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心脏 Tag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意思是说孩童时期养成的习惯与性格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近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新研究为中国这句古话增加了新的内涵。研究认为,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乐观、快乐、自尊、有归属感以及感觉被爱的水平越高,成年后的心脏代谢状况就越好。 早年心理资产多,心脏代谢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意识到心脏与心理、精神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黄帝内经》记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属也”。意思是说,心气的充沛和心血的充盈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双心”医学诞生,心脏生理和精神心理共治的理论体系与传统医学可谓殊途同归。 过往研究显示,乐观和快乐等积极情绪能促进心脏健康,但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老年人,《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刊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这项新研究更注重生命早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人员从1994年开始对近3500名平均年龄为16岁的美国高中生随访了24年,记录了可以衡量他们心脏代谢水平的数据,包括血脂、血压、血糖、c反应蛋白(衡量炎症的指标)、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心脏代谢健康意味着:1.身体质量指数和腰围在理想范围内;2.血糖正常(未服药降血糖);3.理想的胆固醇水平(不服用降低胆固醇的药物);4.正常血压(不服药降低血压);5.没有心血管疾病的迹象,如先前的心脏病发作或中风。 研究将积极情绪细致地总结为“五大心理资产”,即乐观、快乐、自尊、有归属感和被爱的感觉。经过一系列调研发现,心理资产每增加一项,就会使心脏代谢健康的可能性增加12%;拥有4~5项心理资产的青少年,成年后保持心脏代谢健康的可能性要高69%。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主治医师李园园说,这说明积极情绪具有一定累积效应,纵观整个生命周期也是这样。青春期是儿童发育到成人的重要转折时期,青春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所以情绪起伏也较大,遇到学业、家庭问题时很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如果将心脏疾病的发现比作果实,青少年时期潜藏的心理问题则属于树根层面的问题。 哈佛大学曾进行过一项跨越80年的研究,对724名参与者以及他们的子女进行了终其一生的追踪研究。在探索哪些早年因素会影响晚年幸福安康的问题时,研究人员猜测了耐力、身材、运动、家族遗传等健康要素,也猜测了社交、父母学历、家庭阶层等社会要素,但最终发现,与晚年健康分数显著相关的竟是“童年是否温暖”的相关因素。同时,他们还发现,童年温馨有爱的人,心理更健康,未来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心理应对机制、人际关系等评分更高,社会适应能力、抗压能力等也更强,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五项“资产”让心脏强大 专家们表示,负面情绪、压力环境都会损害心脏健康,而积极情绪对于心脏的疗愈作用有时可能胜过任何药物,具体到每一种积极的情绪,它们的“功效”有所不同。 乐观,心脏的“修补匠”。有研究认为,悲观主义与炎症、血压升高等有关,乐观则是一种放松机制,也是一种复原能力,能够让人更快地从紧张状态中复原,避免因精神紧张带来的生理性损伤。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研究显示,乐观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和改善新陈代谢来提升心脏免疫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分析说,乐观的人能更好地控制饮食、劳逸结合,也容易做出更多健康行为、健康决策,以及接受健康建议,如积极戒烟戒酒等,这对于预防和控制心脏疾病都有积极作用。 适度快乐,心血管负担轻。美国克利夫兰大学的一项研究找到了快乐作用于心血管健康的机制。他们发现,当人感到快乐时,会表现出心率和血压下降。