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治未病 Tag

•中医“治未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整理、继承和创新,重新审视其特色与优势,推进中医药持续健康发展,使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顺应时代的召唤,重新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辉。•中医“治未病”是将疾病“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我们应对疾病的调控定位在防,做到法以阴阳,顺应天时;形神修养,自我调节;居住适宜,环境为要;饮食有调,注意偏盛;运动有度,贵在坚持等。 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化,医疗的目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中医“治未病”这一古老而前沿的理念,与现代医学相比,进一步显示了中医学的思维是先进和超前的。时值我国健康产业处于飞速发展的今天,“治未病”已上升为健康产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其理论及临床实践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医文化底蕴,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新形势下开展“治未病”工作,是一项弘扬中医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健康的需求。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养生防病保健的主导思想,代表着健康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治未病”的理论体系与临床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提高中医药服务健康能力及中医药参与社会贡献度具有深远的影响。 历史溯源 “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有来自于日常生活实践的防病健身的感性认识。《庄子·盗拓》曰:“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由于古时人类无衣裹身,加之所处的环境恶劣,人们往往夜间在树上度过,这样既可避免禽兽的侵袭,又可避免夜间寒湿之气对身体的伤害,无形之中预防或减少风寒湿痹、脾胃病等的发生。《周易·象辞下传》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也。”如果发生了火灾,用水能够及时将火扑灭,就可以防止火势的蔓延;君子能够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就是预防的思想,“豫(预)防”一词可能最早出处于此。《道德经·七十一章》曰:“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只有人类注意预防疾病,才会不生病,圣人之所以不生病,是因为他们早已知道未病先防的道理。又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也说明了事物在萌芽阶段就要发现变化的征兆和苗头,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消灭。 《黄帝内经》中提及“治未病”一词的地方有三处。第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说明未病先防的重要性。第二,《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即医者要洞察秋毫,发现疾病的先兆症状,并在疾病伏而未发之时,中医四诊合参,采用针刺治疗,以防止疾病发作。第三,《灵枢·逆顺》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说明上工多未病先防,早期施治,救其萌芽。《黄帝内经》吸收《周易》、儒、道中先进的养生和预防思想,明确提出“治未病”的概念,并完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根据脏腑关系、五行相克的理论,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观点,被历代医家奉为“治未病”之圭臬。唐代孙思邈将疾病分为三个层次(未病、欲病、已病),如《备急千金要方》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告诫后学者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清代叶天士《温热论》曰:“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这些认识对“治未病”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代召唤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实践的日益重视,“治未病”的理念在人民群众中得到广泛传播,社会对“治未病”的认知度和认同性有明显的提升。加之现代医学正经历着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诊疗模式也在探索中前进。 “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治未病”理论为了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保持着与时俱进,将服务内容向预防转变,以求有效、持久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色及优势。医院通过建立“治未病”科,开展“治未病”服务,发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在养生保健、重大慢性疑难疾病的预防及早期干预中的优势,将疾病防治“关口前移”。同时形成医药大健康产业,不局限于治疗疾病,而更多关注中医养生保健及预防疾病,更多地满足人民群众预防疾病、追求健康的现实需求。同时中医“治未病”理论符合我国医改中战略“下移”的卫生方针,符合时代的要求。 中医的“未病”指的不仅仅是现代医学所讲的“亚健康”状态,同时包括尚未发生和认识的无自觉症状及体征的各种状态。“治未病”就是要做到未病养生,防微杜渐,防病于先,已病早治,已病防传。《备急千金要方·卷一》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未病之病是指病已有而尚处在未成未发的萌芽阶段,临床早期疾病症状没有或表现不典型,作为上医就要洞察秋毫,识别健康的危险因素,防治于初始,避免机体生理功能的失调,进行健康干预及体质调理,防病于未然。《素问·疟论》曰:“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指出疟疾应在未发的时候便进行适当的调理,则正气足而邪气消矣,故“治未病”当定位在防。 实践思考 法以阴阳,顺应天时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此寿命之本也。”