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月16 超加工食品:健康风险、全球现状与应对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在权威期刊《循环》发布科学声明,明确指出过量摄入超加工食品,会显著提升人们患心脏病、2 型糖尿病、肥胖症的概率,同时还会增加全因死亡风险。这一结论再次引发全球对超加工食品的关注,而要深入理解超加工食品,需从其分类定义入手。 超加工食品的界定源于巴西圣保罗大学研发的 NOVA 食品分类系统,该系统将食品划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未加工或最低程度加工的食品,像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鸡蛋、牛奶以及各类谷物等,这类食品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本身的属性; 第二类为加工烹调原料,例如食用油、食盐、蔗糖、食醋等,主要用于日常食品的烹饪调味; 第三类是加工食品,通常由前两类食品制作而成,比如罐装蔬菜、罐装鱼、原味坚果以及轻度烘焙的面包等,其加工过程相对简单,仍能清晰识别原材料; 第四类便是超加工食品,它经过复杂的工业加工流程,制作过程中常添加香料、色素、乳化剂、增味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最终成品多为方便即食、口感美味的食物,但已几乎无法识别出原始原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工业加工食品并非都等同于对健康有害的超加工食品。美国心脏协会特别提出,部分全麦面包、低糖酸奶、番茄酱以及原味坚果、低盐豆类酱料等加工食品,营养成分尚可,可根据实际情况纳入日常饮食。 而生活中真正需要重点警惕的,是那些高脂、高糖、高盐的超加工食品,具体包括火腿、午餐肉、香肠、腊肉等加工肉类,碳酸饮料、果茶、奶茶、含乳饮料、含糖茶饮、含糖咖啡等含糖饮料,以及由白米、白面等精致谷物经高温油炸制成的食品。 这类食品营养质量极低,不仅饱和脂肪、添加糖、钠含量偏高,能量密度大且膳食纤维含量少,还可能通过多种途径损害健康,比如加快食物消化吸收速度、干扰人体食欲调节机制导致过量进食,其含有的添加剂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还可能对肠道菌群平衡和人体代谢功能造成潜在干扰。 从全球范围来看,超加工食品的消费已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征。在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高收入国家,超加工食品在食物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人均供能比(即某种食物提供的能量占一日总能量的比例)分别高达 57.9%、56.8% 和 45.1%;即便在巴西、智利、墨西哥等中等收入国家,超加工食品的人均供能比也分别达到 19.7%、28.6% 和 29.8%。 我国超加工食品消费增长同样迅猛,1990 年至 2019 年,加工食品的消费量占比从 1.5% 大幅攀升至 28.7%。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业化生产对成本的过度追求、人们对食物便捷性的高度依赖,以及对高油、高盐、高糖食物难以抗拒的口味偏好,共同推动了超加工食品在全球餐桌上的 “崛起”。 面对超加工食品带来的健康挑战,多国已相继出台限制措施。2014 年,巴西发布《巴西居民膳食指南》,明确建议民众优先选择未加工或最低限度加工的食品,尽量避免超加工食品;哥伦比亚则实施 “糖税” 政策,自 2023 年起对超加工食品及饮料征收健康税,并根据食品中添加糖的含量实行分级征税;英国计划从 2025 年 10 月开始,禁止在儿童电视节目和在线平台投放高脂、高糖、高盐食品的广告,同时推行食品 “交通灯” 营养标签制度,通常将高脂、高糖和高钠的超加工食品标记为 “红灯”,以此引导消费者做出更健康的选择。 为有效避免居民过量摄入超加工食品,需要从食品生产商、零售行业、政策制定等多个层面协同干预。例如,可对超加工食品实施分级税制,通过税收杠杆调节其生产与消费;推行超加工食品健康标识制度,让消费者直观了解食品健康属性;增加科研经费投入,深入评估超加工食品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同时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管控,规范超加工食品的生产标准。 对 个人而言,也需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首先要学会查看食品标签,优先选择成分简单、食品添加剂种类少的产品,若食品配料表过长,且包含大量难以理解的化学名词,那么该食品大概率属于超加工食品。日常饮食中,应尽量选择天然和简单加工的食物,多摄入全谷物、新鲜蔬果,以及富含优质蛋白质的奶类、豆类和未加工的水产、畜禽类;烹饪时选择健康植物油,减少动物性油脂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将每日烹调油用量控制在 25~30 克。此外,尽可能在家就餐,采用蒸、炖、煮、烩、凉拌等烹饪方式,减少食物营养流失;选择水果、酸奶、原味坚果等健康零食作为加餐,尽量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与代糖饮料,逐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