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科学控盐:远离隐形盐,健康不减味

科学控盐:远离隐形盐,健康不减味

“五味咸为首,百味盐为先”,盐作为日常必备调味品,不仅能唤醒食物本味,更是人体钠离子的重要来源,对调节体液平衡、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但在营养充足的现代生活,“不吃盐没力气” 的旧观念早已过时,过量摄盐反而成为潜伏在餐桌的健康隐患,无论儿童还是成人,都需警惕高盐饮食的危害。

高盐饮食:这些健康风险不容忽视

高盐摄入的危害具有累积性和隐匿性,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各有侧重。
对于儿童,过量钠会干扰智力发育与身高增长,加重肾脏和心血管系统的代谢负担,还容易养成重口味饮食习惯,为成年后患病埋下隐患。7-10 岁儿童每日盐摄入建议不超过 4 克,4-6 岁幼儿不超过 3 克,2-3 岁幼儿更需控制在 2 克以内。
对于成年人,高盐是高血压的首要诱因,每增加 2 克 / 日的钠盐摄入,收缩压和舒张压会分别增高 2mmHg 和 1.2mmHg。长期超标还会提升脑卒中、冠心病、胃癌及慢性肾病的发病风险,《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版)》明确建议,11 岁及以上人群每日盐摄入应控制在 5 克以内。

隐形盐陷阱:吃着不咸,可能盐已超标

很多人以为 “不觉得咸” 就不会盐过量,实则生活中大量食物暗藏 “隐形盐”,成为钠摄入超标的主要原因。

隐形盐的主要藏身之处

  • 调味品家族:酱油、蚝油、鸡精、豆瓣酱、腐乳等都含大量钠,5 克酱油的含钠量就相当于 1 克盐。
  • 加工主食:挂面、面包、方便面面饼等为提升口感和保质期,制作时会添加盐,每 100 克挂面含盐量可达 3 克。
  • 甜品零食:奶酪、冰淇淋、蛋糕、话梅等甜食中,盐会被甜味掩盖,10 颗话梅的含盐量可能就达到每日推荐值。
  • 其他加工食品:火腿肠、咸蛋、香干、薯片、罐头等,以及运动饮料、速溶咖啡等饮品,都可能含有隐藏钠盐。

高盐食物分类清单

日常需重点留意 10 类高盐食物:酱类、咸菜酱菜、咸蛋、面制品、咸坚果、咸鱼虾海鲜、加工豆制品、薯片饼干、罐头制品、各类调味酱料。

选购技巧:看懂标签,精准避盐

想要远离隐形盐,购物时学会解读营养标签是关键,同时做好饮食选择。

三步选对低盐食品

  1. 看 NRV 百分比:营养成分表中钠含量超过 30% NRV 的食品,建议少买少吃,避免单次摄入过多钠。
  2. 认专用标识:国标规定,钠含量≤120 毫克 / 100 克(或毫升)为低盐食品,≤5 毫克为无钠食品,购买时可优先选择带有 “低盐”“少盐” 标识的产品。
  3. 算盐钠换算:记住 “400 毫克钠≈1 克盐” 的公式,通过营养成分表中的钠含量,就能快速估算食品含盐量。

日常饮食小提醒

减少零食摄入,尤其是薯片、夹心饼干、海苔等 “隐形盐大户”。家长应给孩子搭配丰富三餐,逐步降低对零食的依赖,同时教育孩子识别高盐食品。购买调味品时,可对比同类产品的钠含量,选择相对较低的款式。

减盐妙招:清淡饮食也能有滋有味

控盐不是 “无盐”,而是在达标范围内保留食物风味,这几个实用技巧能帮你实现 “减盐不减味”。

家庭烹饪控盐技巧

  • 定量用盐:使用限盐勺、限盐罐量化用盐量,确保每日总摄入量不超标。
  • 精准放盐:叶菜类临关火前放盐,根茎类食材八九成熟时放盐,既能减少用盐量,又能保证入味。
  • 香料增味:用葱姜蒜、洋葱、花椒、八角等天然香料,或柠檬、醋、葡萄酒等提味,替代部分盐的作用。
  • 选对食材:多用菌菇、海带、西红柿等自带鲜味的食材,利用天然风味减少对盐的依赖。

外出就餐避盐指南

  • 主动提要求:点餐时备注 “少盐、清淡”,避免干煸、酱爆、卤味等高盐做法,优先选择清蒸、凉拌、煮炖类菜品。
  • 涮水去盐:将菜肴用白开水涮洗后再吃,避开菜汤拌饭(菜汤含盐量通常更高)。
  • 控制调料:自取酱料时少放酱油、蚝油等咸味调料,搭配富含钾的蔬菜水果,帮助平衡钠代谢。
  • 减少频次:尽量减少外卖和外出就餐次数,从源头把控盐的摄入量。
减盐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最具成本效益的健康干预措施,需要循序渐进逐步适应。从看懂营养标签、控制烹饪用盐开始,再到调整外出就餐习惯,小小的改变就能为健康带来大益处。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