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中医药 Tag

2016~2020年素养水平变化情况(%) 10月25日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布会获悉,“十三五”期间,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水平保持高位,2020年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20.69%,较“十三五”初期增长近8个百分点,公众对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理解认同不断加深,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医药维护健康的比例不断增加。 五年时间,由“知”到“信”,由“信”到“行”,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对公众生活的影响愈发显著。 在社区,晨练的群众打起了八段锦;在校园,越来越多稚嫩的小手捧起中药,成了“小中医迷”;在医院,中医适宜技术备受患者青睐,中药香飘满了诊室……调查表明,“十三五”期间,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率、阅读率、信任率总体上稳中有升,行动率连年上升且增长幅度最大,反映出随着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工作的有力推进,公众不仅认识到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对自身健康状况具有积极作用,更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传播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 “十三五”期间,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逐年提高,其中2020年涨幅最大,提升至20.69%。这一年,中医药人奔赴抗疫一线,中西医结合协同救治患者,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全程深度参与和广泛宣传,让信中医、爱中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五个维度均呈现较为明显增长趋势,中医药基本理念、中医药公众适宜方法增幅最大,反映出公众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及知识储备日益增加,也更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中医药。 发布会上还公布了对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普及渠道、普及方式和普及场所等的调查结果。电视仍是公众获取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的第一渠道,新媒体类大众媒体阅读率呈现强势增长,公众更倾向于通过咨询专业医疗机构获取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医疗服务机构是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普及主要场所,工作单位及学校普及率提升最为显著。 针对调查结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工作力度,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丰富中医药文化活动,支持创作中医药文化精品,创新传播载体和形式,为公众提供科学、权威、综合、便捷的中医药健康生活指导。深入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帮助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激发学生对以中医药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充分发挥医疗服务机构、工作单位等在中医药健康教育方面的优势,推动医疗服务机构、工作单位、社区居委会、乡村群众活动场所等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巩固基层中医药文化传播阵地。...

移动互联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智能手机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获取互联网信息,“跨界融合”和“连接一切”的移动互联时代为中医药科普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和规范中医药防病治病知识传播普及,营造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普,是亟需回应的时代命题。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势不可挡,移动互联时代为中医药科普带来新的机遇。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已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今年6月发布的全国首个中医药科普报告《中国中医药科普报告(2020)》显示,新媒体现已成为我国中医药科普的主力军,2020年活跃的中医药科普新媒体平台25个,各平台粉丝总量近7500万。传统中医药科普工作很大程度上受时间、空间、地点的限制,科普工作需借助场馆、宣讲、课堂、著作等手段,与之相比,移动互联时代中医药科普工作往往仅需一部智能手机,作品形式以手机短视频、文章等为代表,直接面向受众,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频度更高、准度更精,可以轻松实现定制服务和定向推送,这为中医药科普工作带来宝贵机遇。如何抓住移动互联时代的机遇,推出高质量中医药科普网络作品,是中医药科普工作者必须要回答好的“时代之问”。 占领移动互联网制高点,中医药科普需要积极应对移动互联时代的挑战。移动互联时代的中医药科普是靠作品赢得口碑、获得点赞,若要占领移动互联网的制高点,前提是创作既有深刻内涵,又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科普作品。从目前网络中的作品题材来看,与历史文化、现代科技、运动健身和金融投资等领域的科普作品相比,不得不承认中医药网络科普呈现出从业人员少、优质作品少、有影响力的博主少等特征,这与群众对养生保健的强烈需求严重不符。究其根本,中医药科普工作者需打破常规,掌握移动互联的时代特征,培养跨界思维、融媒体技能和“出圈”意识,以积极心态、主动姿态拥抱互联网科技。 做好移动互联时代中医药科普,要让科普变得有识、有趣和有效。中医药科普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群众了解中医、选择中医的引路人,为群众提供正确、科学的中医药常识,所有中医药人都应当重视移动互联时代的中医药科普工作,为做好移动时代中医药科普工作助力添彩。要让科普变得“有识”,围绕群众关心的健康养生、养老保健等领域,用科学的语言解读中医药的作用机理和疗法疗效,增强科普工作的科学性,从知识层面及时回应网络谣言。要让科普工作变得“有趣”,移动互联时代的科普工作更注重受众体验,这就要求中医药科普突破枯燥乏味、中规中矩的理论解说,通过录播短视频、网络动图、手绘等形式,适当运用相声、脱口秀等幽默方式,让中医药科普变得更具趣味性。要让科普工作变得“有效”,要认真研究移动互联时代科普工作规律,鼓励临床医生、中医药院校师生等参与网络科普作品创作,并将其纳入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等工作评价体系,以群众的点击量、转载量作为核心指标,强化中医药科普工作的共情效应。(刘波   贵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