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7月 2025

在当今时代,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让高糖高脂饮食成为都市人群生活的常态,这种饮食习惯正如隐匿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年轻人的心血管健康。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揭示,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症,其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年轻群体中蔓延。 青年心患:生机背后的健康危机 年轻人往往充满活力,然而在这蓬勃的生机之下,却隐藏着心血管疾病的隐患。胸闷、气短、心悸等早期症状时常出现,却常常被他们忽视,而这些恰恰可能是冠心病发出的危险警报。若想为心脏构筑起坚固的防护屏障,年轻人需遵循“四忌四宜”的生活准则。 忌烟酒成瘾,宜培养合理兴趣 酒,由谷物发酵制成,其性热易助湿。啤酒虽性寒凉,但过量饮用同样会损伤脾胃,进而酿生痰浊。痰浊上蒙心包,便可能诱发胸痹之症。而烟雾,实则是燥热毒邪的集合体,《本草纲目拾遗》中明确指出其“耗肺损血,世人多阴受其祸而不自觉”。长期吸烟者,患冠心病的风险会大幅增加。这是因为烟雾中含有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不仅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还会导致血管痉挛、硬化,使得心梗、猝死等严重后果的发生几率显著上升。 年轻人应坚决摒弃烟酒成瘾的恶习,转而培养合理健康的兴趣爱好。比如参加户外运动、学习绘画书法、投身于音乐欣赏等,这些活动既能丰富生活,又能促进身心健康,为心脏健康营造良好的环境。 忌昼夜颠倒,宜保持规律作息 睡眠节律与阴阳消长紧密相连,日为阳,夜属阴,夜晚是阳气潜藏、休养生息的重要时段。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年轻人却长期熬夜,打破了这种自然的睡眠规律。“夜卧则血归于肝”,熬夜时,阳气被迫外越,无法潜藏,阴精也得不到涵养。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虚阳浮越的情况,导致“阳不入阴,阴血亏虚”,进而引发口疮、痤疮、烦躁、失眠等一系列“虚火”症状。长期如此,还会阴损及阳,早晨阳气升发无力,使人出现精力不济、情绪低落、反应迟钝等问题。 现代职场人应高度重视“子午觉”的重要性。夜间尽量在23点前入睡,这样有助于养肝藏血;午时(11:00 - 13:00)应适当小憩,若实在无法入睡,也可闭目养神15 - 30分钟,以达到“静以养神”的效果,让身体和心脏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忌焦虑抑郁,宜维持平和心态 《黄帝内经》中记载:“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藏神,掌管血脉,是五脏六腑的主宰。现代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再加上饮食失调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导致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从而常常处于焦虑、紧张或抑郁的状态。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到:“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对于这种情况,调理的关键在于疏肝健脾。年轻人可以每日沿肋弓推按两胁,直至局部发热(范围自乳根至髂骨),同时配合按揉太冲穴,这样能够有效疏泄肝郁,调畅气血,让心情恢复平和。 忌高糖油腻,宜坚持清淡饮食 《黄帝内经》中说:“脾欲甘,急食甘以补之。”适量食用一些甘味食物,如红枣、山药等,可以起到补益脾气的作用。然而,“过甘则伤脾”,现代的高糖油腻食品,如蛋糕、奶茶等,不仅容易助湿生痰,而且寒凉饮食还会损伤脾阳,煎炸食品则会加重脾胃的负担。《针灸大成》中指出:“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矣。” 年轻人的饮食应以清淡为主,以杂粮作为主食,多食用应季的新鲜蔬菜。在烹饪时,宜选用葱姜蒜等天然香料,尽量少用重口味的调味品,这符合《千金要方》中“食性须清轻”的养生理念。 代茶良方:助力心脏健康 除了遵循“四忌四宜”的生活准则外,年轻人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一些代茶饮来辅助调养心脏。以下为大家推荐几款代茶饮方,可根据自身症状辨证水煎或冲泡后频饮。 鱼腥润肺茶 组成:鱼腥草10克,白茅根15克,麦冬9克,青果6克。 功效:具有清热利咽、养阴润肺的作用。 适宜人群:长期吸烟者饮用,有助于减轻吸烟对肺部和心血管的损害。 百合安神茶 组成:百合10克,茯神15克,桑椹10克,淡竹叶3克,大枣1枚。 功效:能够养心安神,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适宜人群:适合失眠多梦者饮用,可缓解因睡眠不足对心脏造成的压力。 三花解郁饮 组成:白梅花6克,菊花6克,玫瑰花6克,麦冬15克,百合10克。 功效: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能调节情绪,缓解焦虑抑郁状态。 适宜人群:对于经常感到焦虑抑郁的年轻人来说,是一款不错的调养茶饮。 楂荷降脂饮 组成:山楂6克,决明子10克,葛根6克,荷叶3克,陈皮3克。 功效:能够化痰祛湿,有助于降低血脂。 适宜人群:血脂偏高的年轻人可常饮,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帮助。 年轻人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血管健康,遵循“四忌四宜”的生活原则,合理选择代茶饮进行调养,让心脏远离疾病的困扰,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3.1亿,占总人口的22.0%,且老年人口数量仍在持续攀升。这一趋势使得老年健康服务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中医药凭借其深厚的理论根基、丰富的实践经验、独特的诊疗优势以及全方位的服务模式,在老年健康服务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老年健康服务中的核心作用,既能满足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全方位服务,满足多元需求 中医药能够为老年健康提供涵盖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老、教育、文化等多维度的全方位服务,全面呵护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老有所医:优质医疗服务全覆盖 中医药在老年医疗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治未病”主导:中医药注重“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在预防疾病和防止疾病恶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例如,通过中医药调理,可以有效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控制高血压引发的脑梗死、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为老年人的健康筑牢第一道防线。 