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2月 2025

2025年2月28日,成都高新医学会与新渔生物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眉山隆重举行。本次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建精准营养产业协同创新基地,积极推动中国高端功能营养素和医院术前术后营养治疗及支持的产品研究、开发与应用。 成都高新医学会(以下简称学会)是 2016 年 3 月批准成立的5A 级医学科技社团。学会立足国家级自主创新产业功能区“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使命任务,始终坚持“强基层、促转化”的工作理念,以“立足高新、服务川渝、辐射全国、放眼国际”为工作方针,努力倡导:“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的职业准则;致力构建:“开放、合作和严谨的医学创新与专科协同发展”,助力卫健行业和健康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四川新渔现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医整体观和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分子生物技术为核心及营养治疗(支持)为战略导向,集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分子营养、功能性食品领域综合服务提供商。此次合作,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签约仪式上,成都高新医学会医工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冯怀志主任和四川新渔现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建中分别致辞,表达了双方对此次合作的高度重视和美好愿景,随后双方代表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结束后还举行了成都高新医学会精准营养产业协同创新基地的授牌仪式。 成都高新医学会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新渔生物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每逢佳节胖三斤,春节过后,朋友圈的体重焦虑如约而至。这场周期性爆发的"减肥大战",既是人类与基因本能的博弈,也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与健康诉求的碰撞。在这场战役中,科学认知与心理调适的重要性,或许远超简单"管住嘴迈开腿"的教条。 一、减肥困境的生物学根源 人类基因中对高热量食物的原始渴望,如同松鼠囤积松果般根深蒂固。当我们启动减重计划时,身体会启动精密防御系统:基础代谢率下调10-15%,饥饿激素(Ghrelin)水平飙升28%,这种进化形成的生存机制,使体重如同被设定好的"锚点"般顽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显示,节后体重平均增加2.3公斤,其中内脏脂肪占比高达37%,这正是腰围膨胀的罪魁祸首。 二、多维减重策略矩阵 饮食重构的渐进艺术 采用"三阶段热量递减法":首周减少日常摄入的15%,第二周减25%,第三周稳定在减少30%的可持续区间 优化餐序:先喝清汤(200ml)→蔬菜(300g)→蛋白质(掌心大小)→主食(半拳量) 关键营养素配比:蛋白质(25-30%)、膳食纤维(≥25g/天)、抗性淀粉(如冷却后的马铃薯)占比提升 运动效能的叠加效应 有氧运动采用"3+2模式":每周3次中等强度(如40分钟快走),2次高强度间歇(如20秒冲刺+40秒慢跑) 力量训练聚焦"代谢引擎":深蹲(臀腿)、平板支撑(核心)、俯卧撑(胸臂)三大黄金动作 日常NEAT消耗: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日均步数维持在8000-10000步 昼夜节律的重置密码 建立"22-6-7"睡眠法则:22点前入睡,保证6小时深度睡眠,7点前完成早餐 皮质醇管理:下午4点后避免咖啡因,晚间进行10分钟正念呼吸 光照调节:晨间接受30分钟自然光,刺激瘦素分泌 三、心理机制的破局之道 食物在现代社会已演化为"精神创可贴":深夜加班者的碳水慰藉、独居者的美食陪伴,都在填补情感需求的空洞。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五问法"值得借鉴: 此刻的饥饿感是生理需求还是情绪缺口? 如果选择进食,后续的负罪感是否值得? 是否存在替代性满足方式(如运动/社交)? 此次饮食选择是否符合长期健康目标? 如何将此次选择转化为可持续习惯? 四、常见误区的科学拆解 极端饮食的代谢陷阱 极低热量饮食(<800kcal/天)会导致基础代谢率永久性损伤达20%,而"16+8轻断食"需配合精准营养补充,盲目执行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 局部减脂的认知谬误 脂肪消耗遵循"最后存储最先消耗"原则,腰腹脂肪的顽固性与胰岛素敏感性直接相关,需通过阻抗训练提升肌肉葡萄糖摄取能力。 体重焦虑的负向循环 体重波动在±1.5kg内属正常生理现象,过度关注数字可能引发应激性暴食。建议改用体脂率(男<20%、女<25%)和腰臀比(男<0.9、女<0.85)作为核心指标。 五、可持续健康体重的终极密码 真正有效的体重管理,是建立"能量感知-代谢优化-心理平衡"的三维体系: 代谢灵活性培养:每周进行1次"碳水循环",增强身体切换供能模式的能力 肠道菌群调节:补充益生元(菊粉、抗性淀粉)与发酵食品(酸奶、泡菜) 环境设计策略:使用蓝色餐具(抑制食欲)、保持食物储存在视线之外、设定"20分钟用餐原则" 这场与体重的持久战,本质是文明进化与生物本能的和解之旅。当我们不再将减肥视为对抗,而是转化为对身体的深度理解与关怀,或许就能跳出"节后焦虑-极端减重-报复反弹"的西西弗斯循环。健康体重从来不是电子秤上的冰冷数字,而是身心和谐共奏的生命韵律。...

