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心血管健康指标全球超九成不达标,科学养护刻不容缓

心血管健康指标全球超九成不达标,科学养护刻不容缓

近日,《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一项重磅研究揭示:一个人拥有的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越多,全身健康获益便越显著。然而,以美国心脏协会(AHA)提出的 “生命简单七法则” 为衡量标准,全球心血管健康水平不达标者竟超九成,符合理想标准的人群不足 4%,这一数据为全人类的心血管健康敲响了警钟。

“生命简单七法则”:心血管健康的核心衡量标准

早在 2010 年,美国心脏协会便推出 “生命简单七法则”,旨在通过科学指标,贯穿全生命周期地衡量、监测并改善大众心血管健康。这七项核心指标涵盖生活方式与生理指标两大维度,具体包括:不吸烟(生活方式)、体重正常(生活方式)、规律运动(生活方式)、健康饮食(生活方式),以及血压正常、血脂正常、血糖正常(生理指标)。
为深入探究这七项指标对机体健康的实际影响,美国埃默里大学全球糖尿病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者,汇总分析了 483 项相关研究,并制定了清晰的评分与健康水平划分标准:每个指标最高可得 2 分,总分范围为 0-14 分;其中,≤4 分(即拥有≤2 个健康指标)为健康较差水平,5-11 分(拥有 3-5 个健康指标)为健康中等水平,≥12 分(拥有 6-7 个健康指标)则为相对理想的健康水平。
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全球范围内仅不到 4% 的成年人能达到理想健康水平,且 12-17 岁青少年的达标概率相对更高,成为心血管健康领域的 “潜力群体”。从单项指标达标情况来看,“不吸烟” 的达标率最高,而 “健康饮食” 的达标率最低,成为制约大众心血管健康的主要短板。此外,无论在成年群体还是未成年群体中,女性的心血管健康指标得分普遍高于男性,性别差异显著。

我国心血管健康现状:与全球趋同,多重问题凸显

我国心血管健康状况与全球整体情况基本一致,且形势严峻。根据《2024 年中国心血管病健康与疾病报告》,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的首要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接近 50%。具体来看,以下四大问题尤为突出:
  • 膳食结构不合理:高钠饮食、蔬果摄入不足的问题广泛存在,我国居民日常油盐摄入量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为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埋下隐患。
  • 运动缺乏与体重失控:成年人规律锻炼率仅约 15.8%,普遍存在 “久坐少动” 的生活习惯;与此同时,超重、肥胖率呈快速增长趋势,2022-2023 年我国黑龙江、辽宁等 10 省市的调研数据显示,居民超重率已达 38.5%,肥胖率达 17.1%。
  • 高血压问题严峻:我国 18 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 31.6%,较 1958 年的患病率增长了 6 倍,且患病人群逐渐年轻化,对心血管系统构成长期威胁。
  • 吸烟与认知不足:尽管成年人吸烟率较此前有所下降,但仍有约 24% 的成年人保持吸烟习惯;更值得关注的是,仅 39.7% 的人知晓二手烟可能导致心脏病发作,对烟草危害的认知度严重不足。
临床案例也印证了心血管健康指标达标的重要性:某门诊接收的一名 35 岁男性患者,因长期熬夜加班、依赖高油高盐外卖、几乎不运动,逐渐出现压力性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生命简单七法则” 中多项指标不达标。最终,该患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虽经及时救治未留下严重后遗症,但此后需终身服药维持心功能、控制健康风险,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指标不达标为何 “伤透心”?背后机制全解析

“生命简单七法则” 中的每一项指标,都与心血管健康紧密相关,任何一项不达标,都会通过特定机制损害心血管系统,具体可从以下七方面理解:

1. 吸烟:诱发血管炎症,加速硬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王家阳指出,烟草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化学物质,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其主要成分尼古丁还会刺激肾上腺素释放,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长期吸烟会使血管内皮持续处于炎症状态,大幅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风险,为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铺路。

2. 体重超标:加重心脏负荷,扰乱代谢

体重指数(BMI,计算公式为体重 <千克> 除以身高 < 米 > 的平方)超过 24 即属于超重。王家阳表示,体重超标会直接增加心脏的工作负荷,提高左心室肥厚的风险;同时,体内多余的脂肪组织(尤其是内脏脂肪)会分泌多种炎症因子,促进胰岛素抵抗,扰乱正常代谢;内脏脂肪释放的游离脂肪酸还会引发血脂异常,进一步损害心血管健康。

