胃后消化快、吸收猛,吃下去血糖会 “嗖嗖” 往上冲,堪比 “短跑冲刺”;​ 低 GI 食物(GI≤55):比如燕麦、藜麦、绿叶菜,消化吸收慢,血糖上升平缓,像 “慢跑” 一样稳定。​ 这里要注意:素食≠低 GI。比如精米白面做的素包子(GI 约 80)、油炸素春卷(GI 约 75),都是典型的高 GI 素食,吃多了比少量吃肉升糖更快。​ 2. 血糖负荷(GL):兼顾 “速度” 与 “总量” 的关键​ GI...

在人体的精密构造中,眼睛宛如一扇明亮的窗户,透过它,我们得以领略世间的五彩斑斓、感受生活的万千美好。然而,有一种潜在的健康威胁——高血糖,正悄无声息地编织着一张无形的“网”,企图蒙蔽这扇珍贵的窗户,让无数人陷入黑暗的深渊。 高血糖:视力健康的隐形杀手 高血糖,这一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的病症,看似与眼睛并无直接关联,实则对视力有着巨大的破坏力。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持续过高时,会对眼睛的各个部位造成损害,其中最严重且常见的就是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我们的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视网膜则是这台照相机的“底片”,负责将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从而让我们看到清晰的图像。而高血糖就像一个调皮的破坏者,会破坏视网膜上的微小血管。起初,这些血管可能会出现渗漏,导致视网膜水肿,就像照相机的底片被水浸湿,图像变得模糊不清。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管会逐渐闭塞,视网膜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就像庄稼失去了水源,开始枯萎、坏死。为了弥补这种缺血状态,身体会促使新的血管生长,但这些新生血管非常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进一步加重视网膜的损伤,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除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糖还可能引发其他眼部疾病。比如,它会使晶状体发生混浊,导致白内障的发生。白内障就像是给眼睛戴上了一层毛玻璃,让患者的视线变得朦胧、暗淡。此外,高血糖还会影响眼部的神经,导致眼肌麻痹、视神经病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视觉功能。 悄然来袭,防不胜防 高血糖对眼睛的损害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在疾病早期,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视力也看似正常,这使得很多人掉以轻心,忽视了潜在的危险。然而,当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视物变形等症状时,往往病情已经较为严重,治疗难度也大大增加。 有一位中年糖尿病患者,平时工作繁忙,对自己的血糖控制并不重视。他觉得只要没有明显的不适,就没有必要过于担心。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看东西变得模糊不清,以为是眼睛疲劳,休息一下就会好。但几天过去了,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严重。他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紧去医院检查。结果被诊断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经到了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尽管医生尽力治疗,但他的视力还是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生活质量也大打折扣。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它警示着我们,高血糖对眼睛的损害不容小觑。我们不能因为早期没有症状就放松警惕,而应该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守护光明,从控制血糖做起 既然高血糖对眼睛的危害如此之大,那么我们该如何守护自己的光明呢?关键在于控制血糖。 首先,要合理饮食。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每日的总热量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少吃甜食、油炸食品和高糖饮料。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 其次,适量运动也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促进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此外,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根据血糖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也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眼压、眼底等项目。对于已经出现眼部病变的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增加检查的频率,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工具。高血糖就像一个无形的敌人,时刻威胁着我们的视力健康。但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只要我们重视高血糖的危害,积极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延缓眼部病变的发生,守护好这扇珍贵的窗户,让我们的生活永远充满光明。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别让高血糖“网”住我们的光明,一起拥抱清晰、美好的未来!...

管理“三高”,记住三点    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约3.3亿,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7.5%、35.6%、11.9%。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孔灵芝表示,“三高”疾病有着共同的发病基础,将“三高”疾病共同管理,是一种将心血管疾病预防关口前移的有效举措。《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也明确提出推进“三高”共管,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规范化管理。做好“三高”综合防治,可以大大提升心血管疾病的整体防控效率,会得到1+1+1>3的效果。 中央电视台评论员、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健康知识宣传员白岩松呼吁加强“三高”管理,并提出三个建议:一是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血糖,尤其是容易被忽视的血脂,如有异常应及时就诊;二是保持良好的体型;三是关注情绪精神状态的健康状况,因为这也是影响心血管健康的重要因素,期待每个人能更快乐一点、开心一点,遇到一些挫折和烦心事情的时候一边努力,一边能想得开一些。 从容生活,血脂有数 高血脂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重要原因,一旦斑块形成,本来畅通无阻的血管就非常容易被堵塞。堵塞发生在不同部位会产生不同症状,如冠心病、脑梗等。如何才能控制好血脂,做到“血脂有数”?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建平教授建议: 1.定期测血脂。《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量1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 2.心中有“数”。每个人血脂达标值不同,需要请医生根据自身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不同风险分层的人群,血脂控制的目标值有所不同。 3.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降脂治疗的基础。包括合理的膳食、适度的运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饮食方面要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增加水果、蔬菜和全谷薯类食物摄入,也要增加膳食纤维和鱼类摄入等。 稳住血压,稳住幸福 2015年我国成人高血压疾病知晓率为48.08%,比25年前增加了20.5个百分点,但仍有一多半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在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接受治疗和控制血压达标的人分别占40.51%和14.65%,治疗率和控制率仍有待提高。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心血管病医学部主任陈韵岱教授表示,血压控制不佳,大多和三个“不”有关。第一个是不良生活方式照旧,饮食重口味、三餐不规律、吸烟、饮酒、熬夜等;第二个是不重视血压监测;第三个是不按医嘱吃药。 陈韵岱教授提醒公众,测量血压的时间会随着年龄、病情变化有所调整: 1.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从儿童起就应每半年至1年测量1次血压。 2.30岁左右的年轻人,每年测1次血压。 3.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每3个月测量1次,若发现血压≥130/85毫米汞柱,或者有高血压危险因素者,建议每个月测量1次血压,以便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4.已经确诊并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需每天在固定时间自测血压,如在上午6—8点和下午4—6点的血压高峰期测量,如果血压控制不稳定,需增加测量的次数。 控制“三高”,保护心脏 “心脏年龄”测试工具是一套针对中国人群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评估系统。如果“心脏年龄”大于实际年龄,就意味着心血管过早“衰老”,提醒我们要高度关注心血管健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陈伟伟教授强调,控制胆固醇是心血管病防控的核心环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启动因子和促进因素。此外,定期检测血脂、血压、血糖,及早发现新发生的“三高”,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使“三高”得到控制,“心脏年龄”可随之逆转。 怎样做才能逆转“心脏年龄”?陈伟伟教授提出三条建议: 1.控制饮食。尤其是主食的种类和数量对餐后血糖的控制非常关键,吃对主食就相当于控好了一半血糖。 2.坚持运动。研究表明,通过科学运动,60%的人都能够有效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助力血脂恢复正常。 3.定期检测。以2-3年内新发生的高血压为例,动脉还没有发生硬化性改变,也没有冠心病等并发症的出现。此时若及早发现,通过对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调整,再加以消除导致血压升高的针对性致病危险因素,就有可能逆转新发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