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月16 守护胃健康:从日常习惯到科学预防
胃,作为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全身营养的供给。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胃病发病率高达80%,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也接近30%。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科学护胃、预防胃部疾病,成为每个人必须重视的问题。
护胃饮食:避开误区,科学选择
在饮食方面,一些常见的误区需要引起注意。钟南山院士曾指出,不新鲜的剩菜剩饭应尽量避免食用,尤其是老年人更需注意食物的新鲜度。此外,纤维素摄入不足、过咸或腌制食物的过量食用,都会对胃部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关于“吃饭七八分饱”的说法,钟南山表示,虽然适当限制饮食有助于延缓衰老,但具体饮食量应根据个体需求调整。对于活动量较大或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可能需要更高的能量摄入;而对于久坐少动的老人,适量控制饮食则是必要的。
在饮食选择上,完全吃素并非最佳选择。钟南山强调,必要的动物蛋白补充不足,会对寿命延长产生不利影响。同时,“食材的精华都在汤里”的说法并不科学,90%以上的蛋白质仍在食材中,且有些汤品嘌呤含量高,容易引发痛风等问题。喝粥虽然能带来短暂的饱腹感,但其营养成分单一,长期食用易导致血糖升高,且对胃食管反流患者不利。
年轻人胃病:原因多样,预防有道
胃病发病率年轻化趋势明显,这主要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上海新华医院消化内镜诊治部副主任医师张毅指出,年轻人患胃部疾病主要有五大原因:
- 生活方式不规律:熬夜、久坐不动等导致生物钟紊乱,影响胃酸分泌,引发胃炎。
- 饮食习惯不良:暴饮暴食、暴食暴饮、长时间空腹等损伤胃黏膜,高盐、高脂、高糖食品以及辛辣、油腻食物的过量摄入,同样容易导致胃黏膜炎症。
- 精神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引发慢性应激反应,负面情绪影响胃肠道蠕动,加重胃部负担。
- 幽门螺杆菌感染:卫生习惯不佳、饮食不洁等导致感染,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
- 药物副作用: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尤其是非甾体抗炎药,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预防胃部疾病,张毅建议: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学会减压放松、戒烟限酒、定期进行胃部检查。
养胃误区:科学认知,避免盲从
“少食多餐”被不少人视为养胃良方,这种饮食策略并非适用于所有人。健康的胃如同精力充沛的员工,每天规律完成三餐工作量即可;若强行要求额外加班进食,反而可能引发疲劳。对于胃溃疡、胃胀患者来说,适当减少单次进食量、增加用餐次数,更有利于恢复,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实施。
现代人的伤胃习惯中,饮食不规律最为常见。饥饱无常的进食方式容易打乱胃酸分泌节奏,重口味饮食持续刺激胃黏膜。边看手机边吃饭的习惯值得警惕,专注进食不仅能促进消化液分泌,还能通过充分咀嚼减轻胃负担。
特殊人群护胃策略
针对不同人群,需制定个性化的护胃策略。老年人应注重高蛋白、易消化饮食,细嚼慢咽避免加重胃肠负担;孕期女性需在保证营养前提下,避免食用生冷刺激食物;需要熬夜加班的群体,建议晚餐后间隔3小时再入睡,若必须加餐,可选择蒸南瓜、温牛奶等食物。
养护胃健康需要系统思维。吃饭速度过快容易导致肠胃功能紊乱,情绪管理对胃肠功能的影响同样显著。中医四季调养理念也值得借鉴,如春季适当食用香椿、荠菜等辛温发散食材,夏季多食冬瓜、苦瓜等利湿食物,秋季以银耳、莲藕滋阴润燥,冬季用生姜、羊肉温补驱寒。
与其追求某种特效食物,不如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按时定量进餐、保持愉悦心情、保证充足睡眠,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习惯,正是养护胃健康最有效的良方。
胃健康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质量,只有通过科学护胃、避开误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预防胃部疾病,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