又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二者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以求其统一,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最高标准。《管子·内业》曰:“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察和之道,其精不见,其微不丑,平正擅匈,论治在心,此以长寿。”“精气”是人体的精微物质,又是五脏六腑各种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只有精气充沛,生命力顽强,方可长寿。 《灵枢·岁露》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指出天时的变化对人体有重要的影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要求人们的生活、起居、精神活动等要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春夏之时顺应自然生长之气,秋冬之时顺应自然收藏之气,防止六淫邪气侵袭,乃养生防病之精髓。然在调整人体阴阳偏盛或偏衰时,应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使二者协调合和,恢复相对平衡。 形神修养,自我调节 心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能统摄全身气血阴阳。“治未病”不仅重视形体的健康,更关注形与神俱,终其天年。《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又《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指出主明既是心神清明,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精神情感调达,五脏六腑安康。“不惧于物,德全不危”,使形神得到全面的修养,为预防疾病发挥潜移默化的内在作用。 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活动,要驾驭好心神,不使其不及或过之,将养心神作为健康的内在要素。《灵枢·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伤脏则病起”,提示因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加等,导致突然过度或持续的忧思恼怒,情志内伤,均可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或加重病情。所以要做到“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通过调节精神情志,使全身气机出入升降通畅,阴阳相济,气血津液相互协调、相互为用,从而维系人体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相对平衡与统一,促进人体健康。 居住适宜,环境为要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能动地适应自然环境,不断关注自身健康,从而预防疾病。清代温病学家王孟英曰:“冬夏衣被过暖,皆能致病,而夏月为尤甚……亦勿过于贪凉,迎风沐浴,夜深露坐,雨至开窗,皆自弃其险而招霍乱之来也,不可不戒。”提出不仅重视环境卫生,更应审慎起居,增强自身免疫力而防治疾病。 饮食有调,注意偏盛 食物是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不竭动力。《周易·颐卦·象辞上传》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强调饮食养生的重要性。孙思邈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孙思邈根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来补益精气,无病期间要调节饮食,有病则先用食疗,食疗不愈而后用药。在食疗养生方法上提出五脏所宜食法、五脏不可食忌法、五味动病法、五脏病五味治疗等观点。如多食咸则脉凝涩而色变,即咸入胃中,其气走中焦,布散于诸脉,血行于脉中,与咸相得即血凝,易发生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等。《养生录》中提及养生“六宜”,即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这是日常生活中饮食保健的基本原则。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可以借此引申为长期的饮食不节(过饥过饱、过寒过热、过食膏粱厚味、辛辣醇酒等)则会成为致病的高危因素,影响人体健康。 运动有度,贵在坚持 《黄帝内经》强调要“和于阴阳术数”,主张用导引、按摩等方法来促进健康。同时提倡动静结合,静能养神,动可养形,形神共养,健康长寿。葛洪曰:“导引疗未患之患,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病之玄术矣。”指出运动可调脏腑、通经脉,不运动则气不行血,血脉瘀阻,变生诸疾。汉代名医华佗通过模仿虎、鹿、熊、猿、鹤的特点自创“五禽戏”,具有动中求静、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特性,能强身壮体,防病养生,是经典的古代保健养生操。以上中医传统功法注重强身健体以预防疾病,其经验难能可贵,值得珍视。 《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陶唐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古代人们多为阴邪所困,风、寒、湿阻滞筋骨关节,四肢拘挛,身重而痛,不得屈伸。通过练习舞蹈,活动肢体,舒展筋骨,调畅全身气血,通达经络,以动济静,祛除阴邪,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缺乏锻炼或过之,则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言:“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变生他病。 总之,中医“治未病”起源于远古,雏形于《周易》,形成于《黄帝内经》,后被历代医家所重视而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趋于成熟。今天“治未病”可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我们应当将疾病“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对疾病的调控要定位在防,做到法以阴阳,顺应天时;形神修养,自我调节;居住适宜,环境为要;饮食有调,注意偏盛;运动有度,贵在坚持等。中医“治未病”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加以深入挖掘、整理,继承和创新,重新审视其特色与优势,推进中医药持续健康发展,使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实践顺应时代的召唤,重新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辉。(徐经世 李艳 赵进东)...

