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 科学饮食新指南:解锁营养与健康密码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科学合理饮食成为大众关注的新焦点。饮食无度易引发肥胖、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过度节食或偏食厌食也会带来诸多健康问题。如何在吃得饱与吃得好之间找到平衡,兼顾美味与营养,吃出健康?记者就此采访了营养学专家。
主食:学会“聪明”选碳水
近年来,低碳水饮食盛行,不少人视主食为“洪水猛兽”,认为不吃米饭、面条就能瘦身或更健康。然而,碳水化合物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完全拒绝主食会带来诸多健康风险。
30岁、体重指数超24的北京朝阳区居民高佳,为减重长时间不吃碳水,只吃蔬菜、水果和鸡胸肉,结果常头晕,体重还反弹。去医院减重门诊就诊后,她才知道碳水并非不能吃。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向雪松指出,问题不在于是否吃碳水,而在于吃什么样的碳水。血糖生成指数(GI)是衡量碳水质量的重要指标。碳水化合物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长期不吃主食会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影响大脑功能,引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等问题,还可能导致代谢紊乱、营养不均衡,增加慢病风险。
主食种类多样,谷物类、薯类、豆类等不同农产品的GI值差异明显。精制谷物如白米、白面的GI一般超80,升糖快且营养流失多;全谷物如糙米、燕麦、藜麦属于中低GI食物,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红豆、绿豆、鹰嘴豆等是低GI、高蛋白食物,搭配米饭可降低整体GI。现代饮食中,精制碳水占比过高,长期食用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建议碳水化合物占每日总能量的50%—65%,尽量选择低GI、高纤维的优质碳水。
不同人群应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主食。老年人易便秘且需控制血糖、保护心血管,推荐燕麦、红薯、杂豆粥,尽量避免糯米;健身和减肥人群若完全不吃碳水可能导致体重反弹,建议多吃红薯、玉米、全麦面包,避免精制糖和油炸主食;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需充足能量,不必追求过低GI主食,可食用杂粮饭、全麦面条,但要避免过量食用甜食和油炸食品。
健康吃主食还有技巧。粗细搭配可降低整体GI值,如“白米+糙米/杂豆”“面条+蔬菜”;“鸡蛋+全麦面包”比单独吃面包升糖慢。烹饪方式也会影响GI值,碳水化合物煮得越烂GI越高,如粥比米饭GI高,土豆泥比烤土豆GI高。每餐主食摄入量约等于自己一个拳头大小即可,还要避免“隐形高碳水”陷阱,某些无糖食品可能含有大量精制淀粉。向雪松表示,与其戒碳水,不如学会“聪明”吃碳水,科学吃主食既能满足能量需求,又能预防慢病。
肉类:控制总量,合理烹饪
临近饭点,四川德阳广汉市北城云璟小区的刘洪斌面对两块猪肉犯了难。老伴高血压、糖尿病复发需清淡饮食,上小学的孙子正长身体爱吃肉,喊着要吃糖醋排骨。刘阿姨将肉一分为二,一块做成清淡的肉丸汤给老伴,一块做成红亮的糖醋排骨给孙子。像刘阿姨家这样有吃肉困扰的情况并不少见。
肉类是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易吸收,还能提供锌、铁等微量元素。但也有人担心肉类脂肪多、热量高,过量摄入会诱发肥胖、脂肪肝及代谢综合征等疾病,增加心血管病等慢病风险。那么,如何吃肉才健康呢?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营养师于凤梅认为,应从用量、种类、烹饪方式等方面科学合理吃肉。首先,控制摄入总量,成人每天畜禽肉或水产类摄入量为40—75克,相当于三四片手掌大小的薄肉片或五六只虾。其次,合理搭配品种,白肉红肉搭配吃,以脂肪含量更低的鱼虾、鸡肉等白肉为主,少吃火腿、腊肉、培根等加工肉类,建议每周不超过一次,同时蔬菜水果配合肉类食用,补充膳食纤维和维生素,避免热量超标。第三,选择适当烹饪方法,通过去脂处理降低热量,如禽肉去皮、猪肉选里脊、牛肉选腱子肉等低脂部位,优先选择蒸、煮、烩、拌等烹饪方法,避免重油重盐增加脂肪和热量摄入。
不同种类的肉食用方法也有差异。火腿、腊肉等高盐高脂加工肉制品,可水煮5分钟后再烹饪,减少亚硝酸盐,并搭配青椒、西蓝花、猕猴桃等高维生素C食物一同食用;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鱼肉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易消化吸收,建议清淡烹饪,少用油炸;鸡肉低脂高蛋白,是健身增肌的优选,建议去皮食用,清蒸、水煮、炖汤为佳;猪肉富含血红素铁和优质蛋白质,但饱和脂肪酸较高,建议优先选择里脊、后腿瘦肉,烹饪前剔除白色脂肪层。
