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 看懂心梗信号 掌握健康主动权
在我国,每15秒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失去生命,其中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最凶险的急症之一。心梗的本质是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突发闭塞,导致心肌细胞缺血坏死,若救治不及时,死亡率极高。但事实上,约70%的心梗发作前会出现预警信号,只要能及时识别并采取正确措施,就能大幅提升救治成功率。看懂心梗信号,就是掌握自身健康的“主动权”,这是每个人都应必备的健康常识。
一、典型心梗信号:这些“警报”绝不能忽视
典型的心梗信号具有明确的特征,容易被识别,核心表现围绕“胸部不适”及伴随症状展开,具体包括:
1. 胸部出现持续性闷痛或压榨痛
这是心梗最核心的信号,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左胸部,范围通常有手掌大小,甚至可能横贯前胸。疼痛性质并非尖锐刺痛,而是一种憋闷、压榨、紧缩感,就像有重物压在胸口,或胸口被紧紧抱住。与普通心绞痛不同,心梗的疼痛持续时间更长,通常超过15到2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无法缓解,部分患者还会伴有濒死感,让人极度恐惧。
2. 疼痛向全身放射
心梗的疼痛不仅局限于胸部,还会向身体其他部位放射,常见的放射部位包括左肩、左臂、后背、下颌、颈部,部分患者还会放射到上腹部、无名指或小指。比如有些患者会出现左肩持续性酸痛,或下颌痛、牙痛,容易被误认为是肩周炎、牙痛等疾病,从而延误救治。
3. 伴随一系列全身症状
在胸部不适的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多种全身症状,比如大汗淋漓,即使在不热的环境下也会浑身湿透;呼吸困难、胸闷气短,感觉“喘不上气”,甚至需要坐着才能勉强呼吸;此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心慌心悸、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意味着心脏供血严重不足,需立即警惕。
二、非典型心梗信号:容易被误判的“隐形警报”
并非所有心梗患者都会出现典型症状,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女性及肥胖人群,更容易出现非典型信号,这些信号因不具特异性,常被误判为其他疾病,需格外留意:
1. 无痛性心梗:最危险的“沉默杀手”
部分患者心梗发作时没有明显的胸部疼痛,仅表现为胸闷、气短、乏力、头晕等症状,这种情况在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中尤为常见。由于缺乏疼痛的“警示”,很多患者会忽视这些轻微不适,等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时才就医,错过最佳救治时间。
2. 以“其他部位疼痛”为首发症状
有些患者的首发症状并非胸痛,而是上腹部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容易被误认为是急性肠胃炎、胃溃疡;还有些患者会出现下颌痛、牙痛、颈部疼痛,被误判为牙周炎、颈椎病;少数患者会出现后背痛、下肢痛,同样容易被忽视。只要这些疼痛是突发的、持续性的,且伴有乏力、出汗等症状,就需警惕心梗的可能。
3. 突发的严重不适:莫名的心慌、晕厥等
部分患者会突然出现心慌心悸,感觉心脏跳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律;还有些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少数患者会出现极度乏力,连简单的活动都无法完成,这些症状都可能是心梗的早期信号,尤其是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不能掉以轻心。
三、心梗发作时,正确应对是“救命关键”
一旦识别出心梗信号,正确的应对措施能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核心原则是“立即求救、保持安静、切勿自行处理”:
首先,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切勿犹豫等待,也不要自行开车前往医院。拨打急救电话时,要清晰说明患者的症状、所在位置、姓名及联系方式,保持电话畅通,等待救护车到来。救护车配有专业的急救设备和人员,能在途中对患者进行监护和初步救治,且能快速将患者送至有救治能力的医院,为溶栓或支架手术争取时间。
其次,让患者保持安静的姿势。让患者平躺下来,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可以让其半坐着,背后垫上衣物或枕头支撑。切勿让患者走动、弯腰或做其他活动,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再次,切勿自行采取“偏方”救治。很多人误以为“喝口水、吃点东西能缓解不适”,或盲目给患者服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药物,这些做法可能存在风险。比如硝酸甘油仅对心绞痛有效,对心梗无效,且低血压患者服用后可能加重病情;阿司匹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非所有心梗患者都适合服用。此外,切勿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除非患者出现呼吸、心跳停止,且身边有人掌握正确的心肺复苏方法。
最后,保持患者情绪稳定。安抚患者的情绪,避免其过度紧张、焦虑,因为情绪激动会加速心跳,加重心脏负担。可以让患者深呼吸,尽量放松身体,等待救护车到来。
四、主动预防:从源头降低心梗风险
看懂心梗信号是“被动应对”,主动预防才是“掌握健康主动权”的核心。心梗的发生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酗酒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做好以下几点,能大幅降低心梗风险:
一是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导致心梗的“三大元凶”,患者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规律服药,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比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高血脂患者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患者要控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
二是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上要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减少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甜食的摄入;坚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等,避免久坐不动;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过量饮酒会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最好做到不吸烟、不饮酒。
三是管理情绪和压力。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诱发冠脉痉挛,增加心梗风险。要学会调节情绪,通过听音乐、冥想、与人交流等方式释放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四是定期进行体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重点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压、血糖、血脂等项目,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要增加体检频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心梗虽凶险,但并非不可预防和应对。看懂心梗的典型与非典型信号,能在危机时刻为自己和他人争取生机;而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则能从源头降低心梗的发生风险。健康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从了解心梗信号、做好日常预防开始,为自己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