在中国,慢病发生逐年增加,各类疾病出现年轻化趋势。血脂异常达1.6亿人(含高血脂),高血压人口有2.7亿人,糖尿病患者达到9240万人,超重或者肥胖症2亿人。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癌症,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人罹患糖尿病,平均每30秒至少有一个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过去的十年,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2倍,慢性病成为威胁国人健康的致命因素。中医如何治疗调理慢性病?首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教授详细讲解并给出调理方。 中医药如何治疗慢病 所谓慢性病,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点是病程长、并发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增加社会负担,一般需长期治疗或终身服药。在徐凤芹看来,所有疾病的诱发因素只有一种,就是机体阴阳失衡。出现阴阳失衡有两大原因,即内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和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按照中医逻辑,自然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人得病多半是违反了自然规律和自身规律。所以,解决人体病疾的着眼点,就是调解人体身心和谐,将人导入到遵循自然规律的正道,身体就能恢复健康。 在防治慢性病中,中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防”和“治”两个方面。所谓“防”,中医药可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人体的脏腑功能及免疫状况,且不良反应少。所谓“治”,中医药可直接治疗很多疾病,比如麝香保心丸、脑心通胶囊等均对冠心病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徐凤芹说,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目前中医常用的手段有认知、情志、药膳、经络、导引、功法等,通过调整内外因,使人体恢复平和体质。 “中医的辨证理论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就是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管理和治疗慢病。”徐凤芹表示,很多慢病需要西药长期治疗和控制,结合中医中药调理,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能有效降低长期服用西药的副作用。以糖尿病为例,西医以通过药物控制血糖为主要治疗手段,中医则从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调整思想情志方面消除病因;治疗高血压病方面,针对病程长、久病耗损等问题,可在冬季用膏方调理身体。 “治未病”是良药 中医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徐凤芹表示,慢性病患者更要遵循这个理念,通过防病来治病。 调摄精神。精神情志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反复持续的精神刺激,可使人体气机逆乱,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所以保持心情舒畅,勿大喜大怒大悲。中医七情本来是正常的情志反应,但反应过急就会损伤人体。现在焦虑抑郁患病率非常高,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等慢病。长期精神紧张会引起抵抗力下降、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等,还会使血压升高、心绞痛发作。举个例子,二战时期德军包围了前苏联列宁格勒,围困达三年之久。这三年里被围困的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的情绪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从战前的4%上升到64%,被医学界称为“围城高血压”。 加强锻炼。汉代医家华佗创造的“五禽戏”,可使血脉流通、关节流利、气机调畅。后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太极剑等多种健身方法,不仅能强身健体,减轻体重,对慢病也能起到一定预防效果。2016年美国的运动医学会公布一项太极拳的综述研究,发现平均练习太极拳20个周,每周2~3次,可将收缩压、舒张压分别降低6个毫米汞柱和3个毫米汞柱。每周练习太极拳的次数越多,血压下降越好。对于高血压前期患者,打太极拳就可让血压达标。 起居有常。保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益寿延年,就应懂得自然变化规律,炎夏注重防暑降温,寒冬注重保暖,居住环境清静优雅,尽量避免喧嚣嘈杂、空气污染的环境,早起早睡,切勿劳力劳神。 饮食有节。疾病发生与饮食结构和习惯有密切关系,平时要合理膳食,多吃一些谷肉果菜之类的食品,勿暴饮暴食,并适当限制盐的摄入,还需忌酒戒烟。比如,吸烟会造成冠状动脉痉挛,使冠脉中血流缓慢、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肌缺氧,胆固醇、低密度酯蛋白的浓度升高,并使这些物质沉积在冠状动脉壁,加快冠心病发生。 此外,中医认为,四季养生各有侧重,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现在处于冬季,传统医学强调要“冬藏”,提出要精神内守,要使志伏匿,藏而不泄,以此平衡阴阳气血。...

近期,电影《我不是药神》好评如潮,相信很多人看了电影,眼泪会情不自禁地滑落。电影里的每一句台词,都在敲击着我们的内心:“命就是钱”“我不想死,我想活着”“他才二十岁,他只想活着,他有什么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