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18 心肌梗死:从预警信号到预防策略全解析
心肌梗死,简单来说,就是负责给心脏供血的血管被血栓或者斑块堵塞,致使心肌出现缺血、坏死状况。这一疾病严重威胁生命健康,不过,它并非毫无预兆,一些特殊的面部表情可能就是心梗发出的信号,同时特定时刻心梗高发,了解这些并做好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特殊面部表情,心梗的预警信号
时常皱眉
若你经常不自觉皱眉,这或许是心肌梗死的潜在信号。这种皱眉现象,很可能是由反复发作的疼痛引发的。疼痛部位不仅局限于胸部,还可能放射至颈部、胃部、后背部以及左上臂。疼痛持续时间通常超过30分钟,而且在活动或者情绪激动时,疼痛程度会加剧。
干瞪眼
晚上睡觉时,身体明明十分疲惫,精神却异常清醒,这种情况也要警惕心肌梗死。在心梗发生的前几周,心脏的泵血功能就开始逐渐下降。夜间长时间平躺,会使静脉回心血量增多,静脉压随之升高,进而可能诱发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具体表现为入睡困难,或者在夜间突然被憋醒,同时还会伴有出冷汗、心悸等症状。
表情淡漠
身体过度疲惫而懒得做表情时,要留意这种疲惫感可能是心肌梗死的预警。心肌梗死前的疲惫感是全身性的,患者会毫无缘由地感到极度乏力,活动耐力大幅下降。这是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心排血量降低,全身器官无法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肌肉代谢产物不断蓄积。
心梗高危因素,快对照自查
- 年龄因素:年龄超过45岁的男性,以及年龄超过55岁的绝经后女性,属于心梗的高危人群。
- 慢性疾病: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心梗风险相对较高。
- 家族病史: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格外关注心脏健康。
- 肥胖问题:肥胖人群,尤其是腹型肥胖者,患心梗的概率更大。
- 不良饮食:饮食习惯不健康,如长期高油、高盐、高糖饮食,会增加心梗风险。
- 烟酒嗜好:长期吸烟、过度饮酒,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诱发心梗。
- 缺乏运动:缺乏运动,特别是久坐不动的人群,身体代谢减缓,心血管功能下降,易患心梗。
- 精神压力:情绪抑郁、压力大的人群,身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也容易引发心梗。
- 熬夜习惯:经常熬夜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心梗风险。
心梗高发的3个时刻,务必警惕
情绪激动时
人在情绪激动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显著加重。如果血管内存在斑块,此时斑块容易破裂,从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建议:当情绪激动或压力大时,可通过深呼吸、冥想、适当运动等方式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暴饮暴食时
暴饮暴食或吃得过饱时,大量血液会集中在消化系统,导致心脏供血相对减少。对于心脏血管本身就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人群来说,这种供血不足极易引发心脏缺血、缺氧,增加心肌梗死风险。
建议:吃饭时要细嚼慢咽,避免吃得过饱,七八分饱对身体健康较为有益。七分饱时,胃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速度明显变慢;八分饱时,胃里感觉满了,但再吃几口也不痛苦。
洗澡时
洗澡时全身血管扩张,皮肤和肌肉的血流明显增加。如果洗澡时间过长,人体长时间处于相对密闭、缺氧的环境中,大脑和心脏容易出现缺血,进而诱发心肌梗死。
建议:一般淋浴5 – 10分钟即可,即便是泡澡,也最好不要超过20分钟,尤其是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更不宜长时间泡澡。同时,洗澡时水温要适宜,既不宜过高也不宜过冷,一般控制在38℃ – 40℃比较合适。
做好4件事,远离心梗
健康饮食
-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为身体提供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 主食中加入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 每周食用2 – 3次深海鱼,如带鱼、三文鱼、沙丁鱼等,补充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
- 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天食盐摄入量要小于5克。
规律运动,控制体重
每周运动3 – 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可选择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将自己的BMI(身体质量指数)控制在24以下,男性腰围不超过85厘米,女性腰围不超过80厘米。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人群,要规律用药、定期复查,将疾病控制在稳定、理想的状态,降低心梗发生的风险。
定期体检
包括心电图、抽血化验等常规检查,同时根据自己的病情,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心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远离心梗健康小贴士
- 留意特殊面部表情,它们可能是心肌梗死的信号,如时常皱眉、干瞪眼、表情淡漠。
- 警惕心肌梗死高发的3个时刻:情绪激动时、暴饮暴食时、洗澡时。
- 做好4件事预防心梗:保持健康饮食方式、规律运动并控制体重、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体检。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