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 养生保健:传统智慧与现代实践
养生,作为中医的独特理念,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保健,虽表述不同,却殊途同归,皆旨在助力我们拥有更健康的身体,享受高质量的日常生活。我国在养生保健领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传统经验,从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的深邃智慧,到乡间口口相传的谚语格言,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在这一方面的卓越智慧。以下,结合自身思考与实践,分享一些关于养生保健的见解。
女性关爱自身,长寿优势凸显
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百岁老人群体中,女性占比高达 95%以上。探究女性长寿的原因,虽可罗列众多,但其中一点不容忽视——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懂得关爱自己。女性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大多不会选择默默忍受,而是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我作为内科医生的经验来看,就诊病人中女性约占 70%。相关统计也表明,男性看医生的频率比女性低 28%,且女病人对医嘱的遵从度更高。在多次义诊活动中,前来咨询保健问题的女性也明显多于男性。这种及时就医、重视健康的习惯,使女性能够有效规避诸多健康风险,为长寿奠定了坚实基础。
小病常医,自我保健意识铸就长寿
生活中,我们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那些平时频繁出入医院、看似体弱多病的人,反而更长寿。这就如同俗话所说“弯扁担不断”。经历过疾病的人,往往更能深刻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慢性病患者通常具备极强的自我保健意识,身体稍有不适便会及时就医,稍感疲惫就会注意休息。尽管他们身体相对虚弱,但却能凭借这种科学的养生方式,安然度过漫长的岁月。相反,一些原本身体强壮的中年人,却常常因突发急病而早逝。究其原因,多是他们仗着身体好,过度拼搏、频繁熬夜、热衷应酬,最终因过度劳累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正印证了古人所言“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人的寿命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是否具备自我保健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便掌握了养生保健的关键法宝。
谨慎用药,莫让“补药”成“毒药”
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良反应。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多达 250 万,其中近 20 万人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有人认为服用中药相对安全,实则不然,中药同样属于药物,也存在一定的“毒性”。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在广告的狂轰滥炸下,补肾壮阳、补气养血等概念深入人心。然而,胡乱服用补药并非中医学所倡导的理念,反而可能对健康造成损害。如今,许多病人盲目跟风服用冬虫夏草等昂贵补药,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还耗费了大量钱财,实在得不偿失。以古代皇帝康熙为例,他堪称长寿之君,却从不服食补药。57 岁时,面对大臣进献的滋补肝肾的乌须丸,康熙笑称“多此一举”,婉言拒绝。这充分说明,健康不能依赖盲目进补,而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养生原则。
节制饮食,少食方能长寿
古代医书中,饮食养生的内容丰富多样,其中“节食”二字被反复强调。节食并非不吃东西,而是要合理调控饮食的质量与数量。诸如“夜饭减一口,活到九十九”“若要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等俗语,都蕴含着深刻的饮食养生智慧。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许多急性胰腺炎、胆石症急性发作、心肌梗死、脑出血等疾病,大多与暴饮暴食、饮食过量密切相关。那么,如何判断饮食是否过量呢?在我看来,进食后若不感到腹胀、胸闷、气短,白天头脑清醒、口气清新、无疲惫感,晚上口不干、不苦、不黏,便可视为饮食不过量。
适度运动,步行开启健康之门
生命在于运动,而步行无疑是适合大多数人的运动方式,它经济、简单、安全且有效。研究表明,运动组的糖尿病发病率比不运动组减少 30% – 50%。如今,不少上班族选择步行或骑车上下班,这一改变不仅有助于保持良好身材,还能在运动过程中放松大脑、愉悦身心,使人精神焕发。那么,怎样的步行方式才算科学呢?建议每天快走两次,每次 2000 米,速度以每分钟 100 步左右为宜,时间控制在 30 – 45 分钟。运动后若不气喘、不心慌、不头晕、不大汗淋漓,且浑身舒坦,第二天不觉得疲惫,便说明运动量适度。
定期体检,未病先防早诊治
中医古籍《难经》中提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黄帝内经》也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里的“未病”,指的是疾病尚处于初浅阶段,尚未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如何才能了解自己身体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呢?定期体检无疑是关键。有人认为自己身体很好,每天坚持锻炼,无需体检。然而,我曾诊治过两位肿瘤患者,他们外表看起来都非常健壮。一位是山东人,每天锻炼,但不明原因的腹泻持续了一年,最终发现肠癌已肝转移;另一位是无锡人,身体强壮,爬山时年轻人都赶不上他,但上腹部隐痛持续了大半年,结果被确诊为胃癌晚期。还有人认为天天吃保健品就不会生病,这种想法同样错误。有了疾病若不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即便泡在人参汤里也无济于事。与其给老人送保健品,不如送一张体检卡,让他们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
养生先养心,心态决定寿命
“养生先养心”是中国传统养生理念的核心所在。养心,即调整心态,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心态,它涵盖了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荣辱观和幸福观。心态良好,则长寿有望;心态不佳,则容易引发疾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应学会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压力与挑战时,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应对,如此方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健康与长寿。
养生保健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融合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我们应汲取传统经验中的精华,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从关爱自身、及时就医、谨慎用药、节制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以及调整心态等多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呵护自己的健康,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