3. 缺乏运动:导致心肌弱化,功能减退

根据健康标准,成年人每周应进行 150 分钟及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或 75 分钟及以上高强度运动(如跳绳、游泳)。相关专家指出,长期缺乏锻炼会导致心肌微血管密度下降,使心肌舒张功能减退,心脏的泵血能力逐渐弱化,难以应对身体日常需求。

4. 饮食不健康: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损伤血管

不健康饮食(如高盐、高糖、高脂饮食)是危害心血管健康的 “隐形杀手”。一方面,这类饮食会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舒张能力下降,血管弹性逐渐丧失,增加高血压、血栓等疾病的发病风险。

5. 血压升高:损伤全身血管,累及多器官

美国心脏协会将 “小于 120/80 毫米汞柱” 定为最佳血压水平。相关专家解释,持续的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生,降低血管储备功能,引发心肌肥厚;同时,高血压还会损害肾脏、大脑等全身多个重要器官。长期高血压产生的剪切力,会直接损伤动脉血管内皮,促进局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诱发严重心血管事件。

6. 血脂异常:促进斑块形成,增加血栓风险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是衡量血脂健康的关键指标,健康人群的理想水平分别应控制在 2.6 毫摩尔 / 升、1.7 毫摩尔 / 升以内。王家阳介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在血管内皮积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甘油三酯升高则会增加血液黏稠度,提高血栓形成的风险;两者氧化后生成的脂质过氧化产物,还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形成 “恶性循环”。

7. 血糖偏高:降低血管弹性,间接推高血压

空腹血糖控制在 5.6 毫摩尔 / 升以下为理想水平。若身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会产生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这种物质会使血管胶原蛋白发生交联,导致血管弹性显著降低。血管弹性下降会直接影响血管的舒张能力,缩小血液流动的 “缓冲空间”,增加血管壁承受的压力,间接推高血压;长期如此,血管会逐渐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成为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的潜在诱因。

科学养护心血管:从 “七法则” 入手,养成好习惯

心血管养护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核心在于将 “生命简单七法则” 转化为日常习惯,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饮食:遵循 “餐盘原则”,严控油盐

推荐采用 “餐盘原则” 规划每日饮食:将餐盘分为三部分,一半空间盛放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1/4 空间用于全谷物主食(如燕麦、糙米),另外 1/4 空间搭配鱼类、禽肉或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同时,每日补充 15 克坚果(如核桃、杏仁),用橄榄油、茶籽油等健康油脂替代部分烹调油;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量,每日不超过 5 克,减少高钠加工食品(如咸菜、腊肉)的摄入。

2. 运动:融入日常生活,避免久坐

每周至少进行 3 次运动,每次 30 分钟,优先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若时间紧张,也可将运动拆分为碎片化时间(如每次 10 分钟,每日 3 次)。同时,减少久坐时间,每坐 1 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如拉伸、散步);日常出行中,短途优先选择步行或骑行,而非开车,主动增加身体活动量。

3. 作息与情绪:保障优质睡眠,稳定心态

优质睡眠和稳定情绪是心血管健康的 “隐形守护者”。每天应保证 7-8 小时的优质睡眠,若存在严重打鼾情况,需及时筛查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这类疾病会导致夜间缺氧,损害心血管)。此外,可通过培养书法、园艺、阅读等爱好放松心情,多参与社交活动,减轻孤独感和精神压力,避免长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对心血管的刺激。

4. 心血管病患者:坚持 “三大支柱”,做好长期管理

对于已确诊心血管病的患者,科学的长期管理是稳定病情、预防复发的关键,核心可归纳为 “三大支柱”:
  • 坚持规范用药:严格遵医嘱使用降压药、降脂药、抗血小板药物等,确保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彻底戒烟,并密切关注用药后的副作用(如出血、肌痛),一旦出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 严控风险因素:慢性冠心病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 130/80 毫米汞柱以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在 1.8 毫摩尔 / 升以内;同时,继续改善生活方式,避免体重反弹、饮食失控等问题。
  • 积极参与康复:术后早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预防肺不张;恢复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渐进式运动方案,从床边坐立、室内步行逐步过渡到踏车训练;长期维持阶段可加入有氧运动与力量训练结合的方案,全面提升心肺功能,恢复正常生活能力。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