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CopyrightShineU 2016

养生保健 Tag

俗话说:“热水泡脚,胜似补药。”热水泡脚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非常受人们欢迎的养生方式,特别是在冬天,热水泡脚可驱除寒冷,温阳暖体。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王乐荣介绍,泡脚是中医的一种养生保健方法,具有加快血液循环、刺激穴位、解乏散寒之功效,同时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帮助抵御各种疾病。冬天泡脚好处多,但也是有讲究的。王乐荣建议人们在冬季在选择泡脚养生时,要知晓以下几方面常识。 冬季泡脚有哪些好处 王乐荣称,民间自古就有“冬天泡脚,丹田温灼”的说法,冬天泡脚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有助于缓解失眠。泡脚时,可在盆里加入鹅卵石,一边泡脚,一边磨脚,能够健脾益气、宁心安神,提高睡眠质量。二是有助于疏通经脉。冬季,很多女性末梢循环不良,手脚冰凉,用热水泡脚能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进而改善手脚冰凉的现象。三是有助于放松身心。脚底有很多穴位、反射区、经络,如果经常泡脚并做脚部按摩,对身体有良好的保健功效。四是有助于缓解头痛。把双脚浸入到40℃的热水中,约15~20分钟,能够缓解头痛症状。这是因为双脚血管扩张,血液从头部流向脚部,可相对减少脑充血,从而缓解头痛。 泡脚时加点“料”更利养生 多数人都直接用温水泡脚,王乐荣建议在水里加点“料”更有益于健康养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先将这些“料”放入锅中加水熬煮,待水温适宜后反复洗脚。 艾叶:味苦性温,具有温经止血、祛寒止痛、祛湿止痒等功效。对于体内湿气重、痛经宫寒、月经不调、皮肤瘙痒、风寒感冒等人群,均可使用艾叶泡脚;生姜:性温、味辛,具有温通经脉、祛寒保暖之功效。使用生姜泡脚有助于缓解手脚冰冷的症状,同时还能预防风寒感冒;花椒:花椒用作中药具有行气、祛寒、止痛等功效。用花椒泡脚后,有助于将血脉打通,让整个身体都感觉暖融融的;萝卜:有脚臭的人,可以用萝卜泡脚以去脚臭味。 泡脚后脚底按摩好处多 泡脚后,每天坚持做脚底按摩,能缓和身体疲劳,延年益寿,增强精力,特别有助于改善睡眠状况。比如脚底板上半部“人字形”下约1厘米处,为肾反射区,推至脚底发热,对肾虚、中气不足者有一定的益处;压揉脚底后跟内圆上方中间的位置为失眠反射区,压到酸痛发热,对头晕眼花、失眠者有帮助;刮脚踝骨以下内外两侧,直至有酸痛感,对前列腺等疾病有一定帮助。 泡脚注意事项不可忽略 任何一种养生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用,且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方可达到养生的目的。王乐荣提醒大家泡脚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最好使用大且深的木桶,水位能浸到小腿一半以上为原则。且泡脚桶要注意清洁。浸泡时间约30分钟,水温一般40℃~45℃之间即可,若水凉,中间可加热水1~2次。 二是泡脚前后喝一杯水,以利新陈代谢及体液的补充。饭前饭后1小时,不宜泡脚,以免影响食欲或消化。 三是以下足部疾病患者不宜泡脚:足癣等足部皮肤病患者不宜泡脚,因为热水使足部毛细血管的扩张,可能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足部扭伤红肿期间,若有伤口,不可浸泡,以免刺激伤口发炎;下肢静脉曲张和静脉血栓的病人也不宜泡脚。热水泡脚时,下肢动脉扩张,皮肤充血,更多的动脉血液进入下肢,局部血流量的增加不但不会改变静脉回流的速度,反而会加重静脉回流负担,加重血液淤积。 四是有高血压、气喘、心脏病者,浸泡时间宜缩短为15分钟,若无不适,再增加浸泡时间。 五是糖尿病患者脚部神经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太强,如果泡脚时水温太高很容易被热水烫伤,严重的还可能会引起肢体坏死。因此,如果糖尿病患者需要泡脚的,建议先让家人帮忙调试水温。 六是儿童不宜用过热的水长时间泡脚。因为足弓是从儿童时期开始形成的,因此要从小注意保护。如果常用热水给小儿洗脚,足底的韧带就会变得松弛,不利于足弓的形成和维持,容易形成扁平足。 七是不可盲目给泡脚水加“料”。要想给泡脚水加中药材,最好应根据自己体质或听从医生的建议来进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历代流传的《二十四节气歌》成了热门歌谣,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本期让我们来看看四季轮回中的“中医智慧”。 