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科学管理血压,守护心脑血管健康

科学管理血压,守护心脑血管健康

作为我国疾病负担最沉重的慢性病之一,高血压的诊断、分级与管理始终是公众健康领域的核心议题。《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2》的数据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发病率已达 27.8%,患者总数突破 2.45 亿;65 岁以上老年人群中,这一比例更接近 50%。更值得警惕的是,大量人群处于 “高血压前期”—— 虽未达到确诊标准,但悄然升高的血压已在持续威胁心脑血管健康,成为潜在的健康隐患。

一、高血压分级:“就高不就低”,明确风险等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 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南》)明确,高血压分级是识别患者风险、制定治疗方案的核心依据,分级遵循 “就高不就低” 原则:无论收缩压(高压)还是舒张压(低压),只要其中一项达到更高等级标准,即按该等级判定。等级越高,血压问题对健康的威胁越大,具体分级如下:

正常血压:收缩压<120 毫米汞柱,且舒张压<80 毫米汞柱;

正常高值(高血压前期):收缩压 120~139 毫米汞柱,和 / 或舒张压 80~89 毫米汞柱;

1 级高血压(轻度):收缩压 140~159 毫米汞柱,和 / 或舒张压 90~99 毫米汞柱;

2 级高血压(中度):收缩压 160~179 毫米汞柱,和 / 或舒张压 100~109 毫米汞柱;

3 级高血压(重度):收缩压≥180 毫米汞柱,和 / 或舒张压≥110 毫米汞柱。

其中,“正常高值” 即 “高血压前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预警信号。研究表明,与血压正常人群相比,高血压前期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均会成倍增加,需重点关注。

二、高血压前期:这些人群需重点警惕

并非所有高血压前期人群风险都相同,以下 9 类人群因合并更多健康隐患,需格外警惕血压进一步升高,应定期监测并提前干预:

年龄超标:男性>55 岁,女性>65 岁;

吸烟相关:主动吸烟或长期暴露于二手烟环境;

血糖异常:存在糖耐量受损(餐后血糖偏高)或空腹血糖异常;

血脂异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偏高,或高密度脂蛋白偏低;

家族遗传: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

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 厘米,女性腰围>85 厘米;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异常升高;

高尿酸血症:男性血尿酸>420 微摩尔 / 升,女性血尿酸>360 微摩尔 / 升;

心率偏快:静息状态下心率>80 次 / 分钟。

若体检发现血压处于正常高值,且属于上述人群之一,建议立即就医咨询专科医生,必要时启动药物治疗,并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预防血压恶化。

三、按风险干预:不同人群的管理策略

《指南》强调,高血压管理的第一步是 “风险评估”,需结合 4 项核心指标: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年龄、吸烟)、靶器官损害(如心、肾、视网膜损伤)、临床并发症(如脑血管病、肾病)。根据评估结果,将人群分为 4 个危险等级,对应不同干预强度:

1. 低危人群

适用范围:血压处于正常高值且合并 1~2 个心血管危险因素,或无任何危险因素的 1 级高血压患者;

干预策略:以 “改善生活方式” 为首选,包括减少钠盐摄入(每日<5 克)、控制体重(BMI<24)、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25 克,女性<15 克)。

2. 中危人群

适用范围:确诊 1~2 级高血压,且合并 1~3 个心血管危险因素;

干预策略: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需在医生指导下 “密切监测血压”(如每周测 2~3 次),定期(每 3~6 个月)评估心、肾等器官功能,根据结果决定是否启动药物治疗。

3. 高危 / 很高危人群

适用范围:合并靶器官损害(如左心室肥厚、蛋白尿)或临床并发症(如脑梗死、糖尿病肾病)的高血压患者,无论血压等级;

干预策略:需 “立即启动药物治疗”,同时严格落实生活方式干预,通过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值(一般患者<140/90 毫米汞柱,高危患者<130/80 毫米汞柱),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四、科学测血压:避开误区,确保数据准确

很多人在家自测血压时,常因方法不当导致数据忽高忽低,甚至误判病情。《指南》明确了居家测血压的 “标准流程”,关键步骤如下:

测量前准备:测量前需安静坐下休息至少 5 分钟,避免饮用咖啡、浓茶或吸烟,排空膀胱;

选择工具:优先使用经过准确性验证的 “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替代易造成汞污染的水银血压计;

姿势与袖带:测量时上臂需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如坐在椅子上,肘部与心脏平齐);根据臂围选择袖带 —— 臂围>32 厘米用大袖带,臂围<24 厘米用小袖带,袖带过松或过紧都会导致误差;
测量与读数:两侧手臂均需测量,取血压较高一侧的数值(遵循 “就高不就低” 原则);相隔 30~60 秒重复测量 1 次,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若两次读数相差>10 毫米汞柱,需第三次测量,取三次平均值;

固定时间:居家测量建议固定时间,如晨起 1 小时内(未服药、未进食)、晚饭后或睡前,减少环境、状态差异对数据的干扰。

无论是高血压前期人群,还是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科学识别风险、精准选择干预方式、规范监测血压,都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关键。通过遵循《指南》建议,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才能有效守护心脑血管健康。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