这意味着,动脉和血管的压力会减轻,心脏就不必那么费力地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并且当罹患心脏病时,中风或心脏骤停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不过,张海澄表示,快乐要适度,过度欢喜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尤其不好。情绪突然的兴奋会刺激体内的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影响心肌细胞代谢,导致心肌缺血或引发心律失常。 自尊水平高,心脏有韧性。李园园表示,自尊定义为自我尊重、自我关爱,是对自己较为满意的一种心态,自尊、自信的人,人际关系大多都维持得不错。过往研究证据表明,当人们拥有高自尊水平时,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及自卑等负面自我评价都相对更少。巴西学者曾在巴西圣保罗州一家医院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会在治疗后出现一些心理不适应,比如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或手术治疗、一些过激的行为活动受限、需要家人照看等,而自尊水平高的患者,往往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且更积极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归属感,心脏的“保护伞”。归属感是自己感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双心门诊(心理心脏多学科门诊)心内科主治医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双心学组副组长彭娟说,“与社会脱节的健康危害相当于每天吸15支香烟,而伴随归属感而来的社会关系是保护因素,当我们觉得自己得到了支持、不孤独时,我们能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此外,归属感强的人,能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生活方式更健康,在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更高,在突发心脏疾病的时刻也更容易获得帮助,这无形之中为心脏健康创造了一个保护环境。 爱让心脏更强壮。近十年来,来自《心理科学》《生物心理学》及《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多项研究表明,爱能降低血压和心率,帮助我们拥有更健康的动脉,减少心脏疾患。彭娟解释道,过往有一些证据提到,当我们与爱人深情相拥,身体会释放催产素,可以调节压力反应、降低血压;大脑也会释放多巴胺等激素,心跳会加快,长远来看会让心脏更强壮,跳得更有劲儿。爱人之间的生活方式也会互相影响,诸多证据表明,已婚人士常常生活更规律,健康饮食、积极锻炼的可能性也更高。 修心是一生的功课 彭娟说:“临床中发现,有的不良情绪可能会被误判为心脏疾病,而有的心理问题确实也引发了心脏疾患。所以,不少医院都设立了双心门诊,由心内科医生和心理医生联合坐诊,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必须标本兼治,身心同治。”心理资产一部分受遗传因素影响,即先天具备乐观开朗的性格,另一部分则依赖后天的培养。专家建议从以下四方面努力,增加自己的心理资产。 保持精力旺盛。身体健康是实现其他需求的必要“物质基础”,具体要做到均衡膳食、坚持锻炼、控好体重、规律作息、戒烟限酒。需要强调是,在体育锻炼中,除了做好常规的有氧运动、力量练习和拉伸训练外,也可以做一些“养心”的运动,比如瑜伽、八段锦、太极拳等。 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受教育程度高,知识和阅历丰富,自信和自尊感就更强,解决问题和抗挫折能力也更强。不断学习,锻炼思维能力,尤其对老年人来说,面对衰老和退休,需要平衡心中的失落感,保持学习能力,开发更多兴趣爱好,让自己的精神生活永远丰盈。 拥有舒适的社交圈。社交对获得尊重、爱和归属感都十分重要。个人需要具备和谐的家庭关系、亲密的友谊关系以及同事、同学、邻里等支持关系。伴侣、子女等核心关系对个人而言尤为关键,所以遭遇丧偶、失独的人群,尤其应当重视自己的心理调节,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帮助,以免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在社交过程中,志趣相投、互相补足是最理想的状态,关系的质量胜过数量。 改变不幸童年的影响。尽管心血管疾病大部分会在55岁以后发作,但潜在的影响已在青少年期开始。实践证明,良师益友的关心、爱人的抚慰,以及行善施爱,都可以帮助人们走出童年阴影,迎接光明的人生。李园园表示,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状态应多加关注,从诸多统计数据能看到,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增长趋势,焦虑抑郁的孩子比以前更多了,临床当中,心理问题进展成心身问题的孩子也在增多,家长要维护家庭和谐,关注孩子尤其是青春期阶段的心理状况,及时纾解并给予积极引导。...

