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立秋养生:顺应天时,调养身心

立秋养生:顺应天时,调养身心

立秋后,天气进入“热凉交替”模式,昼夜温差显著增大,空气湿度逐渐降低。这种特殊的气候条件易引发感冒、呼吸道疾病、胃肠道不适及皮肤干燥等问题。中医强调“天人相应”,此时养生需以“养阴润燥、防暑防寒、调和阴阳”为核心,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方面综合调理,帮助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季。

一、饮食调养:滋阴润燥,清淡温补

1. 滋阴润燥,缓解秋燥

秋季空气干燥,易伤肺津,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饮食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多食用白色食物(中医认为白色入肺),如:

  • 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可煮百合粥或银耳百合羹。
  • 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适合炖汤或煮粥。
  • :清热生津、润燥化痰,可直接食用或炖冰糖雪梨。
  • 莲藕:清热生津、凉血散瘀,可凉拌或炖汤。
  • 蜂蜜:润肺止咳、润肠通便,晨起温水冲服或搭配水果食用。

2. 少辛增酸,平衡阴阳

秋季肺气旺,过食辛辣易耗伤津液,加重秋燥。应减少辣椒、生姜、花椒等辛辣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酸味食物以收敛肺气,如:

  • 苹果:生津止渴、润肺除烦。
  • 葡萄:补气血、益肝肾、生津液。
  • 石榴:生津止渴、收敛固涩。
  • 山楂:消食化积、活血化瘀。

3. 适量进补,避免滋腻

民间有“贴秋膘”的习俗,但立秋后消化功能逐渐减弱,不宜突然大量进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可选择清淡易消化的优质蛋白,如:

  • 鱼类:脂肪含量低,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如鲫鱼汤、鲈鱼。
  • 瘦肉:如鸡肉、鸭肉,性凉,适合秋季食用。
  • 蛋类:鸡蛋、鹌鹑蛋,营养丰富,易于吸收。

4. 忌食生冷,保护脾胃

秋季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应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如:

  • 冷饮、冰西瓜: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
  • 烧烤、油炸食品:辛辣燥热,易加重内热。

二、起居作息:早睡早起,防寒保暖

1. 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

秋季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作息原则,晚上9-10点入睡,早晨5-6点起床,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午休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避免过长影响夜间睡眠。

2. 防寒保暖,重点保护关键部位

昼夜温差大,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 头部:避免长时间吹风,外出可戴薄帽。
  • 颈部:受凉易引发颈椎病,可穿高领衣服或佩戴围巾。
  • 腹部:脾胃喜温恶寒,夜间睡觉需盖好腹部,避免穿露脐装。
  • 脚部:寒从脚起,睡前可用热水泡脚(40℃左右,15-2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3. 保持室内湿度,缓解秋燥

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绿植(如绿萝、吊兰)增加室内湿度,保持空气湿度在40%-60%之间,缓解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

三、运动锻炼:适度温和,避免大汗

1. 选择舒缓运动,增强体质

秋季适合轻松平缓的运动,如:

  • 散步:每日30-6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 太极拳:动作柔和,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
  • 八段锦:通过拉伸、扭转动作,调理脏腑功能。
  • 瑜伽:舒缓身心,增强身体柔韧性。

2. 运动注意事项

  • 时间选择:避免清晨气温过低时运动,可选择上午9-10点或下午4-5点。
  • 强度控制:以微微出汗、不感觉疲劳为宜,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
  • 运动后保暖: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避免受凉。

四、情志调摄:保持平和,预防“悲秋”

秋季万物萧条,易引发悲忧伤感的情绪。中医认为“肺在志为忧”,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应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以下方式调节情志:

  • 多晒太阳:阳光能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情绪。
  • 培养兴趣爱好:如读书、绘画、养花等,转移注意力。
  • 与亲友交流:分享心情,避免孤独感。

五、疾病预防:重点防护,未病先防

1. 预防感冒

秋季昼夜温差大,是感冒的高发期。应注意:

  • 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
  • 外出佩戴口罩,减少病毒传播。
  • 感冒初期可多喝热水,适当服用维生素C,增强抵抗力。

2. 预防呼吸道疾病

秋燥易伤肺,诱发咳嗽、咽炎、支气管炎等。建议:

  • 外出佩戴口罩,减少冷空气和过敏原的刺激。
  • 室内保持湿度,避免干燥空气刺激呼吸道。
  • 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需遵医嘱加强防护。

3. 预防胃肠道疾病

秋季是胃肠疾病的高发期,应注意:

  • 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变质食物。
  • 规律饮食,少吃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 适当食用温热性食物,如红枣、姜汤、山药等,保护胃肠功能。

4. 预防皮肤干燥

秋季空气干燥,易导致皮肤瘙痒、脱皮。应:

  • 减少洗澡次数,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油脂层。
  • 洗澡后涂抹保湿乳液,保持皮肤滋润。
  • 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
标签: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