在人生的长河中,健康如同逆水行舟,唯有不断前行,方能避免沉沦。而运动,正是推动这艘健康之舟逆流而上的强大动力。近期,美国《预防慢性病》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至剧烈强度的运动,能显著降低19种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每日22分钟,守护健康防线 这项研究由美国艾奥瓦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他们调查了该校医疗保健中心内7000多名患者的运动习惯。根据每周的运动频率和时长,参与者被分为三组:不活动组、活动不足组和活跃组。活跃组的运动水平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相符,即每周至少进行150至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至150分钟的剧烈运动。结果显示,与不活动组和活动不足组相比,活跃组人群的舒张压、静息心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有所下降,且患19种慢性病的风险显著降低。这意味着,每天只需进行22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就能有效预防这些疾病。 周末战士,同样受益 对于平时忙碌、难以抽出时间运动的人来说,成为“周末战士”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的研究发现,将150分钟的运动集中在一周内的1至2天完成,同样能降低疾病风险。因此,即使平时再忙,也不要放弃运动的机会。 靶向锻炼,因病制宜 运动种类繁多,每种运动都有其独特的防病效果。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能锻炼心肺功能,燃烧脂肪;无氧运动如举重、深蹲则有助于增肌、增加骨密度。此外,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在增强平衡力、柔韧性方面效果显著。因此,在选择运动时,不妨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需求进行“靶向锻炼”。 游泳:水中的防癌术 研究发现,游泳能增加多巴胺分泌,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对癌症患者尤为有益。同时,水的浮力能减轻关节负担,对骨骼问题人群友好。但需注意,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应避免游泳。 挥拍:降脂护血管的优选 羽毛球、网球等挥拍类运动是降低死亡风险、预防心血管病的最佳运动。它们要求快速反应和准确的手眼协调能力,能全面锻炼上下肢肌肉。但需注意规范动作和充分热身。 快走:降血糖的“良药” 快走能锻炼腓肠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糖代谢。即使是轻快的步行,也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风险。 深蹲:大脑的回血泵 深蹲能改善大脑血供,促进大脑功能。正确的深蹲动作还能锻炼下肢肌肉,增强力量。 太极拳:降压扩血管的佳选 太极拳是一项中国传统健身运动,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它能扩张血管,增加微血管数量,有助于降低血压。 构建健康金字塔:动、吃、睡并重 除了运动外,健康的金字塔还离不开饮食和睡眠。规律运动后,机体对蛋白质和部分微量营养素的需求增加,因此应注重“蛋白质+膳食纤维”的饮食组合。同时,保证每天7至8小时的睡眠时间,以提高修复能力和运动表现。为提高睡眠质量,可固定睡觉时间,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并做些舒缓的拉伸动作。 总之,运动是维护健康的重要途径。每天只需22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就能有效预防多种慢性病。同时,结合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就能构建出坚实的健康金字塔。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动起来,享受健康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