重大疾病协同:在休克、心肌梗死、肺心病等重大疾病的救治过程中,中医药能够发挥协同作用。许多老年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贫血等,与机体衰老和脏腑功能衰退密切相关。中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从根本上改善机体状态。同时,中医还综合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制定全面的精准治疗方案,有助于疾病的好转和治愈。 疾病康复核心:中医药在疾病康复过程中占据核心地位。运用中医养生、保健、调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如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成为脑梗死后遗症、骨折康复等疾病康复的首选和重要手段,帮助老年人尽快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老有所防:慢性疾病预防筑屏障 预防慢性疾病对于老年人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理念和方法: 推广“未病先防”理念:根据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定制四季药膳、膏方调理等个性化养生方案。同时,开展针灸推拿、艾灸、刮痧等传统疗法,帮助老年人增强体质、恢复机能、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发挥健康管理特色:针对老年人进行慢病管理、健康体检和体质辨识,建立中医体质辨识电子健康档案,实施个性化的健康干预和养生指导。结合老年人的体质和慢病情况,开展拔罐、药浴、足浴、食疗、情志(心理)养生、运动养生等全方位的养生保健服务,有效降低老年人患病的风险,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健康幸福感。 老有所养:健康康养生活新模式 中医药全面赋能老年健康生活,以康养为先,实现老有所养: 倡导食养理念:药王孙思邈曾说:“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这充分强调了治病先食疗、后用药的原则。老年餐饮以药膳为主,注重营养合理搭配,充分发挥饮食调养的作用,为老年人的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遵循顺时养生:按照四时节气与昼夜节律,引导老年人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增强身体对自然和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调养情志心态:《黄帝内经》有言:“百病生于气也。”情志不调会导致气机郁结,容易引发疾病。因此,老年人要注重情志调养,保持心态平和,通过静养心神、调节气血,实现内外兼修,促进身心健康。 注重运动养生:推广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项目,这些运动动作舒缓、刚柔相济,适合老年人的身体特点,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构建养老新模式:探索社区养老与中医相结合的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专业的健康养老服务,营造温馨、舒适的养老环境。 老有所学:主动健康意识再提升 开展中医教育,能够帮助老年人实现主动健康: 养生知识培训:为老年人开展适宜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培训,带教他们练习八段锦等养生功法,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健康研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融中医药文化体验、修身养性、知行合一、中医药智能等于一体的健康研学服务,让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增强健康意识,实现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 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 + 养老服务,打造定制化康养乐园,让老年人在快乐中养老: 康养体验活动:组织老年人进行中药采摘体验、中药食品加工参观、养生产品(药枕和香囊等)制作等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医药的魅力。 文化娱乐项目:组织开展观看中医药文化视频、唱戏曲、中医药谜语竞猜、中药香囊制作等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 老有所需:全方位需求有保障 老有所需是老龄化社会的核心议题,中医药能够满足老年人在物质、健康、社交和精神等方面的全方位需求: 适老产品供给:研发和生产艾灸仪、中药腰围和护膝、中医数字化智能产品(如中医体质辨识仪、智能手表)等适老产品,为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提供便利。 养生保健产品丰富:推出保健茶、中药饮品、药枕、香囊、中药面膜、祛斑美肤贴等养生保健产品,满足老年人对健康和美的追求。 文化产品传承:开发中医药相关书籍及字画、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等,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 社交精神关怀:中医重视心理(精神)与生理的统一协同关系,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的孤独感,增强归属感,促进身心健康。 自我价值实现:支持老年人学习中医药养生知识和保健技能,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经验和原有专业技能,继续为社会服务,如参与中医药经验传承、中医非遗保护和传承等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老有所为:银发力量再焕新 老年人通过学习掌握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并结合自身经验和原有专业技能,能够继续为社会贡献力量: 经验传承助力:让老年人参与中医药经验传承工作,将他们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传承下去,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非遗保护发光:鼓励老年人在中医非遗保护、传承等方面发挥特长,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中医药在老年健康服务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通过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我们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健康服务,让他们在晚年生活中享受到健康、快乐和尊严,绘就老年健康幸福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