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长河中,健康如同逆水行舟,唯有不断前行,方能避免沉沦。而运动,正是推动这艘健康之舟逆流而上的强大动力。近期,美国《预防慢性病》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至剧烈强度的运动,能显著降低19种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 每日22分钟,守护健康防线 这项研究由美国艾奥瓦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他们调查了该校医疗保健中心内7000多名患者的运动习惯。根据每周的运动频率和时长,参与者被分为三组:不活动组、活动不足组和活跃组。活跃组的运动水平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相符,即每周至少进行150至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至150分钟的剧烈运动。结果显示,与不活动组和活动不足组相比,活跃组人群的舒张压、静息心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有所下降,且患19种慢性病的风险显著降低。这意味着,每天只需进行22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就能有效预防这些疾病。 周末战士,同样受益 对于平时忙碌、难以抽出时间运动的人来说,成为“周末战士”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的研究发现,将150分钟的运动集中在一周内的1至2天完成,同样能降低疾病风险。因此,即使平时再忙,也不要放弃运动的机会。 靶向锻炼,因病制宜 运动种类繁多,每种运动都有其独特的防病效果。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能锻炼心肺功能,燃烧脂肪;无氧运动如举重、深蹲则有助于增肌、增加骨密度。此外,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在增强平衡力、柔韧性方面效果显著。因此,在选择运动时,不妨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和需求进行“靶向锻炼”。 游泳:水中的防癌术 研究发现,游泳能增加多巴胺分泌,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对癌症患者尤为有益。同时,水的浮力能减轻关节负担,对骨骼问题人群友好。但需注意,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应避免游泳。 挥拍:降脂护血管的优选 羽毛球、网球等挥拍类运动是降低死亡风险、预防心血管病的最佳运动。它们要求快速反应和准确的手眼协调能力,能全面锻炼上下肢肌肉。但需注意规范动作和充分热身。 快走:降血糖的“良药” 快走能锻炼腓肠肌,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糖代谢。即使是轻快的步行,也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的风险。 深蹲:大脑的回血泵 深蹲能改善大脑血供,促进大脑功能。正确的深蹲动作还能锻炼下肢肌肉,增强力量。 太极拳:降压扩血管的佳选 太极拳是一项中国传统健身运动,具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它能扩张血管,增加微血管数量,有助于降低血压。 构建健康金字塔:动、吃、睡并重 除了运动外,健康的金字塔还离不开饮食和睡眠。规律运动后,机体对蛋白质和部分微量营养素的需求增加,因此应注重“蛋白质+膳食纤维”的饮食组合。同时,保证每天7至8小时的睡眠时间,以提高修复能力和运动表现。为提高睡眠质量,可固定睡觉时间,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质,并做些舒缓的拉伸动作。 总之,运动是维护健康的重要途径。每天只需22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就能有效预防多种慢性病。同时,结合合理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就能构建出坚实的健康金字塔。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动起来,享受健康人生!...
近日,英国阿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在国际医学期刊《食欲》上发布新研究称,孩子的饮食行为模式与超重肥胖存在因果关联。研究人员对英国995名儿童监护人进行详细调查,总结出儿童的四种饮食行为模式,并探讨了背后的形成原因,给家长们管理孩子体重提供参考。 1.贪吃模式(占22%):也叫狂热模式,即对食物有更大的享受、进食速度更快以及对饱腹感这种内部暗示的敏感性较弱,容易出现情绪性暴饮暴食,饮酒的欲望也更强烈。 2.快乐模式(占18%):对食物的享受程度较高,主要表现在从视觉、气味等对食物的积极反应,总是想要吃或吃更多可口的食物,但进食速度较快,有时容易出现情绪性暴饮暴食。 3.典型模式(占44%):食物反应性、饱腹感、吃饭速度都处于正常均衡的水平,很少出现情绪性进食问题,也不挑食。 4.回避模式(占16%):对食物挑剔,饱足反应差,进食缓慢,同时对食物的享受水平显著较低。 研究称,贪吃模式和快乐模式都容易导致孩子暴饮暴食,进而增加肥胖超重的风险。不过,贪吃模式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快乐模式。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性情、喂养方式和食物的稀缺程度,都是影响儿童饮食行为模式的因素。例如,贪吃的孩子更有可能变得冲动,负面情绪也较多,照顾者更可能经常通过控制食物来调节他们的情绪。相对来讲,快乐模式的孩子更喜欢食物,不太受周围环境中食物供应的驱动。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原主任张思莱告诉记者,临床中确实有些孩子会暴饮暴食,追根究底发现,与孩子的情绪、家长的喂养习惯都有一定关系。例如,有的家长会拿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孩子的措施,像表现好就让孩子吃一顿汉堡、表现不好就不给吃小蛋糕等,从小就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误引导,导致孩子对汉堡、蛋糕等不健康食物产生一种渴求的印象,未来有机会得到的时候就容易暴饮暴食。