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内经》时代的“人与天地相应”开始,对于季节、昼夜、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作了很多论述,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与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相呼应的中医节气思想,影响并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治。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气候演变联系在一起,把太阳在轨道上每旋转15°为一个时段(对应一个节气),共分成24个时段,每时段相隔半个月,分别列到12个月中。 节气变化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中医认为,人若不适应四时节气变化就很容易感受六淫病邪,继而发生恶寒发热等一系列疾病。如张仲景便在《金匮要略》中以雨水节气为例,列举了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这四种与时令不符的反常气候,认为四时节气的变化要保持一定的常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四时节气太过或不及都会对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导致疾病的产生。如唐代瞿昙悉达的《开元占经》尤为详细地记录了古代二十四节气异常时的常见病,“立春,当至不至,兵起,麦不行,疟病行;未当至而至多病燥疾。雨水,当至不至,旱,麦不熟,多病心痛;未当至而至,多病薨”等。 而现代研究表明,这种以自然节气变化作为疾病发生重要因素的理论确实成立。有研究肝炎发病的时间,通过病数整理和节气统计,发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后皆为肝炎发病高峰期,并且就全年各节气分析白露前后肝炎发病数逐渐增加至大寒前达到高峰。还有研究指出立春到清明,人体内的生物激素分泌正处于高峰期,易发生高血压 、女性月经失调和过敏性皮肤病等。 不同的节气中医治疗也有宜忌 在不同的节气天时条件下,中医治疗也有宜忌,因为人体在四时节气的转化中也会相应地作出阴阳变化,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可见古人早已提出了四时节气用药远寒远热的戒律,指出了治疗用药必须按四时节气寒热而制定。张仲景曾在人参白虎汤中特别提及:“此方在夏至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便是因为白虎汤过于寒凉,如在立秋后服用,会使机体又受寒邪侵袭,产生“呕利而腹痛”的病症。 四时二十四节气变化亦与人体病理变化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天寒日阴,则人之气血运行不畅,易生痛证,需以温通为法。因此,善补阳者,按其时而温补阳气,或灸或药,都将有事半功倍之卓效。 中医诊断用药既要遵循“用热远热,用寒远寒”“时不可违”之旨,又要通晓因证达变之理,把四时节气的寒热与疾病的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证候性质确定寒或热的治疗大法,再结合四时节气的寒热恰当地选择方、药,使药能中病,又不致因用药不当而产生副作用。 顺应四时养生方能健康长寿 日月运行,天地变化,气机流动,阴阳变化。人生天地之间,与天地气机相应,天地变化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因此,《内经》强调要顺应四时以养生,如此才能健康、长寿。反之,亦必然受天地影响而生病。善养生者,当察天则地,与四时同步以养其正气。故需关注天地气机变化。 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就二十四节气而言,冬至为阴极而生阳;夏至为阳极而生阴,二至为阴阳郁极而动之日,最为紧要。春分、秋分平分阴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更替之始。较之其他节气,二至二分四立,乃天地变化之大关节,故需养之以使人气顺利过节,则身体康健,疾病不作。 若不顾四时变化之节气而妄耗精神肾气,致使正气不足,则于节时或生疾患。慢性病人尤需于节日养生,静心安神以度之。中医养生最主要的原则是“治未病”,按现在语言可以理解为“养生保健”。我们不论用哪种方式方法,都离不开顺应时序。 中药采摘节气不同效能有别 对于药物的采摘,中医也非常注意节气的不同,皆因草药生于自然之中,与人一样“感天地之气以生”,但由于节气的不同,就会有温度、光照、水分条件的差异,同类中药质量在不同节气采摘效能也有所区别。 如东汉华佗治疗一黄痨病(肝炎)患者,以青蒿为主却无效,但于开春之时,用幼嫩新鲜的青蒿(茵陈)入药则有效,为此华佗还特别告诫:“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再以附子为例,唐朝就记载其质量与“采时收月”有关。现已研究表明,附子的冷浸液在立夏至秋分(5月~9月)可抑制心电传导,若在立冬至下年雨水(11月~2月)则不仅没有抑制作用,反而有强心作用。这正说明了药材的采摘必须与节气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