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立秋 Tag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阳达黄经135°,在每年公历8月7、8日或9日。 “立”,是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在节气排列顺序上,处暑在立秋之后,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末暑)才出暑。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小暑、大暑、处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末暑)。“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暑天比较长。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减少或下降。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立秋时,古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49] [51-52]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立秋作为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暑去凉来,但并不意味着酷热天气的立即结束,此时仍处于“三伏天”,暑湿未退,而秋季的燥邪已悄然而至。因此,立秋后的养生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养生要点,帮助您顺应季节变化,保持健康。 一、饮食调养 滋阴润肺 立秋后,天气逐渐干燥,燥邪易伤肺,应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养阴润肺功效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南瓜、梨、蜂蜜、芝麻、杏仁等。这些食物不仅能滋润肺部,还能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酸性食物有助于收敛肺气,可适当食用橘子、柠檬、石榴、番茄、乌梅、葡萄等应季果蔬。 平衡膳食 虽然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但现代人由于夏季常使用冷气空调,苦夏经历减少,一味进补已不再适宜。尤其是患有胃肠道疾病、高血脂等人群,更应注意饮食的均衡与适量。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足量饮水,避免过多食用辛辣刺激、油炸、膨化食品等,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健脾祛湿 立秋至秋分前为“长夏”,此时湿气容易困脾,可适当多吃山药、薏米、红豆等食物,有助于祛湿健脾。 二、起居调整 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中提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即秋季应早睡早起,以顺应阳气的收敛和肺气的舒展。一般建议晚上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并争取每天午睡半小时。 保暖防寒 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早晚天气凉爽,应及时增减衣物,避免着凉。夜间休息时,空调不要开得过低,必要时适当关窗保暖,保护脖子、后背、脚部等血管丰富的部位。 三、运动锻炼 适量运动 立秋后,秋高气爽,是开展运动锻炼的好时期。但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免阳气耗损过多。可选择慢跑、散步、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平缓轻松的运动项目,以微微发汗为宜。 增强体质 适量的运动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抵抗秋季易发的呼吸道疾病。 四、情志调养 保持好心情 秋天气温下降,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减缓,容易引起情绪低落、心烦意乱。此时应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多和朋友家人交流,积极运动以排解不良情绪。 心理调节 秋季是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高发期,应注意心理调节,避免陷入“悲秋”情绪中。可通过冥想、阅读、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 五、疾病预防 防秋燥 秋季干燥,易出现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等症状,即“秋燥综合征”。可通过多喝水、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使用麦冬、菊花、百合等煎水代茶饮等方式来预防。 防感冒 立秋后昼夜温差大,易感冒。应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夜间着凉。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防暑降温 立秋后虽天气渐凉,但“秋老虎”仍有可能出现,应继续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避免中暑。 六、特别提示 对于体质虚弱、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肝肾亏虚者,可适当服用一些滋补肝肾的中成药,如左归丸等,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秋季养生应注重整体调养,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方面入手,做到综合调理,以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 总之,立秋后的养生应以滋阴润肺、平衡膳食、早睡早起、适量运动、保持好心情和疾病预防为重点。通过科学合理的养生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保持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