不同人群吃肉也有讲究。老年人蛋白质合成和消化能力下降,建议优选鱼肉等易消化肉类,每天摄入100—150克,分两餐食用,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促进铁吸收;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需大量优质蛋白质、铁、锌等,建议红白肉搭配,少吃加工肉;孕期需增加铁摄入,哺乳期需额外每天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建议定期吃水产品,避免食用生肉、刺身,少吃动物肝脏;健身人群增肌需高生物价蛋白,运动后可多吃鸡胸肉,少吃高脂红肉,蛋白粉缺血红素铁,不能替代天然肉类。不同类型的慢病患者适合食用的肉类也有区别,如高尿酸痛风患者推荐多吃焯水白肉,少食浓肉汤、内脏、沙丁鱼等,可用鸡蛋代替;冠心病患者建议多吃深海鱼肉,不吃肥肉、动物皮等。
蔬果:养成习惯,摄入有度
“孩子挑食,不爱吃蔬菜,就爱吃肉。”看着12岁、身高160厘米却体重超过130斤且身体抵抗力差、经常感冒的儿子小明,北京海淀区的王慧很着急。带孩子去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就诊后,医生建议孩子改善饮食,多吃蔬菜。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陈巧分析,小孩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只吃肉不吃蔬菜,容易能量摄入过量,导致肥胖、脊柱侧弯、身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蔬菜营养成分丰富,是人体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抗氧化剂的重要来源,特别是深色蔬菜,对骨质疏松、高血压、肥胖、2型糖尿病等疾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推荐,我国居民应天天吃蔬菜,每天新鲜蔬菜摄入量为300—500克。
陈巧建议,每天吃蔬菜的品种最好达到四五种,深色蔬菜应占蔬菜消费量的一半。小孩应从婴儿开始培养吃蔬菜习惯,成年人每餐蔬菜摄入量应是所吃肉类的大约2倍体积,老年人应增加深色蔬菜比例,若有牙齿松动、消化功能减退的情况,可多吃茄果类、根茎类蔬菜。
对于“水果含糖高,吃了怕血糖高”的疑问,陈巧表示,《指南》推荐我国居民每天水果摄入量为200—350克,正常人每天吃不超过这个量,不会造成血糖大幅波动。水果是人体营养素的重要来源之一,长期不吃水果会造成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建议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较理想的情况下,在两餐之间吃水果,每次摄入量为100克,含糖量高的水果如芒果、菠萝、荔枝、甘蔗等,糖尿病患者食用要注意总量。
如今,一些人为了减肥一日三餐只吃蔬菜水果。陈巧认为,这种减肥方法不可取且不易坚持,还会造成营养摄入不均衡。水果中的果糖属于单糖,过量摄入会造成肝脏中堆积大量糖原,形成脂肪肝。追求身材苗条,建议加强运动,保证一日三餐食物种类多样、定时定量,每顿饭吃七成饱。
对于“吃反季节蔬菜水果不利于健康”的说法,陈巧称,反季节蔬菜水果口感和风味可能不如应季的,但从预防癌症、保护心血管健康的角度来说,吃足量蔬菜水果有益于健康。日常生活中,要做好蔬菜水果清洗、去皮,去除表面农药残留,无法去皮的可用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用流水冲洗两三遍。
链接:一日三餐搭配标准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以下标准:
坚持谷类为主,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克,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300克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克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300毫升以上液态奶。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鱼、禽、蛋类和瘦肉摄入要适量,平均每天120—200克,每周最好吃鱼2次或300—500克,蛋类300—350克,畜禽肉300—500克,吃鸡蛋不弃蛋黄,少吃深加工肉制品、肥肉、烟熏和腌制肉。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