还有一些社会文化因素,一些家长或长辈认为,婴幼儿胖一点更健壮更可爱,因此对孩子的喂养不加节制,甚至鼓励多吃,这也会导致孩子形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因此,家长重视喂养习惯对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至关重要。 该研究主要作者阿比盖尔·皮卡德博士表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饮食习惯来调整喂养策略。例如,对待贪吃的孩子,父母可采取“悄悄限制饮食”方法,即不带零食回家或不展示食物,以减少孩子在不饿的情况下面临食物诱惑而无法自控。如果孩子挑食,那么食物的多样化对孩子来说会更好,以促使他们在没有进食压力的情况下尝试食物。 张思莱也提醒,一是家长一定要为孩子做好多样化均衡饮食的榜样示范,避免强迫喂养和过度喂养,应定时、定点、定量进餐,每次进餐时间为20~30分钟。二是不要刻意去彰显对食物的喜好,要在健康、营养、多样化的前提下,适当迎合孩子的口味。 目前,学龄儿童中超重肥胖已接近20%,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会对孩子生长发育、血压血脂血糖等健康产生多种不良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张思莱说,人变胖主要是因为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和脂肪细胞的体积增大。孩子长胖主要也是因为脂肪细胞数量增加,当然也有脂肪细胞体积增大的缘故。脂肪细胞有记忆功能,如果生命早期肥胖,将会对孩子一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四个控脂关键期:1.母亲怀孕后期(后3个月)。这个阶段,尤其妊娠最后一个月吃得过多,可能会导致胎儿脂肪细胞数量增加过快,甚至分娩出巨大儿。另外,胎儿17周开始吞咽羊水,会通过母体羊水来“初识滋味”,如果母亲能合理控制体重、避免妊娠期糖尿病,养成多样化的饮食习惯,孩子出生后添加辅食也会更容易接受各种食物的味道。同时孩子肥胖也受遗传因素影响,妊娠糖尿病孕妈也会生出肥胖儿。2.婴儿期(1岁之内)。0~6个月建议纯母乳喂养,如果过早添加配方奶或者过量奶粉喂养、过早(指4个月龄内)添加辅食,或过度喂养,都可能导致婴儿体内脂肪细胞数目增多。3.儿童期,尤其是5~7岁,这是人的一生最容易肥胖的时期,也是家长培养孩子良好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要注意合理添加零食,杜绝高糖、高油、高盐的食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4.青春期,脂肪细胞的增殖非常活跃。如果青春期肥胖,成年后肥胖的风险将增加70%。 张思莱强调,为了帮孩子控制体重,家长一定要掌握好上述四个脂肪细胞数量增多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重视孩子的良好饮食习惯养成,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其生活方式的健康,如增加运动量、保证睡眠、重视心理健康。“不要让孩子卷得太厉害,只顾着学习,没时间好好吃饭、休息和运动。”...
近日,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老年心内科、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指出身体抗逆力下降是衰老的一个关键表现,并进一步对其加以研究、定义、量化。该研究称,身体抗逆力(也叫恢复能力)是一个人在身体受到外在压力后,展示出的抵抗衰退或恢复功能的能力。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北京医院教授于普林告诉记者:“通俗来说,身体抗逆力就是身体受到外力打击后恢复平衡状况的能力,也可以称为自我修复能力。”年龄是影响抗逆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年纪越大,抗逆能力越差。与年轻时相比,老人在经历相同不良健康事件后,其身体的恢复效率、存活几率等都会降低。此外,遗传因素、性别、种族等也都是影响抗逆力的内在因素。于普林说:“抗逆力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很多人天生的抗逆力就比较好;从生理构造来说,女性抗逆力略高于男性。 “老人和年轻人之间的抗逆力差异,摔倒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刘娟介绍:“轻轻摔一跤对年轻人不算什么大事,很快就能恢复,但对老人而言,即使轻轻一摔,也可能造成严重的骨折,导致卧床,甚至继发肺炎、静脉栓塞等多种疾病,最终导致失能甚至死亡。”抵抗力差、易感染、感染后病症较重、身体消瘦、步速减慢、力量下降、精气神差等都是抗逆力差的表现。专家们提醒,老人可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提升抗逆力。 保证充足营养。“充足的营养尤其是优质蛋白,对维持老人抗逆力至关重要。”于普林解释,营养是维持身体代谢力的关键,修复组织损伤和细胞损伤需要足够的蛋白质和热量,蛋白质严重缺乏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老人的蛋白质摄入标准为每公斤体重1~1.2克/天;抗逆力较差,有肌少症、衰弱等情况的老人,如果肝肾功能允许,则应提高到每公斤1.2~1.5克/天。以体重60千克的一般老人为例,每天蛋白质的需要量约72克,其中40~50克应为优质蛋白,可每天摄入一个鸡蛋、一瓶牛奶、50克豆腐,以及至少100克鱼虾、禽肉、瘦肉等;剩余蛋白质摄入量可从米、面等主食中获取。 坚持日常锻炼。“坚持定量锻炼,是增强老人身体抗逆力的关键。”于普林说,有氧运动可提高心肺修复功能,如游泳、骑行、慢跑、快走、太极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能增加肌肉、骨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预防跌倒和外伤。“老人存钱不如存肌肉,抗阻运动尤为重要。”刘娟表示,现在很多老人会散步、跳广场舞,但增肌运动做得比较少,平时用弹力带拉伸、举哑铃等都可以增肌。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老人身体抗逆力差的罪魁祸首。于普林建议,老人想要维持良好的抗逆力,需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防范或控制好各类慢性基础病。 保持心情愉悦。刘娟表示,如果老人心理状况不佳,每天郁郁寡欢,抗逆力一定会下降。老人应多参加社交活动,到外面走一走,时常与人交流,比如下棋、跳广场舞等都有利于保持好心情。作为子女,要多陪陪老人,有易于老人心情愉悦。...
“吃药一吃一大把”的问题困扰了很多人,尤其是老年患者。大多数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等,