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二十四节气之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冬季的第5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节气的特点就是寒冷,但是却还不是更冷的时候

小寒养生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时间是在公历1月5-7日之间,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此时正值“三九”前后,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民谚有“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动”、“小寒大寒,冷成冰团”之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时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

饮食养生

《饮膳正要》:“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小寒节气的到来标志着气候进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此时也正是阴邪偏盛的时候。从饮食角度来讲宜多食一些温热性的食物以温阳祛寒,抵御寒冷天气对人体的侵袭。如羊肉、鸡肉、鱼肉、核桃仁、大枣、桂圆肉、山药、莲子、百合、栗子等。

但对于不同体质的人群而言,食补亦应根据阴阳气血之盛衰,同时结合食物之性味来搭配选择,气虚者应选用补气食品,血虚者应选用补血食品,阴虚者应选用滋阴食品,阳虚者应选用助阳食品。若反之,则为贼害。如阳虚者进补大量滋阴食品,反伤其阳气;阴虚者食入助阳之品,反耗伤其阴;同时,对于体质偏热、偏实、易上火者应注意缓补、少食为好。

起居调养

《黄帝内经》曰:“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为寒冷的节气之一,日常起居应避免长时间待在寒冷的环境中,防止阳气耗散。冬令开始,阳气潜藏,阴气渐盛,白昼缩短,夜晚延长,故应提倡早睡晚起,早睡以养人体之阳气,晚起以养人体之阴气,使机体阴阳趋于平衡协调状态。《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祖国医学认为“天人相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自然万物之规律,故冬令摄生尤应注意养“藏”,勿扰乎阳,注意御寒保暖,添衣加背,外出时要注意头部、手部、足部等外露部位的保暖,预防冻疮发生。

情志调养

《黄帝内经》:“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冬季时节,万物潜藏,人体亦順应自然之气候变化而适应,保证冬令阳气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扰。祖国医学认为“肾为水火之脏”,主水、藏精,在志为惊恐,与冬季相应。《素问·六节脏象论》篇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而“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火、藏神,心肾二脏,水火相济,相互交感,则心静神宁。故小寒之时,应养精蓄锐,避免外界刺激,使人体之身心状态处于一种“恬淡虚无、安静自如、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之象,以达“无扰乎阳”之目的,以利新春之阳气萌生。

运动调养

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小寒时节,气候凛冽,此时之运动应根据外界气候特点决定运动形式,应以低强度、低消耗的运动为主,如太极拳、步行、慢跑、踢毽子、保健操及室内运动等运动方式使肢体微温、畅通血脉,从而达到固护阳气的目的。运动时应注意避免大汗淋漓,以免损伤阳气、耗散阴津。每次运动前一定要做好热身运动,否则由于外界气温较低,血管、肌肉等受到寒冷刺激后会收缩、痉挛,导致血液流动减慢、四肢肌肉张力增高、韧带弹性及关节灵活度减退,很容易诱发运动损伤。锻炼时间最好以下午为宜,因为早晨、上午外界气温偏低,更容易造成动脉血管痉挛或血栓形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标签: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