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07 立秋养生:顺应时节变化,调整养生策略,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当第一缕秋风轻轻拂过,立秋,带着季节的更迭与岁月的沉淀悄然而至。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此时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人体也需顺应时节变化,调整养生策略,以达身心和谐、健康无忧。
饮食调养:滋阴润燥,少辛增酸
立秋之后,天气逐渐由热转凉,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变得干燥。中医认为,燥易伤肺,而肺为娇脏,喜润恶燥,所以此时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主,以保护肺脏。
多吃具有滋阴润肺功效的食物,如银耳,它富含天然植物性胶质,长期食用可滋阴润肤,祛除脸部黄褐斑、雀斑;百合,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对于秋季常见的干咳、失眠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梨,汁多味甜,具有清热降火、润肺去燥、化痰生津等功效,无论是生食还是煮成梨汤,都是秋季养生的佳品。
同时,要遵循“少辛增酸”的原则。辛味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过多食用易耗伤肺气,加重秋燥症状。而酸味食物有收敛肺气、滋阴润燥的作用,可适当多吃,如葡萄,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等功效;山楂,能消食化积、活血化瘀,还能增强免疫力。
此外,秋季也是进补的好时节,但进补不宜过早,且要适度。可先食用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禽蛋、奶制品、豆类等,为身体储备能量,为冬季的进补打下基础。
起居作息:早睡早起,适当添衣
立秋后,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应随之调整。《黄帝内经》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过。一般来说,秋季宜在晚上10点前入睡,早上6 – 7点起床。
在睡眠环境方面,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适宜的温湿度。秋季气候干燥,可在室内放置加湿器或一盆清水,以增加空气湿度,缓解秋燥对呼吸道的影响。同时,要注意保暖,尤其是颈部、腹部和脚部。颈部受凉易引发颈椎病,腹部受凉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脚部受凉则会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因此,立秋后可适当增添衣物,但不宜过早穿上厚棉衣,以免影响身体对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即“春捂秋冻”。不过,“秋冻”也要适度,当气温骤降或身体感到寒冷时,应及时添加衣物,避免着凉感冒。
运动锻炼:适度运动,动静结合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但立秋后,人体的柔韧性和肌肉的伸展度有所下降,运动时要注意选择适合的项目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
可以选择一些较为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这些运动动作柔和缓慢,动静结合,能够调节呼吸,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还能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也可以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如登山、散步等。登山可以增强下肢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还能欣赏到秋季的美景,让人心情愉悦;散步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每天坚持散步30分钟以上,有助于促进消化,改善睡眠质量。
运动时要注意做好热身活动,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避免出汗后立即吹风或洗冷水澡,以免引起感冒或其他疾病。
情志调节:心平气和,乐观豁达
秋季万物凋零,容易引发人们的悲秋情绪。而不良的情绪会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等问题。因此,立秋后要注意情志调节,保持心平气和、乐观豁达的心态。
可以通过听音乐、看书、旅游等方式来舒缓情绪,放松心情。听一些轻松愉悦的音乐,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开阔视野,丰富心灵,让人忘却烦恼;旅游则可以让人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调整心态,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此外,还可以多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宽容待人,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亦莫先于顺应自然。立秋时节,让我们从饮食、起居、运动和情志等方面入手,遵循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以饱满的精神和健康的体魄迎接秋天的到来,享受季节更迭带来的美好与宁静。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