秋冬季节,又到了心血管疾病高发期。因为寒冷会导致血管收缩、痉挛,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粘滞度增高,从而诱发冠脉管腔狭窄而致心绞痛发作,甚至发生心肌梗死,所以冠心病被公认是心血管疾病中危害公众健康的“杀手”。那么,应该如何防治冠心病,科学保养心脏呢?为此,人民网专访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徐凤芹,为大家讲解心脏保养的相关知识。 “长期规律锻炼能使心脏的重量、容积增大,安静时心率缓,心室壁增厚,使其每次收缩变得强韧有力。有运动习惯的人往往心肺耐量更好,身体更健康。”徐凤芹表示,对于中青年人群,有氧运动是提高心肺功能的首选,常见运动包括骑自行车、登山、游泳等。而对于老年心脏病患者,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选择较和缓的次极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建议至少每周3次,每次15-20分钟,才能达到锻炼效果。在运动开始前建议做5-10分钟的热身准备,以更好地提高心肺适应性。运动结束后,可进行5分钟的放松活动,以防止血压骤降或头晕。 徐凤芹介绍,中医将冠心病归属于“胸痹”,主要病因是心脉闭阻不通,或虚证或实证,或寒证或热证。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具有一定优势,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起到保护血管、改善微循环、降脂、降血黏度、抗氧化等作用。 徐凤芹提供治疗胸痹全周期三方,用于冠心病斑块不稳定期、斑块稳定期及养生康复。 不稳定斑块期:活血解毒汤。患者出现胸闷、胸痛、压榨感、紧迫感、窒息感,疼痛伴有出汗,且运动后加重的情况,可遵医嘱使用解毒活血汤,起到补气、活血、祛浊、化瘀的作用。瘀毒期相当于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发较急,当出现该病症状时,患者应当及时停止活动,休息,服用药物,并及时向急救中心进行呼救。 稳定斑块期:愈梗通瘀汤。老年冠心病患者久病多瘀多虚,病情复杂,症状迁延,常有气虚血瘀证候表现,即胸闷、胸痛反复发作、气短乏力、舌边有齿痕、脉沉细滑。劳累时诱发,伴舌暗淡、舌白腻,适合使用愈梗通瘀汤。其中,佩兰、陈皮、半夏、广藿香化痰祛湿化浊,紫丹参、全当归、延胡索活血化瘀,生大黄有助清热解毒作用。 养生代茶饮:双参合欢茶。此代茶饮可以预防心脏急性事件、保持心脏功能稳定、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适合气阴两虚,心慌胸闷、气短乏力,失眠心烦、血瘀明显的患者,并伴有舌淡舌暗、苔薄白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舌苔厚腻、形体偏胖、湿气较重的人群,不适合饮用此茶,或在中辨证论治指导下加减使用。 最后,徐凤芹表示,良好的心肺功能是健康的基石,心肺功能好的人不会轻易感到疲倦,工作效率更高,心血管病发病率也更低,所以一定要戒烟、戒酒,远离高脂高盐高糖饮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控制体重、均衡饮食、积极运动、远离烟酒……这些护心原则众所周知,可现实生活中,当压力和繁忙接踵而至时,这些原则在很多人身上便只成了口号,而非行动。医生们的工作可能比很多人都繁重,但他们却有一套自己的护心秘诀。5位著名心脏专家,来与大家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教授 洪昭光 利用零散时间锻炼 古今中外,所有医学家都很重视体育运动。2500年前,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在爱琴海边的山上刻着几句话:“你想健康吗?你就跑步吧,你想聪明吗?你就跑步吧。你想美丽吗?你就跑步吧。”这足以证明运动对健康、长寿、防病的重要性,所以我非常推崇运动护心。 平时工作忙,如果没有大块的运动时间,我喜欢利用零散时间锻炼,难度不用太大,只要长期坚持,就能收获良好的强身健体效果。比如,我会在看新闻联播时原地跑几分钟,然后休息一会儿,既节省时间,运动效率又高,可以强健筋骨,加强血液循环;我还喜欢搓手、拍手,给自己做个全身按摩,方法很简单:两只手互搓发热后,利用这个余温从上到下搓揉一下脸、耳朵、肩膀、胸部、腹部、双膝、脚心,全身都会觉得很舒服。 世界卫生组织莫尼卡方案有关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地区性变化的调研,曾访问了一位104岁的老太太,身体健康、精神矍铄,还能爬树,她一直练习摇橹划船的动作,肩、肘、手指、腰、髋关节都跟着动,我也跟着学,做起来不费力还很舒服。古人苏东坡也爱健身,坚持做八段锦和全身按摩。他曾说:“初数日不甚觉,百十日后功效不可量,胜过药食百倍。”我将这句话记在心中,一直坚持,不仅身体健康,心情也会跟着好起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张海澄 给心脏留一个“小课间” 人们白天要不停走动、工作,心脏也会跳得急促且有力,晚上进入休息状态,心脏便会调整为“休眠模式”,跳动变缓、搏动减弱。