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警惕这些信号,可能是糖尿病在 “敲门”

警惕这些信号,可能是糖尿病在 “敲门”

糖尿病作为全球高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我国患者已超 1.4 亿,且呈年轻化趋势。更值得警惕的是,约半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并发症,核心原因在于忽视了疾病早期的 “预警信号”。糖尿病的前期症状虽不总是剧烈明显,但身体早已通过各种表现发出 “求救信号”。及时读懂这些信号,早发现、早干预,不仅能延缓病情进展,甚至可逆转血糖异常状态,真正掌握健康主动权。
一、典型 “三多一少” 信号,糖尿病的核心警报
糖尿病最具代表性的 “三多一少” 症状,是身体发出的明确警报,源于血糖过高导致的代谢紊乱,一旦出现需立即警惕。
多饮:血糖持续升高时,血液渗透压增高,身体细胞会处于脱水状态,刺激口渴中枢。表现为频繁感到口干舌燥,饮水量显著增加,比如每天喝几升水仍不解渴,甚至夜间多次起床喝水,这是肾脏无法完全重吸收血液中葡萄糖,尿液带走大量水分后,身体的代偿反应。
多食:因胰岛素缺乏或作用不足,血液中的葡萄糖无法被细胞有效吸收利用,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大脑会持续发出饥饿信号。表现为吃得多但仍容易饿,进食后不久就想再吃,甚至刚吃完饭就有强烈的饥饿感,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暴饮暴食、偏爱高热量食物的情况。
多尿:血糖超过肾脏的 “肾糖阈”(约 8.8mmol/L)时,多余的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形成 “糖尿”。尿液中葡萄糖增多会使尿液渗透压升高,带走更多水分,导致排尿次数和尿量显著增加。表现为白天排尿次数超过 10 次,夜间频繁起夜,尿量明显多于常人。
体重减少:尽管进食增多,但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供能,会被迫分解脂肪和蛋白质补充能量,导致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即使没有刻意减肥,几个月内体重也可能减少 5-10 公斤,这一症状在 1 型糖尿病中更为突出,2 型糖尿病患者若病情进展较快也会出现。
二、容易忽视的非典型信号,隐蔽的健康 “红灯”
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明显的 “三多一少”,尤其是 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症状可能隐蔽且多样化,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需精准识别。
疲劳乏力,精神萎靡:细胞缺乏能量供应,导致患者常感到极度疲惫,稍微活动就累,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这一症状比 “三多一少” 出现得更早,很多人会误以为是熬夜、压力大导致,从而忽视。
皮肤问题频发:高血糖会影响皮肤健康,出现皮肤瘙痒、干燥、脱屑,或反复发生毛囊炎、疖肿、蜂窝织炎等感染,伤口难以愈合,甚至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溃疡,尤其是下肢部位,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影响血液循环。
视力模糊,视物不清:短期内突然出现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这是由于高血糖导致眼球晶状体渗透压改变,暂时影响屈光功能。若及时控制血糖,这种视力变化可能恢复;若长期忽视,可能引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造成不可逆损伤。
其他隐蔽表现:还可能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低血糖症状(多因进食不规律或早期胰岛素分泌延迟导致),以及牙龈出血、牙周感染、尿路感染频繁、肢体麻木刺痛等。部分女性患者会出现外阴瘙痒,男性则可能出现勃起功能障碍,这些都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信号。
三、高危人群需重点警惕,提前筑牢防线
以下人群属于糖尿病高危群体,即使没有出现上述信号,也应定期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1. 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患病);
  1. 超重或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
  1. 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
  1. 45 岁以上中老年人,长期缺乏运动、久坐不动;
  1. 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或分娩过巨大儿(体重≥4kg)的女性;
  1. 长期熬夜、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高油高糖高盐)、吸烟酗酒者。
这类人群的身体代谢功能更容易出现紊乱,是糖尿病的 “高发群体”。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若指标异常,需及时进一步检查确诊。
四、科学应对与预防,掌握健康主动权
(一)及时筛查,明确诊断
一旦发现上述信号,或高危人群筛查发现血糖异常,需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规范检查明确是否为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是逆转的关键时期,此时通过干预,约 30%-50% 的人可恢复正常血糖水平,避免发展为真正的糖尿病。
(二)生活方式干预,预防核心手段
无论是否患病,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核心:
  1. 饮食调整:减少精制糖、高油高盐食物、含糖饮料和油炸食品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低糖水果和优质蛋白(鱼、虾、鸡胸肉、豆制品)的比例,控制总热量摄入,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1.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广场舞等,搭配 2-3 次力量训练(哑铃、俯卧撑、深蹲等),避免久坐,每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5-10 分钟。
  1. 控制体重:超重或肥胖者需合理减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 18.5-23.9 之间,减重 5%-10% 即可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
  1. 改善作息:保证每天 7-8 小时睡眠,避免长期熬夜,保持情绪稳定,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压力过大会导致血糖波动。
  1. 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和胰岛功能,过量饮酒会影响血糖代谢,增加并发症风险,建议彻底戒烟,饮酒需严格限量或不饮。
(三)规范管理,控制病情发展
若确诊糖尿病,需遵医嘱规律用药(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定期监测血糖,避免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同时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肝肾功能、眼底、足部等,预防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足病等并发症。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早期信号导致的延误治疗。身体的每一个异常表现,都是在提醒我们关注健康。无论是高危人群,还是普通大众,都应警惕糖尿病的 “敲门信号”,主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筛查,才能真正守住健康,远离糖尿病的困扰。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