如果此时人们还在加班、熬夜、玩游戏,心脏就会“抗议”。所以,保护心脏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张弛有度,既要规律锻炼,让心脏跳得快一点,也要让心脏有放松休息的时候,这样血液循环才能满足心脏、大脑、肝肾、肌肉等的需要。 我平时工作紧张,最能坚持的运动就是快步走。上下班途中,提前几站下车走一走,天气好的时候还会骑自行车。如果工作忙需要赶时间,就选择晚饭后或睡觉前,做连续半小时以上的运动,身心都能得到放松。天气不好时就在家运动,买个脚踏车,前面放上平板电脑,看一看喜欢的节目,这样运动不累还容易坚持。 工作时,每个小时我都会给自己上个闹钟,起来走几步或去趟洗手间。人的精神一直紧绷,心脏也会紧张,所以要给心脏也留一个“小课间”。花几分钟时间活动一下,比如两手平伸,举过头顶,然后双手合十,从胸前慢慢放下来,30次为一组;还可以将胳膊从前往后画圈,再反向从后往前画圈,前后交替各做10组;也可以两手交叉放在颈部,颈部往后顶,手往前压,两肘向后,肩部外展;周末休息时,尽量集中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 李军 每天六千步,睡前会冥想 预防心血管病,良好的生活方式十分重要。饮食有节、运动有常、心情平和、睡眠宜足一直是我遵循的“护心法”。 饮食有节。要做到按时吃饭,控制食量,饮食结构合理。由于早、中、晚人体的消化能力不同,所以一日三餐的饮食结构和食量也有差异。一般我会做到早饭吃得精;午饭吃得多,这里的“多”并非量大,而是种类丰富,吃到七八分饱即可;晚饭宜少。 运动有常。心内科医生工作强度大,所以要特别注重科学运动和放松,来保证身心健康。我每天都会快步走6000步,花10分钟时间打一遍易筋经,能有效舒展筋骨,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这种古老的功法开始做并没有特别的感觉,过三四个月会发现变得神清气爽,体力充沛。如果白天事情多,没能完成运动计划,我会在晚饭后30分钟锻炼一会儿,通常晚上9点前结束。按照中医理论,尽量不影响晚上阳气的收藏。 心情平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始终告诉自己要怀揣一颗仁慈之心、有奉献精神,遇事不要急躁,积极乐观地面对,因为方法总比困难多。这样的心态才有助呵护心脏,预防心血管疾病。 睡眠宜足。夜晚睡好觉才能保证第二天精力充沛,睡得好既要早点上床,也应睡得充足。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是子时阴阳交替的时间,此时一定要保证深度睡眠,如果错过这段时间,即使睡足了,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我一般10点多就上床,为了酝酿睡意,睡前会打坐冥想十几分钟,意守丹田,配合呼吸慢慢舒缓下来,让思绪逐渐趋于平静。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李剑 闲时听音乐,周末去郊游 心内科医生的门诊和手术量都很大,工作日时常不能按时吃饭,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心脏会不堪重负。 我放松身心的方法就利用点滴时间,比如走路、坐车、做饭、洗碗、洗澡的时间,听喜欢的音乐或相声。特别是洗澡时,享受温暖的淋浴,让自己放慢动作,有时跟着演唱者一起哼唱起来,回音效果好,身心都会很放松。每天如果有时间,我还会冥想10分钟,戴上降噪耳机,让自己安静下来,中午会留出20分钟休息时间。 到了周末,我最喜欢跟家人到公园或郊外游玩,晒晒太阳,跑跑步,听听鸟叫,闻闻花香,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美景,或到农舍采摘新鲜瓜果,让生活节奏慢下来,享受生活的简单与快乐。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邓捷 吃得很“讲究”,练习深呼吸 我很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平时不吸烟,也很少饮酒,特别重视“吃得好”。 即便再忙都会吃早餐,而且要丰盛,包含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一点烫熟的青菜、几片面包,有时也会喝些粥或豆浆。我最重视午餐,品种很丰富,比如会吃一些瘦肉、鸡肉,摄入最多的还是鱼类,有很好的护心作用。另外,午餐要吃够蔬菜,要做到颜色杂、总量多,以绿叶菜为主,比如菠菜、油菜、小白菜,以及各种杂豆。最近几年随着年龄增长,我的晚饭量有所减少,也很清淡,通常是将蔬菜用热水焯一下,凉拌或蘸酱吃,晚饭只吃七八分饱。 医生平时工作紧张,但再忙我都会在睡前放松一下,把一天的紧张情绪或烦恼放在一边,练习深呼吸,方法是:坐在一个较舒适、硬度适中的椅子上,慢慢吸气,心里默数四下,然后屏住呼吸,心里默数七下,再慢慢呼气,心里默数八下,循环做数次,直到感觉自己全身放松下来,心情逐渐安静,有困意了再上床睡觉,能大大提高睡眠质量。周末我会让自己彻底放松下来,适当补补觉,卸下一周的劳累,休息过后再到公园里跑跑步、跳跳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